X

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库

吉格木德,1938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医学医史文献学家,著名蒙医,第二届“国医大师”。研究方向:蒙医文献学、医史学、基础理论。编写了《蒙医学简史》、《蒙医学史》、《蒙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丛书·医学卷》、《内蒙古医学史略》、《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蒙医学史与文献研究》等13部专著、教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蒙医学史研究概况”、“近代蒙古医学史略”、“蒙医学针、灸、刺学史研究”、“蒙医学家——伊希巴拉朱尔”、“蒙医学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蒙古族医学基础理论发展史”、“论正常赫易、希拉、巴达干”、“蒙医药学史概述——四个发展阶段”、“古印度医古籍经典——医经八支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其中《蒙医学简史》、《蒙医学史》、《蒙医学基础理论》等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内蒙古出版局、八省区首届蒙文图书奖、内蒙古科技情报成果奖、中国民族图书奖、日本国翻译文化奖、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等奖项。

牛广明,1955年2月生,男,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诊断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磁共振成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各类SCI杂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及综述100余篇;撰写影像学专著6部;作为主编著书5部。199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15年被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苏秀兰,1956年7月生,女,中共党员,细胞生物学二级教授。研究方向:抗肿瘤生物活性肽机制与功能研究;蒙古族代谢疾病易感基因及功能研究。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动物脏器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系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2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主持1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项9次,其中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五年SCI收录文章35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杰出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标兵。

那生桑, 1956年1月生,男,农工党员,医学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蒙药本草学与蒙药现代化研究。从事蒙医药教学、科研近40年,主编《蒙药制剂学》等高等统编教材2门。承担国自然基金、自治区重大蒙药研究专项20余项。主编、参编《内蒙古蒙药材炮制规范》等专著20余部,蒙药发明专利10余项,起草制定蒙药饮片及药材地方标准500种。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家药典委民族医药专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认证蒙医学首席考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蒙医药分会副会长等。兼任《中国中药学》、《中国蒙医药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

阿古拉,1965年生,男,中共党员,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温针、火针)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医药卫生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自治区重点学科蒙医学带头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和自治区品牌专业蒙医学专业主持人。曾获全国优秀中医药科研管理工作者、全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记一等功)、全区劳动模范、全区优秀教师、全区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副主编、《中国蒙医药》杂志副主编、全国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副会长兼传统疗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国家级、部委级、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级研究生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自治区民族教育科研成果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专著二等奖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研制特色教学设备4项。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15篇)。培养蒙医专业博士研究生27名,蒙医专业硕士研究生38名,擅长采用蒙医特色疗法治疗疑难病、风湿科疾病等,疗程短、治愈率高,深得广大患者的信赖。

乌兰,1963年12月生,女,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内蒙古第六届党代表、七届人大代表,内蒙古十二届政协委员、十三届政协常委,自治区妇联兼职副主席,自治区科协副主席,内蒙古蒙医药学会会长。199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是我国蒙医五疗科创始人,199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率先将蒙医五疗术引入自治区级医院,并通过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有效、方便、价廉的将蒙医五疗术传播至全区各地。蒙医疗术在全区乃至八省区的各级蒙医医院的使用,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发挥重要作用,还放大了医改惠民作用。作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对蒙医疗术的挖掘、传承、研究、创新、发扬光大及对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学科被评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持和参加的4项科研项目获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专利。擅长应用蒙医针灸、放血、蒙药治疗脑出血、脑梗塞、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急性腰扭挫伤、骨关节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是《中国蒙医药》杂志编委会主任,被聘为国家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卷)主编。主编出版《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等10余部著作。主持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项目等共10余项。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刘斌,1962年8月生,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于蒙古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和新加坡国际访问学者,现任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国际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脊柱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等。全国劳动奖章和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在脊柱外科方法开拓性地开展多项国家及自治区医学先进技术,受到国家著名颈椎外科专家和国际学者党耕町教授的肯定,三次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其它奖项。被聘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疾病与控制杂志》副主编等。

董秋梅,1963年1月生,女,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内蒙古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风湿病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病分会常委。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科技应用等项目10余项,完成论著3部,教材4部。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首届中国民族医药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研究生导师。

包纳日斯,1961年3月生,男,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蒙医学)博士生导师,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传统蒙医学(肝病方向)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蒙古国成吉思汗传统文化研究院院士,国际著名蒙医学专家。研究方向为蒙医基础理论研究 、蒙医药治疗肝病机制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蒙古国医学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15项。发表SCI论文2篇。主编《蒙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等专著5部,主编《蒙医治疗原则与方法学》教材1部,副主编《民族药物学》教材1部,编委《中国民族药辞典》等专著3部。《蒙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于2017年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吴景昌医案》荣获第23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18年8月荣获国际著名蒙医学专家称号。

金花,1958年10月生,女,蒙古族,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老蒙医师承导师,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蒙医药学会疗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蒙医药杂志编委。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蒙医传统疗术学、蒙医临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卫生部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8部。获国家教委高等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获中国民族医药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书2项,作品登记书2项。获中国民族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

斯琴,1959年12月生,女,农工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老蒙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自治区名蒙医,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蒙医内科温病教研室主任。蒙医内科学与蒙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2016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长期从事蒙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内自然等课题5项;主编出版《蒙医蒙药名词简介》《蒙医诊断学》等专著教材3部、校内教材3部,参编专著教材29部。获首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红花-8味丸治疗过敏性紫癜机理研究》。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蒙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常务理事、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蒙医类别专家、《中国蒙医药杂志》杂志编委会编委等职务。

麻春杰,1965年3月生,女,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中蒙医防治心脑血管、脾胃病证的研究,中医学院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完成科研项目“额尔敦-乌日勒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中医温病清热化湿法代表方系列化研究”、“抗消化性溃疡方胃和冲剂的创制及其药理毒理研究”、“中蒙医截断疗法防治中风先兆证的研究”,分别获自治区科技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额尔敦-乌日勒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复杂机制研究(81560700)”、“额尔敦-乌日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81160464)”、“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30860386)”,主持“基于PI3K/mTOR信号通路探讨经方炙甘草汤预处理抗大鼠MIRI致心律失常的研究”等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孟兴凯,1963年8月生,男,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首都医科大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自治区卫生科技突出贡献奖一等奖、自治区杰出人才奖。主要从事肝胆胰脾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脾切除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的实验研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在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的空白。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部。

陈英松,1979年5月生,男,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为蒙医传统疗法学研究,蒙医药学院院长,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近年来共参与10余项科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出版教材5部(主编2部、副主编3部),专著8部(主编4部、副主编4部),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得知识产权9项,专利成果转化1项。

董玉,1975年11月生,女,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蒙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物创新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技创新奖等。主持蒙药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项。

常福厚,1962年7月生,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蒙医方剂与配伍规律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药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政府重大科技专项1项,其它与蒙药相关的自治区级项目4项。获发明专利1项,专利受理2项,发表SCI论文8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教材1部。

侯明星,1964年12月生,男,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从事胃、结直肠、疝、腹壁外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科研课题5项,其中,中国癌症基金会结直肠癌早筛查专项基金项目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编写《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 荣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三等奖4项,发表SCI4篇,核心20余篇。主持完成自治区首例小肠移植。

包哈申,1970年12月生,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主讲教师,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重点学科(蒙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兼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民族传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蒙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先后编写出版10余部著作及教材。其中,1部著作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政府一等奖、1部著作获八省区蒙古文著作一等奖、1部著作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获批了2项专利,研发了《蒙医药古文献全文数据库系统》、《蒙医医案知识库》、《蒙药查询系统》、《蒙医方剂数据库》等10个计算机软件系统。

石艳春,1958年2月生,女,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二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感染免疫与肿瘤免疫,长期致力于内蒙古自治区高发的人畜共患病——布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1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评审专家。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薛培凤,1969年10月生,女,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曾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十二五”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改论文《天然药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探讨》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自治区级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5篇。

图门乌力吉,1964年8月生,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科主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肺病领先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蒙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中医师协会全国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疑难病分会理事。主持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编写的专科教材《蒙医温病学》(蒙古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全国大中专院校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三等奖;编写的《蒙医温病学》(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李志军,1964年生,男,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颅脑与脊柱脊髓的三维数字化应用研究、放射医学、法医学(临床伤残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解剖学会理事长及内蒙古数字转化医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自治区级课题4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2017年);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编、副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专著12部;发表SCI论文7篇。

王雪梅,1966年6月生,女,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科技部项目1项,主持自治区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6项,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全国核医学多学科或多中心研究4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中,SCI收录25篇,参编专著及教材 15部。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自治区医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医学会三等奖5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及内蒙古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

王建忠,1974年12月生,男,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创伤骨科和关节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一科业务主任,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近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著作3部。现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学会委员。

乌仁图雅,1957年11月生,男,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二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蒙医药学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蒙文版)主编,全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主编、参编专业著作17部。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专项课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专项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项。

王晓琴,1976年5月生,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蒙医方剂与配伍规律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列当属药材系统整理与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蒙药达格沙的'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标记物'研究",并负责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部分旗县蒙中药资源调查项目。获得专利授权2项。主编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2016年在第二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高级组三等奖。

松林,1972年4月生,男,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研究方向:蒙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蒙医药文献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库入选导师。获2007年全区高等院校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蒙语授课一等奖;2011年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2014年负责的《蒙医方剂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01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1项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项目在研。

刘万林,1964年11月生,男,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童骨科疾病,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小儿骨科知名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小儿骨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小儿骨科副主任委员,自治区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自治区领先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次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完成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翻译2部小儿骨科专著,编写大学本科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包保全,1969年出生,男,理学博士,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博士后,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中蒙药学科博士及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蒙药研究所所长、中蒙药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负责人。韩国釜山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中奥(地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方主持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合会内蒙古地区联络人。担任高等教育蒙医药学规划教材《生药学》主编,《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副主编,《蒙医方剂选编》、《常用蒙药本草原色图谱》(蒙文版)、《蒙药药理学》(蒙文版)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发表SCI论文14篇。申请专利6项。

李刚,1979年3月生,男,内蒙古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与新药药理学。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蒙药肉苁蓉多糖促智作用及机理研究"、"蒙药特色应用诃子解草乌毒的减毒存效机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新型治疗高磷酸血症稀土创新药物纳米氢氧化镧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与开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药肉苁蓉毛蕊花糖苷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研究"。发表SCI文章4篇。

王玉华,1959年9月生,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6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4项。在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2篇;获发明专利3项(第一发明人);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5部。"扫日劳-4胶囊研制"项目(主持人)获新药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是全国师德标兵,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师德标兵,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

孟永梅,1978年9月生,女,群众,研究方向为蒙医基础理论研究。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内蒙古自治区蒙药现代化科技专项4项;主持多项自治区级项目。在研项目2项,分别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利用 miRNA 芯片技术寻找慢性心衰血瘀证素相关的血清标志物研究"和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三味大黄汤对肥胖小鼠的药理实验研究"。登记科技成果1项。

白长喜,1964年1月生,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后(美国),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院长。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1993年获延边医学院硕士学位(药理学),2005年获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博士学位(药理学),2005年8月至2009年11月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工作,任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 (方向):蒙(中)医药现代化开发与应用研究,疾病(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新医学(理论)体系及新疾病模型的探索。近年来,在国际(科学)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蒙药通拉嘎 601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药效学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

易媛媛,1971年5月,农工党员,研究方向为围产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7所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010~2014年正常和异常妊娠浅析》获评2017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研究课题有:《高危妊娠孕晚期胎心监护、脐血流S/D比值预测胎儿窘迫的比较》、《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脐血及胎盘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及意义》、《无透视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个体化诊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