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后疫情时代,新加坡如何重启自救?细数新加坡建国以来五次经济转型

受疫情影响,新加坡经济面临严重萎缩,呈负增长。

在金融管理局发表的《宏观经济回顾》里表示:在多重风险联合作用下,新加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幅度可能超过此前预期的“-4%至-1%”。同时,新加坡贸工部则宣布,新加坡2020年全年经济将萎缩4%至7%。

有不少专家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新加坡的经济复苏之路仍面临巨大挑战。

对此,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发表了“冠病后时代保障新加坡未来”的系列演说。

他表示: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是在疫情期间也致力于扮演重要角色。让自己变得重要,是“后疫情时代”新加坡重启经济的对外方式。

同时,总理李显龙也在FB上转发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总理称:尽管新冠疫情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外部挑战,但是新加坡会调整好状态去应对。

认清自己,找到位置。这是新加坡的优势,也是新加坡应对“后疫情时代”的策略。

那政府具体都做了什么呢?

加快经济转型

拨款给耄耋老人学习数码产品,补贴人力物力帮助小贩中心全面数码化,让全民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10万份工作和培训机会。贸工部长陈振声在6月14日进行的“冠病后时代保障新加坡未来”演讲时表示,政府将会在接下来一年里,创造10万份工作和培训机会,帮助毕业生和失业的国人找到工作,保障每个国人都有工作。

协助企业重新设计业务流程

改变营运模式,让人人都能学到新的技能。

推出财政预算案

说到必将做到,截至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经连续推出四份财政预算案,总共投入近1000亿元,用于救市、救企业、救工作。

相信有这样的政府,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依旧闪闪发光!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国家, 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最南端的赤道北侧, 扼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她国小民寡,缺乏天然资源,但是,从1959年自治(其后于1965年独立建国)短短50年来所取得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成就,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成功,早已超越了这个小国的疆界,为全世界所瞩目。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细数一下新加坡建国至今的五次经济转型。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

从1959年起,新加坡的经济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59~ 1965年),进口替代期;第二阶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期;第三阶段(1970~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长期;第四阶段(1980~1997年),产业升级期;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调整恢复/经济转型期。

01 第一阶段(1959~1965)进口替代期

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局,刚刚取得执政权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决策是: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多元化, 改变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结构;同时,政府投入巨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 为民间资本发展替代进口型工业创造条件。就这样,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为突破口,新加坡从自治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吃力但也是非常积极地开始了她的经济转型之路。

02 第二阶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期

在第一阶段成功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基础上,新加坡从第二阶段一开始便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推动国内经济起飞,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新加坡不因国家先天不足的条件或是不利的环境所约束,冲破意识形态的桎梏,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凭借门户开放的国策, 新加坡吸收了西方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一下子便和当时的其他亚洲国家拉开了距离,把自己的经济基础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此时的新加坡,进入到了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阶段。

03 第三阶段(1970~1980年代中期) 迅速增长期

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摸索和积累,新加坡的经济进入大发展的阶段。经济基础稳固,基本实现全民就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此时的新加坡开始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倡科研与经济相结合,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个阶段,政府的注意力转为研究与开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等电子行业成为先导产业。第三产业开始向专业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从总体上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保证。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加坡已经成为在世界上闻名遐迩的亚洲新兴工业国,位居“亚洲四小龙” 之首。

04 第四阶段(1980~1997年),产业升级期

一方面,1984、1985的新加坡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前美国的经济衰退使得对新加坡的进口需求减少;新加坡的经济经过长期的超高速发展,以建设投资为中心的国内投资下降。1985年新加坡的GDP增长率为 -1.6%。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具备了整体商务能力,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认可的国际枢纽,许多区域总部在这里落脚。此时的新加坡企业积累了资金、技术、品牌和声誉,政府便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跳出本国、本土的小圈子,放眼世界、投资海外,向海外发展,建立更广阔的国外经济空间。1994年5月在苏州东郊金鸡湖畔破土动工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加坡政府开始研究制定80年代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新加坡要进一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触,考察他们的经济状况,也让他们了解新加坡经济状况,以便加强内外之间的相互合作。李光耀等政府领导人专程出访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各国。此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还选派优秀人才在西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设立了17个办事处,向各国介绍新加坡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来新加坡投资,着重开发高科技产品。

05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调整恢复/经济转型期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新加坡开始思考和着手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对底端电子业的依赖

(吸引和增加高端电子产业和产品);吸引和发展生命科学、制药、环境保护等产业;发展教育产业,建立区域教育中心。

面对新兴工业国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新加坡开始思考和着手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对底端电子业的依赖,吸引和增加高端电子产业和产品;不断瞄准世界新兴产业,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和本地培育,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引进和发展生命科学和环境保护产业,打破新加坡的制造业只能局限在电子、精密机械、炼油、石化、造船等领域;充分发挥新加坡洁净的空气和一流的生态环境的优势,引进生命

科学、环境保护产业,并下大力气推动和促进;发展和扩大水务产业,把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污水处理技术和产业的中心,把新加坡水资源的劣势转变成为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建立区域教育中心;继续用高薪政策吸引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收到政府担任高级领导人,包括医生、律师、会计、大学教授、企业家、银行家等有能力、并且诚实和品德优秀的杰出人物。

新加坡也因为最先提出了具有创意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概念,获得WTO的高度赞赏和各国的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已经和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超前的经济政策,灵活的应对谋略,高效的行政手段,广泛的世界联系,为新加坡继续成为全球竞争力领先的经济体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