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争议与“争气”,风流但不下流:娱乐大亨的传奇发家路

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一直以来都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身居在娱乐圈帷幕最深处的商业大亨们,往往也免不了被扒出一些花边绯闻八卦消息。可勿要忘记一点,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身上同样有着出色的商业才能和智慧。他们的家族事业有的诽誉随行、历经风雨跌宕;有的一度波折,却依然屹立于财富之巅。

杨受成:争议与“争气”

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右二)为英皇艺人惠英红庆功

人物传记可分成两类:一是自述生平的,即自传,如杨受成的《争气》;另一类是传、或者传略,由别人撰写,如古代司马迁《史记》。陶杰文中把杨受成的故事,说成了解“香港精神”的窗口,可能过了一些。香港一百多年商业史上,豪门兴衰成败的例子多的是,更不乏明星与大佬的金钱游戏。若说杨受成集争议与争气于一身,会更公允。

杨受成,生于1944年,祖籍广东潮安县。父亲杨成,1904年就从潮汕老家来香港打拼,靠白手起家,于1944年在香港上海街开了一家“成安记” 表行。起名“成安”,源于他小儿子杨安成的名字。

此前,我们已多篇文章介绍过,钟表这一行当,成就了许多来自潮汕的商界巨子,且集中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与潮商历史及地缘关系有关。同样的道理,橡胶种植业,也成就了如陈嘉庚、李光前等一代海外闽商。

上世纪50年代,因买卖中受骗,少年的杨受成看到了父亲被债主逼上门讨债的一幕。中学没毕业,他就辍学帮父亲打理生意,走上经商之路。小小年纪就走上社会,也让杨受成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混”社会也是一种成长历练,比如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本领,那可能是书本上学不会的,“社会大学”就是此中一说。

“成安记” 表行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写许多人大书特书的当年杨成“一夜间倾家荡产”等字眼?因为我无法从资料上考究,当年杨受成父亲是不是快到了破产的程度。盈亏是生意上的寻常事,也包括管理失当而导致受骗;事实上,杨受成是子承父业的接棒人,父亲受骗可能动了根基,但不至于翻不了身,逻辑上是这样。

1964 年,20岁的杨受成,在香港九龙开办了“天文台表行”。那时,香港尚不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刚起步。子承父业的杨受成,改变了父辈“坐商”经营模式,变为“行商”,走出去拉生意。他常用的手法,类似于今天大家外出旅游最深恶痛绝的,即拉拢导游拿回扣,引诱游客“买买买”。

1965年成立的英皇钟表珠宝公司

靠着出色的销售才能,几经周折,杨受成终于从犹太商人 Abert Barceha那儿拿到瑞士名表欧米茄副厂产的天梭表分销权,随着天梭表打开销路,他又成功地获得欧米茄的分销权。1965年,杨受成创办了英皇钟表珠宝公司,即今天英皇集团的前身。

1973年,29岁的杨受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辉煌,他将旗下的钟表、珠宝、地产、以及投资等业务整合上市,股票名称“好世界”,董事局主席是其父亲杨成,他自任总经理。

“好世界”上市后,适值香港地产的黄金时代,各路商业大佬均是“有二块钱,就要做十块钱生意”,纷纷举债购置楼宇物业,或者购地开发住宅。当年,杨受成买下的第一块地,就是从李嘉诚手上买来的。试水地产后,他又开始涉足金融、炒外汇、炒期货,1979年,英皇金融公司成立了。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英皇金融集团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上,出现过多次“崩塌式”危机。由于看不清香港前途方向,1982年底的港岛房价,同比上年跌去六成,1983年,房地产市场又出现全面崩溃;彼时,股市更是凄凄惨惨戚戚。40岁的杨受成,在如日中天之刻遭遇人生“滑铁卢”,彻彻底底地摔落在地。

欠债高达3.2亿港元的好世界地产,于当年8月30日被汇丰银行接收,此外,英皇旗下各珠宝钟表行业被一并接管,杨受成顷刻“一无所有”、破产了!

经李嘉诚御用香港富豪风水师陈朗指点,杨受成离开维多利亚港,向西发展。有个说法,是杨受成远走科威特,后又履转泰国、印尼,炒金炒汇还清债务。

陈朗与杨受成一起

另一种杨受成“东山再起”说法更为可信,那就是当时的雅特扬会计师行,为破产案提出资产重组计划。除拍卖物业资产外,由汇丰与杨受成订立8年协议,以月薪2万元聘请他,继续经营英皇钟表,利润使得用于还债。后来,他又说服汇丰借贷、开设“宝石城”,1986年又通过向加拿大皇家信托银行贷款,向汇丰收回被接管资产。

为何我更倾向于后者呢?真正令杨受成跌倒爬起来的,要归因于资产重组方案。先说一下1983年前后香港背景吧!与杨受成同样厄运的,比如另一家潮商家族企业——鹰君集团,当时也因房市、股市双跌而陷入财务危机,年过70的罗鹰石,无力回天处理财务危机,才被迫把公司交给下一代接班管理。

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两市”重新复苏,特别是房地产,更快赢得生机;也就是说,同一时期杨受成身负的资产,特别是地产,已迅速升值,其身价也水涨船高,才能在短短二年还清债务。

胡仙

举个例子,“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家族为何“二世而竭”,与女儿胡仙有一定关系。其中,炒楼、炒地皮是胡仙的事业由盛转衰的重要成因。胡仙涉入房地产市场,正是杨受成二年还债期。1985年的一次港岛土地拍卖会上,胡仙以6.36亿港元,拍得香港尖沙咀广东道太阳广场地块;6个月后她转手卖出去,赚多少?2亿港元!

家族企业破产,近年来特别多,不少甚至是上市公司。与被宣布企业完全解体、资产全部变卖的“清算”相比,资产重组可能是更好的一种偿债方式。当年的杨受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989年,杨受成将好友拿来抵债的飞图娱乐,改名为英皇娱乐,一脚踏进香港娱乐圈,培养了谢霆锋、容祖儿、陈奕迅等大牌明星,也拍了许多卖座的影片。光投资姜文《让子弹飞》,就收获7亿票房。除地产、钟表、珠宝等老主业外,多元化的英皇集团已横跨金融、酒店、传媒、餐饮、家居等诸多领域。据最新福布斯富豪榜,杨受成身价为17亿美元,约合100多亿人民币。

邵逸夫:“风流但不下流”

邵逸夫,这位香港影视大亨,因家中排行老六,生前常被人直呼作“六叔”。以前,一听到人家喊他“六叔”, 他会随和回应一声“大家好!

邵逸夫的传奇人生里,遇见过许多美艳的“邵氏女星”,却只有两个女子走进他的生活。一个女人与他度过金婚,为他生下两子两女;另一个女人伴足他六十年,助他拳打脚踢开拓影视帝国。

邵逸夫曾针对外界媒体的言论发表过这样的论述:我一生风流,但不下流。

2014年1月7日上午,香港娱乐圈教父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邵氏家族财富传奇,实在上世纪40年代移居香港后,当时邵氏四兄弟于1958年开创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邵逸夫担任总裁;其后30多年间,邵氏电影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影响至今。

在邵逸夫去世时,邵氏家族的资产,主要有这么两大板块:一是文化产业所持有的资产(如邵氏兄弟影业、TVB等);二是地产物业(比如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大量的商场、办公楼和住宅等物业)。外界估计,那一年邵逸夫的身家,可能超过200亿港元。

邵氏产业高峰时,曾同时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一家是1971年上市的“邵氏兄弟”( 公司于2009年被私有化,私有化时,邵氏兄弟旗下的控股公司,以13.34亿港元收购了25%的公众股份)

另外一家,是1984年上市的香港电视,这是邵氏兄弟淡出影坛后,邵逸夫与利孝和等人创立的TVB。

第三家,则是1988年被分拆出来的电视企业。此中有个背景,由于1988年香港政府修改《电视条例》,禁止电视台及旗下公司经营非广播相关业务;邵氏原来的香港电视,就被分拆为电视广播及电视企业。1996年,电视企业发生了一起收购战,邵氏把股权售出套现。

让我多介绍一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之前,香港曾出现一波收购兼并大潮,比如中信富泰这样的中资大企业,就先后展开了对恒昌、美丽华大酒店收购战。与此同时,已晋升为跨国企业之列的一些东南亚华人财团,也不甘人后,先后策动了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

邵氏控股的电视企业,是被南华早报集团私有化,当年《南华早报》的控股权,是由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香格里拉之父” 郭鹤年家族掌控的。

郭氏家族与邵氏家族,是一对极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在80年代末,郭鹤年曾与邵逸夫共同发起收购香港无线电视。收购成功后,邵逸夫任董事局主席,而郭鹤年任副主席。

后来,当邵逸夫决定全力发展香港无线电视时,他在马来西亚的主业,就由郭氏兄弟公司来收购。当然,今天郭氏家族一度控股的《南华早报》,如今已是马云阿里巴巴嘴里的菜,此是后话不表。

邵逸夫与结发妻黄美珍,两人是在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黄美珍是一位新加坡富商之女,曾经是邵逸夫挚友余东旋的女友。1987年,黄美珍在洛杉矶病逝。十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邵逸夫方与结伴40多年的事业拍档方逸华再婚,这就是后来大家喊的“六婶”。她,早年是一度红遍南洋的女歌星。

邵逸夫两子两女,由于自小便交由三哥邵仁枚教养,父子缘薄。当方逸华入主邵氏公司时,两边的关系更是直转向下。儿子邵维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会回香港,为什么要回去?”后来,双方关系虽有缓和,嘴上喊“小妈”方逸华,除了“阿方姐”外,就是“邵太”,可见他们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

梳着两个小辫子的香港第一富婆龚如心,其后人争财产场面,让已是高龄的邵逸夫印象深刻,不得不对身后事有所打算。众所周知,“六叔”早在1952年,就在一次夜总会观看演出时认识了当年南洋红歌星方逸华,虽然“六叔”很喜欢她,但因为有结发妻黄美珍在,所以,直到妻子去世十年之后,才给这段近半个世纪的爱一个名分。

将“女友”方逸华扶正,“六叔”已经90岁了。 明知“六婶”和自己儿子向来感情不怎么样,所以在分产方面,“六叔”当然要考虑如何搞掂啦!

事实上,邵逸夫早已准备,那就是通过信托基金来解决财富分配问题。

红歌星时的方逸华

相关资料显示,邵逸夫生前的资产,大多数是由信托基金而非他本人所拥有;也就是说,很多年来,邵逸夫的资产一直由家族慈善信托基金所控制的。

看惯了豪门争产的邵逸夫,也就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他将名下所有资产套现后,以个人财产成立了“邵氏基金”。为避免自己子女与后妻争百亿家产,邵逸夫早早立下遗嘱:信托基金除每月支付生活费给子孙外,那就是用于慈善捐赠,尤其是对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

作为邵氏资产的最终所有人,成立于百慕大的邵逸夫这间信托基金,还通过在瑙鲁共和国注册的“SHAW HOLDING INC。”,与在香港注册的“赐一”公司,间接持有“邵氏基金(香港)”和“邵逸夫奖基金”,再由邵氏基金直接持有邵氏旗下公司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