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孕育了大量的人杰才子,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它从来都不避讳自己的文化底蕴。
百年之前,林尔嘉在他的宅邸成立了“菽庄吟社”,他呼朋唤友一聚就是几十上百号人,最多时达到上千人,人们坐着小船而来吟诗作赋,“独自不忘风雅事,招邀名士过江来。”在那时鼓浪屿的诗风已是国内诗坛的佳话。
现如今,鼓浪屿的诗风还在延续,在“诗歌节”中传承,这项由官方和民间共同举办的活动,吸引了国内许多重量级诗人参与,成为当今诗坛的一次盛会。诗人们说,鼓浪屿本身就是一首诗,因其诗意的姿态、诗意的生活早已深深植入岛屿。
想要沿着鼓浪屿诗意,回到“日色变得慢”的从前?那就拿走这一条“鼓浪屿文人雅士路线”吧。
行走的时候,只请你慢一些,再慢一些,这样时光也会漫漫流逝。
鼓浪屿最诗意路线
路线:三丘田码头—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八卦楼—杨家园—番婆楼—三一堂—林文庆别墅—瞰青·西林别墅—日光岩—黄家花园—菽庄花园—洋人球埔—鼓浪屿艺术展厅—马约翰纪念馆—廖家别墅—毓园—皓月园—旗山容谷—黄荣远堂—海天堂构
游玩时长:4小时
适宜人群: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一般游客
注意事项:防蚊虫、保持体力
与林文庆
品读国学经典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
▲林文庆别墅
地址:鼓山路5号
暂未对外开放
林文庆,字梦琴,福建海澄(今龙海市)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先在福建会馆附设的学院读“四书”、“五经”,后入官办英文学校学英语,10岁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1887年因成绩优异,获英国女皇奖学金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到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
1893年,回新加坡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1904年创办英皇爱德华医院,被授予名誉院士称号,发明治疗“香港脚”的药水。
1905年,林的夫人黄端琼因病去世。1908年,殷雪村(殷承宗的伯父)介绍已24岁的妹妹殷碧霞给林文庆续弦。1909年殷以林文庆夫人名义用英文写了《鼓浪屿》一文,刊发在《海峡华人年刊》上。1913年殷碧霞创办养老院收养孤寡老人,还成立保良所,解救婢女,后被推举为养老院院长和保良所所长,这时期,林文庆、殷碧霞买下笔架山顶上黄家的祖祠基地,精心设计,建成风格高雅的心灵家园林文庆别墅。
1921年7月,他接受陈嘉庚的邀请,辞掉一切职务,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达16年。其间,他还兼任鼓浪屿医院院长。他为了支持陈嘉庚,支持厦大,将自己为人诊病所得以及全年薪金连同殷碧霞的私房钱都捐给厦大。1937年厦大改成“国立”,林文庆惆怅地离开了厦大。离去时,将从欧洲买来的一台钢琴和部分家具留给殷雪圃一家,殷承宗就是在这架钢琴的伴随下长大的。1957年元旦林文庆逝世,终年88岁。逝世前他立下遗嘱,把他和夫人住了26年的笔架山上的那幢别墅献给厦门大学。
林文庆为厦大倾注了全部身心,他制定“止于至善”校训、校旨和校徽,设立评议会,实行民主治校,要求教学“切于实用,造就高等专门人才”,不惜重金聘来全国知名教授。厦门大学之所以有今日,与林文庆16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林文庆对厦大毫无私心,居功至伟。
与巴金
看永不坠落的星星
“
不只一次,我在日光岩下的岛上看过七颗永不会坠落的星。
”
▲日光岩
地址:晃岩路62号
门票:60元
开放时间:5:30-21:00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鍼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鍼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鍼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
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水上闪动着灯光,飘荡着小船。头上是一天灿烂的明星,水是无边的,海也是。”巴金说他在鼓浪屿做了南国的梦,“划子在海上漂动,海是这样地大,天幕简直把我们包围在里面了……我一直昂起头看天空,星子是那样多,她们一明一亮,似乎在给我们说话。”
他甚至把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的背景放在鼓浪屿,以表达对这座小岛的喜爱。
与弘一法师
看尽人生的悲欢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日光岩寺
地址:晃岩路62号
门票:60元(位于日光岩内,购买日光岩门票,即可入寺内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5:30-21:00
日光岩寺位于鼓浪屿全岛制高点日光岩脚下,估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名“莲花庵”,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重修,更名为日光岩寺。此后历经多次翻修增建,形成现今规模,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寺庙主殿名为圆通宝殿,是全寺最古老的建筑,其主体为凿空山顶巨石而成的一间石室,坐西向东,朝向海上日出的方向。室内石梁上还保留着“莲花庵”的题刻。寺庙建筑组群小巧别致,布局不拘泥于常法,随山就势,凿岩为室,将自然的时空变换与佛学思想相融合,形成独到的景观特色。
19世纪中期以后,鼓浪屿虽然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但以日光岩为代表的鼓浪屿传统佛教文化并未衰落,它甚至一度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有相当影响的佛教寺院。1936年,弘一法师曾在寺中东厢寮房闭关养静,期间编订了多部佛学著作,并为其静修的房舍题匾,称为“日光别院”。
1936年8月,中国高僧弘一法师经历了一场内热、臂疮、足疔并发的凶险后,到日光岩寺闭关静养,校点《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普门品),前后8个月。
在日光岩的闭关静养为弘一法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灵提升,他曾写道:“到鼓浪屿之后,境缘愈困,烦恼愈增,因以种种方便,努力克制,幸承三宝慈力加被,终能安稳,但经此次风霜磨练,遂得天良发现,生惭愧心。。。”
日光岩寺近年专门修建一座弘一法师纪念园,内有其临终手书“悲欣交集”的题刻,人们可前往追思。
1938年3月,应了闲别墅主任林寄凡居士之邀,法师于22日居住在日光岩寺,26日到了闲别墅观音道场讲堂升座讲经,听者甚众。连续三日,大师以《心经》为蓝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经文的句子和段落大意,使听者受益匪浅。
与林尔嘉
诗意的栖居
“
诗联汐社怀吟侣,节到重阳感岁华。
秋尽归帆风正急,不教辜负故园花。
”
▲菽庄花园
地址:港后路7号
门票:30元
开放时间:5:30-21:00
钢琴博物馆开放时间:8:15-17:45(冬季)18:15(夏季)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南部的港仔后海滨,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园林,于1913年兴建,后经1919年、1931年、1933年三次修葺和扩建,总占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1平方米。
菽庄花园参考了林氏家族在台北板桥故居的园林设计,结合这里的滨海特点,创造了“藏海”、“补山”两组景区,并以中国园林传统的“题名景观”方式各造五景,景点命名与林尔嘉主导创立的“菽庄吟社”的诗歌创作思想紧密呼应。“藏海”蕴含将祖国山河揽入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补山”以人工补缀天然景色之不足,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园内留存有大量以菽庄为题或借景抒怀的诗社作品题刻。“补山”中的“十二洞天”假山,据说聘请了德国园艺师设计,带有巴洛克风格。此外园内还有大量海外引种的植物。
菽庄花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滨海文人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较高成就,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以表达文人情怀,也融合了近代建筑样式及西方造园风格。菽庄花园与菽庄吟社相辅相成,反映了以林尔嘉为代表的一批内迁厦门的台湾士绅对故园的思念,“雨听昨夜潇潇急,月看今宵故故园”。他们兼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素养和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思想境界,因失去故土的愤懑而立志通过积极参政、兴办实业、推动教育等方式实现报国理想。
林尔嘉,原姓陈,名石子,厦门带溪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生。1880年由陈宗美抱送给姐夫、台湾板桥林维源为子,取名尔嘉,字叔臧、菽庄、眉寿,号尊生、尊生道人,别署慈卫、允明、洁如居士、识庐主人、守中道人,晚年自娱百忍老人,对厦门和鼓浪屿的城市建设,贡献良多。
林尔嘉的生身父亲是福建水师中军参将、江南福山总兵陈胜元的第五个儿子陈宗美。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以后,林尔嘉随父林维源及全家回到龙溪老家,不久定居鼓浪屿。
1905年,林维源去世,林尔嘉继承父业,掌管林家的庞大产业。
1907年,斥资30万筹设电器通用公司,让厦门、鼓浪屿能用上电灯、电话。1909年,林尔嘉襄助陈支部的会议,路过浙江海面,见到日本军舰在嵊泗列岛掀翻我渔船而若无其事、扬长而去的情景,他面对海天长叹“国势推移,天禄将尽,若言图强,非兴练海军不可”,即慷慨捐资40万银增置舰艇。由此,清政府擢升他侍郎衔,赏二品顶戴,召京陛见,从优录用。林以“严制未约,生阙辞谢”,没有赴京。
1913年建“菽庄花园”,以纪念台湾故居板桥别墅。1914年结“菽庄吟社”,得诗文词赋序12000余首(篇),择其佳者编《菽庄丛刻》。
1937年,日寇侵略中国,他先期赴沪与次子、三子同住,8年无宁日。1946年“策杖还乡,心情开朗”,返回台湾故居,书“四塞路山归版籍,中原父老望旌旗”,往来于台北、厦门、上海。1948年从上海携眷回台,1949年作诗日“携家归故里,休战话南京”。1951年,阳明山“介庐小屋”修葺竣工,11月应友人请赏菊,途中感风寒,因哮喘旧病发作辞世,享年77岁。
与林语堂
谈论生活的艺术
“
人生的韵律和节奏,是充满诗意的
”
▲廖家别墅(林语堂故居)
地址:漳州路44号
开放状态:未对外开放
从马约翰纪念广场(兴贤宫旧址)进入漳州路,在路北的一条深巷内有两座建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一座建筑坐东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今漳州路44号);另一座坐北朝南,建筑入口上部横嵌着书写着“立人斋”的牌匾(今漳州路48号)。两座建筑的外观和平面格局都基本保持原状,除部分加建外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改造。两座建筑之间形成方形院落,院内两棵香樟树绿荫遮地,环境清雅幽静。这里就是闽籍华侨实业家廖悦发的住宅,当地人称为廖家别墅。
廖家别墅最著名的使用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他与妻子廖翠凤(廖悦发二女儿)在1919年成婚后曾暂居在这栋朝西建筑二层入口右侧的第一个房间。
林语堂,幼名和乐、玉堂,1895年生于漳州平和县五里沙坂仔村。父林至诚,基督教牧师。母杨顺命。他们育有六子:长景良(和安)、次玉霖(和风)、三撼庐(和清)、四和平早殇、五语堂(和乐)、幺玉苑(幽);二女:瑞珠和美宫。
林语堂5岁起在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念书,10岁起随在鼓浪屿寻源书院读书的三哥到鼓浪屿读小学和中学。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6年毕业后,校方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教英语,1919年获得半个公费名额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比较文学。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即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1923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为《语丝》撰稿。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1927年后,编写中学《英语读本》和《英文文法》,并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风行全国。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发表《吾国吾民》。1938年旅居欧洲,撰写《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1966年定居台湾,翌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主编《当代英汉辞典》。1976年3月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安葬于台北阳明山家园里。
林语堂一生用英语写了六七十本著作,人们评论他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说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与林巧稚
感受生命的重量
“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
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
▲毓园(林巧稚纪念馆)
地址:复兴路102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8:15-11:30,12:30-17:45(冬季)18:15(夏季),周一闭馆
毓园从皓月园一侧的漳州路或者复兴路都可以到达。这座恬静美丽的园林景观是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林巧稚教授,于1984年而建的。
毓园的建筑布局自然,园中屹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珠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毓园之“毓”,即培育养育之意,故纪念园取名毓园。
1901年12月,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日光岩下一个教师家庭,6岁接受启蒙教育,12岁就读于海滨女子师范学校,时称“上女学”,鼓浪屿许多大家闺秀均毕业于此。1919年毕业后,林巧稚留校当了小教员,时年18岁。在学校的一次手工课上,英国女教师指着她那双灵巧的手说“当个大夫挺合适”。正由于这句话,使她后来选择了学医救人的道路。她父亲也嘱咐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林巧稚后来成为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巧稚终生未嫁,但她接生或资助过的婴儿不少取名“念林”、“纪林”等作永久的怀念,她还与其中一些人通信来往,有的婴儿长大后还专程去北京看望林大夫、林奶奶,亲情永驻。
1961年,她曾回鼓浪屿小住半月,这是她离开鼓浪屿后唯一一次回故乡,看望乡亲。1983年4月22 13,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与自己
享一刻生活的美好
“
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
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
▲海天堂构
地址:福建路38号
门票:88元
开放时间:08:30-17:30
海天堂构由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黄念忆建于1920年到1930年间。原址为西方人建造的厦门俱乐部,黄氏购置后在其基础上改造建设。
与之前西式俱乐部相对自由的布局不同,海天堂构建筑群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主次分明的中轴对称格局。整组建筑以中楼为中心,以对面施光从宅(后来的黄荣远堂)为对景建立轴线。门楼内的两座洋楼距离较近,形成面对重要建筑欲扬先抑的狭长空间,引导至中楼正面宽阔的庭院。中楼两侧是黄念忆建造的两座洋楼,材质色彩与前院两栋建筑相近,造型装饰略华丽,但也围绕中楼呈对称格局,进一步突出了中楼的地位。中楼高两层,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当中作“出龟”处理。屋顶为岭南风格歇山屋顶,“出龟”的门廊上作重檐四坡攒尖顶,屋顶屋脊、飞檐、檐口下均设预制传统题材的灰塑或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中楼的整体风格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衷,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宅园的门楼融南洋与闽南风格为一体,堪称门楼建筑精品。除了精美的造型外,还有曾熙、吴昌硕等清末民国名家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悬挂在门楼内,由黄秀烺聘请曾熙题写的对联“鹿礁千倾,海天堂构”,宅园之名由此而来。
▲晓学堂虫洞书店
地址:福建路34号
门票:无门票
开放时间:09:00-21:00
行程的最后一站,可以在这里歇一歇脚,百年的海天堂构有了新的面貌——其中一栋变成了晓学堂·虫洞书店。房子保留了原来的玻璃,阳光透过黄色的玻璃,像是把那诗意年代的岁月浸润了进来,染满了书架,也照亮了人心。
坐下来,翻开林语堂、巴金、弘一他们的文字,这一次的相遇好像与他们更加靠近了。
好像突然懂了这趟旅行的意义:
虽是一个人的漫步之旅,却不是一个人的心灵小驻。
如果你来到鼓浪屿,
建议可以先阅读它的故事——
这是以《致橡树》闻名的著名诗人舒婷的散文集。书中分为五个部分,都围绕着舒婷的故乡小岛鼓浪屿而作,作者以清朗的文笔和充满温暖回忆的照片,对故乡及人生进行了梳理,体现了一位诗人真挚、炽热的情怀。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从渔业耕聚落到国际社区,鼓浪屿百年渐变的历程少不了多层叠加的人物,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痕迹依然清晰。《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一书以历史散文的笔法,提取鼓浪屿几个历史阶段有特性的人物,串珠为链,试图再现他们昔日光辉;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梳理撰写了一系列鼓浪屿轶闻旧事,及笔者作为鼓浪屿现居民对鼓浪屿的回望与反思。
《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一书除了流畅优美的描述,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轶事,还有珍贵的相片,大多摄于20世纪初,极有价值,值得一看。
晓学堂等你来,
一起漫游书籍世界,
品读美好人生!
编辑:晓书童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照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晓学堂文化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