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上世纪9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每集片头的这句话唤起了许多人对纽约的无限遐想。纽约号称“欲望之都”,自1686年建市以来,一直被视为机遇、活力与梦想之地,也被视为骚乱、暴力与罪恶之源。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与英国伦敦、中国香港并称为“纽伦港”。纽约曾是美国的首都,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曼哈顿联邦厅宣誓就职美国第一任总统。联合国总部大楼位于纽约曼哈顿东河沿岸,其领土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领土”,故纽约又被誉为“世界首都”。
纽约面积约789平方公里,人口约851万,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移民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纽约在经济、金融、媒体、教育、娱乐与时尚界发挥着巨大的全球影响力。
在纽约五大行政区中,位于市中心的曼哈顿面积最小、人口最稠密,却是人均GDP高达50万美元最富有的行政区。曼哈顿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岛屿,长21.5公里,最宽处3.7公里,土地面积59.5平方公里。
“曼哈顿”意为“多丘之岛” 或“陶醉之地”,源于阿尔冈昆语。最早居住在曼哈顿的是使用阿尔冈昆语的美洲印第安原住民。1609年,荷兰西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德逊驾驶“半月号”帆船发现了曼哈顿。
1626 年,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彼得·米努伊特发现曼哈顿是一个天然良港,便以现值约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小物件从印第安原住民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并将这里开辟为自由港,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即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前加个“新”字。欧洲殖民者到达北美之后,因思念家乡,常以家乡的地名为北美新大陆的占领区命名,有的直接用,有的则在前面加个“新”字以示区别,如新泽西、新英格兰等。
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詹姆斯·斯图尔特(后来成为英王詹姆斯二世)率舰队逼荷兰人让出了新阿姆斯特丹。查理二世把这片新占领的土地赐给弟弟约克公爵詹姆斯。约克公爵将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New York)”,即在英国约克市前加个“新”字。“New York”沿用至今,中文译名为“纽约”。
作为世界潮流中心,曼哈顿是许多人心目中追求繁华都市生活的圣地。许多影视剧和好莱坞大片也使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幻想:科技创新,时尚新潮,大胆前卫,灯红酒绿……。去一趟曼哈顿,漫步在潮流的尖端,欣赏着艺术的浪漫,感受着生活的时尚,一直是我一个遥远的梦想。
纽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因北美洲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以致北冰洋的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经过五大湖及大西洋时受暖湿气流的影响,容易形成暴风雪天气,年均降雪量达66厘米,而新加坡四季如夏,没有春夏秋冬之分。于是,2013年2月我和爱人决定去纽约感受冬天,欣赏雪景。
▲在飞机上。
新加坡航空公司有号称“全球最长航线” 直飞纽约的航班。这条航线选择北太平洋空域的航线,经过日本,紧贴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的海岸线,穿越北太平洋到达纽约,航程16700公里,飞行19小时。考虑到直飞纽约的机票昂贵及一次在飞机上停留的时间太久,我们选择日本航空公司经东京转机的航班。这样既可以节省机票费用,又可以中途在东京机场休息几个小时。
▲飞机即将降落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候机室。
2013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日,过完春节后,我们便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出发,在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转机。经过25小时15分后,飞机平安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去纽约飞机上的窗外风景。
肯尼迪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也是最繁忙的空港。下飞机后,映入眼帘的延绵大西洋海岸60多公里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纽约港穿梭的巨轮及繁忙的集装箱码头,在蓝天白云和碧波大海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飞机即将降落肯尼迪国际机场。
肯尼迪国际机场建于1942年,称为“纽约国际机场”。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同年12月24日纽约国际机场改名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国际机场”,以纪念肯尼迪总统。
肯尼迪国际机场距离曼哈顿约27公里,机场很大,有7个候机楼,候机楼之间有专门的机场公路相连。进出机场的出租车、巴士、轻轨列车和地铁每天24小时运营。
过海关后,我们根据机场的指示牌轻松地走到出口。出口处的广场上有出租车和去往不同地方的机场巴士。美国的出租车很贵,于是选择比较便宜的机场巴士去纽约中央火车站。
中央火车站处在曼哈顿的中心位置, 1913年2月2号建成启用,是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忙的火车站。候车大厅的主楼为法国巴黎歌剧院的风格,拱顶由法国著名艺术家黑鲁根据中世纪的一份手稿绘制出黄道12宫图,共有2500多颗星星。候车时抬头仰望拱顶的星空壁画,富丽堂皇。中央火车站也是许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如《教父》、《复仇者联盟》、《黑衣人》、《亚瑟》等。
中央火车站里的人群,行色匆匆,从不同走廊的地下扶手电梯拖着行李上来,又拖着行李从地上的扶手电梯下去。
纽约轨道交通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覆盖面广,线路密集,车站间距短,班次多, 24小时全天候服务,坐地铁就可以轻松地玩转纽约任何地方。为方便搭乘地铁,我们先在候车大厅办理了可以充值的MetroCard地铁卡,然后就下到地铁站台候车。像迷宫一样的纽约地铁,站台和车厢内的设施陈旧,地铁运行时“咣当”、“咣当”的噪音很大。
▲曼哈顿唐人街酒店的房间。
办好地铁卡后,我们便坐地铁直接到曼哈顿唐人街预订的酒店。曼哈顿唐人街是很多华人初来纽约的落脚地,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华人聚居地。周润发、钟楚红主演的电影《秋天的童话》以及姜文、王姬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都有在曼哈顿唐人街取景。
▲曼哈顿唐人街。
曼哈顿唐人街人口密集,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到处都有中国各地风味的餐馆以及出售中草药、调味料和旅游纪念品的杂货店。走在曼哈顿唐人街上,鳞次栉比的中餐馆,街上满眼的中文招牌,各式各样的中文广告,来来往往讲粤语的人,令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恍惚身在民国时期广东的某个县城。
▲曼哈顿唐人街的龙雕像。
来到唐人街,心心念念的便是去湘菜馆痛痛快快地吃个家乡菜。在华人的世界里,吃着美味可口的家乡菜,听着熟悉的广东话,几乎忘记自己只是在纽约的匆匆过客,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的感觉。
▲曼哈顿唐人街附近的弗利广场。
当地人喜欢在唐人街附近的哥伦布公园和以弗利广场闻名的地标性公园里休闲、聊天、锻炼、下象棋或打麻将。
曼哈顿唐人街的位置极佳,世贸中心、华尔街等景点均在15分钟步行距离之内。我们在去纽约的飞机上遇上了暴风雪,到纽约的时候暴风雪已经停了,天气晴朗。在酒店休息一天倒时差后,便决定徒步游曼哈顿下城,并到哈德逊码头坐游船参观美国的精神象征“自由女神像”。
曼哈顿从北到南分为上、中、下3个城区,其中下城是纽约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也是纽约最美天际线的所在地,不仅是纽约的金融和法律中心,也是各大画廊的云集之地。这里有对国际金融举足轻重的华尔街;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布鲁克林大桥;“911”事件中被炸倒塌的世贸中心双子塔也曾在此;纽约市在下城创立,纽约市政厅也在此。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之后,新建的西半球最高摩天大楼世贸中心一号楼自由塔和“911”纪念馆成为下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从曼哈顿唐人街沿着东河岸往南走,一栋栋高楼大厦擦肩而过,感觉自己融入到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放眼望去,广告牌错落有致,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步履匆匆。
▲曼哈顿街上的行人。
街道两边除了有座椅和雕像,还种植植物,为单调的街道增添了生机。不同的街区,生活风貌千差万别,步行几分钟,就如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座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随处可见老旧与衰败的迹象。这些历经沧桑屹立上百年的摩天大楼,似乎在诉说着曼哈顿的历史。
▲1872年大选总统候选人、《纽约论坛报》创始人霍勒斯·格里利雕像。
作为一座岛屿,曼哈顿地方有限,只能往空中发展,以致成为全世界高楼大厦最密集的地方。但在曼哈顿的街上行走,并不觉得拥挤和压抑,有大量的公共空间供行人休闲。这得追溯到100余年前的1916年。当时纽约市政府出台了“1916区划法案”,要求高楼层的面积缩小,把靠近街道一侧的空间让出来。特别高的楼,楼顶面积不能超过用地面积的25%。这样可以保证阳光从楼顶斜射下来照到街上。
“1916区划法案”的限制条款让曼哈顿的建筑设计风格发生了转变,变得更美观了,如帝国大厦,像蛋糕一样,一层一层,基座很大,越往上越小,最后留下一个独特的尖顶。
1952年,利华公司修建总部大楼时,建筑师干脆将大楼设计成一个长方体,大楼的主体只占用地面积的25%,将剩余的面积建成花园,让公司员工休息时散步。后来很多办公楼的设计纷纷仿效利华大厦,把用地面积主动让出来,修建公共广场、喷水池、花园、草地,设置座椅,路过的人都可以坐下来休息。
在横跨东河连接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的3座桥中,布鲁克林大桥是最古老的一座,1883年5月24日(维多利亚女王诞辰日)正式启用通车。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悬索桥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世界7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布鲁克林大桥为新哥特式风格,外观富丽典雅,大桥两端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塔楼,是纽约最富盛名的地标景点之一。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这里观光,不仅是许多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也被赋予爱的梦想与期许,如同巴黎塞纳河上的爱情锁桥一样,成为世界各地情侣的定情圣地。情侣们在爱情锁上刻着各自的名字、日期,画上爱心,留下爱的箴言,再将爱情锁锁在大桥的护栏或石柱上,把钥匙丢入东河,象征锁住恋人之心,地久天长,忠贞不渝,永不分离;若要分离,就如同从东河里捞出一片钥匙。
▲布鲁克林大桥石柱上的爱情锁。
布鲁克林大桥两侧人行步道边的护栏平台上写满了各种语言的爱情誓言和爱侣的名字。电影《一生一世》中的赵永远(谢霆锋饰)与安然(高圆圆饰)在桥上散步的时候,赵永远在爱情锁旁的护栏平台上默默写下了“安然:请原谅我吧!永远”。当与安然同居的画家主动离开后,安然独自一人来到布鲁克林大桥赵永远留言的地方,含泪抚摸着赵永远的留言,陷入了沉思。
▲布鲁克林大桥两侧护栏上挂着爱情锁。
走在布鲁克林大桥的步道上,顿觉视野开阔,我不时停下来回头欣赏和拍摄下城的天际线。只走到大桥中间,我们就返回去参观世贸中心“双子塔”遗址。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两架从波士顿起飞的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双子塔” ,举世震惊。曾是世界最高摩天大楼的世贸中心轰然倒地,成为一片废墟,造成3000多人丧生。世贸中心建于1973年,高415米,110层楼,打破了由帝国大厦保持40余年的世界最高建筑记录。“双子塔” 象征理智与情感携手并肩,是纽约的地标和纽约人的骄傲。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双塔之上时,并排的长影会拖过整个曼哈顿。从地铁里出来的纽约人习惯抬头寻找“双子塔”以辨别方向。
在电影《一生一世》中,“911”事件发生的当天,在世贸中心办事的赵永远终于等来了安然愿意和他回北京的电话,却不幸死在了恐怖袭击中。当世贸中心冒出滚滚浓烟时,安然发疯似地冲向那里。当影片接近尾声时,安然回到了小时候经常与赵永远等公交车的佟家胡同站。这时影片出现了安然的内心独白:“虽然错过了一辈子,但爱过,就是一生一世。”
“911”事件后,世贸中心从曼哈顿彻底消失,成为遗址。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对美国人所带来的冲击和恐惧感与核爆等同,原意指核弹爆炸点的“归零地”成为世贸中心遗址的代名词,寓意“从零开始,重新出发”。
如今的“归零地” 呈现一片繁忙的重建场面,可以看到起重机、挖土机、卡车以及建筑工人施工的情景。正在兴建中的新世贸中心大楼 ,全称为“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自由塔”,简称“自由塔”。 设计高度为1,776英尺(541.3米),象征美国通过独立宣言的1776年;屋顶高417米,象征417米高的“双子塔”北塔;观景台及最高的可使用楼层高415米,象征415米高的“双子塔”南塔。“自由塔” 代替 “双子塔”再次成为美国的最高建筑。
▲最高楼是尚未完工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自由塔。
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设计师为波兰籍设计家利贝斯金德, 2004年开工建设,将于2013年11月12日竣工。
世贸中心一号大楼旁边是“911”纪念馆,用于纪念在“911”袭击时“双子塔”、五角大楼以及航班上的罹难者。
“归零地”南边一条小街道旁的墙上有一组约20米长的铜浮雕,是为纪念“911”事件中救援的消防官兵。浮雕上的消防员有的在指挥,有的在喷水灭火,有的在连接水箱,有的在清理瓦砾。浮雕上刻有 “献给那些已经牺牲和仍在坚持的人”和“我们永不忘怀”。在那场消防战役中,有343名消防官兵献出了生命,浮雕的一侧有他们的照片供人凭吊。
▲纪念“911”事件中救援的消防官兵铜浮雕。
▲纪念“911”事件中救援的消防官兵铜浮雕。
▲“911”事件中牺牲的消防官兵照片。
从“归零地”向东南方向步行10来分钟,就到了一条名为“派街”的狭窄小街。1955年10月,35岁的张爱玲孤身一人,在香港以难民身份登上 “克里夫兰号”邮轮到旧金山。随即便从旧金山搭乘火车来到曼哈顿,住在派街27号“救世军”单身女子宿舍。救世军是以军队形式组织管理的慈善机构,信奉基督教。
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就是张爱玲的太姥爷大概不会料到,在自己受到 “史无前例的礼遇” (引自《纽约时报》)访问纽约59年后,有个在文坛大红大紫的曾外孙女也会去纽约,而且搭乘的是以专程赴纽约接待自己的美国总统罗弗·克利夫兰名字命名的邮轮。
我们试图在派街寻找张爱玲的住处,但经过一番徘徊之后,没有找到标记为“救世军”的房子。张爱玲离开曼哈顿后又有过几次在曼哈顿生活,每次都住在不同的地方。无论她住在哪里,曼哈顿都是这个风华绝代的才女在美国生活的起点。张爱玲曾这样描述曼哈顿:“走出来满街灯火橱窗,新寒暴冷,深灰色的街道特别干净,霓虹灯也特别晶莹可爱,完全像上海。我非常快乐。”
走在张爱玲曾经走过的街道上,物是人非,这条小街上已不再有张爱玲了。其实,在曼哈顿寻找张爱玲的故居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她并没有留下任何可供人凭吊的物品,甚至那些曾经有过的生活痕迹,也被她有意或无意地抹去了。
张爱玲敢爱敢恨,高冷孤傲,特立独行,离群索居,历尽坎坷。她的一生充斥着情与恨、哀与伤。她的聪颖,她的才华,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她孤寂落寞的晚年,都会不经意地触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读张爱玲,就是读人生的遗憾与凄美。
▲华尔街地面上刻着华尔街历史的铭文。
派街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华尔街起源于17世纪荷兰殖民者建造的北城墙,用于划定新占领区“新阿姆斯特丹”的北部边界,以防止印第安人和英国人的入侵。英国人占领曼哈顿后,于1699年将荷兰人建造的城墙全部拆除。如今,“华尔”是这堵墙留下的唯一记忆,“华尔”是英文“Wall” (墙)的音译。
▲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
华尔街西起三一教堂,向东一路延伸,横跨曼哈顿至东河畔。如今,许多金融机构已搬到中城和新泽西州,但这条全长仅540米、宽仅11米的狭窄步行街,依然是美国金融中心的象征。除了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主要交易所的总部也在这里。华尔街在商业和金融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操纵着美国的经济命脉,也左右着世界的金融。华尔街与伦敦、东京证券交易所三足鼎立,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三个证券市场。华尔街两旁云集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三一教堂的大门正对着华尔街,似乎在告诉华尔街的资本大鳄们:当心点!上帝在盯着你们呢。沿着华尔街往前走,可以看到门口竖立着华盛顿雕像的联邦国家纪念堂。
▲联邦国家纪念堂和华盛顿雕像。
▲联邦国家纪念堂和华盛顿雕像。
美国的政治体制被称作“华盛顿—华尔街”轴心体制:华盛顿是政治中心,为政客交易的场所;华尔街是金融中心,为资本交易的场所。
▲华尔街铜牛。
在华尔街不远处与白厅街斜交的百老汇大街旁,就是著名的华尔街铜牛。意大利艺术家迪·莫迪卡创作的公牛铜像,高3.4米、长4. 9米、重3.2吨。铜牛身材健硕,臀部翘起,略低着头,鼻孔发光,牛角似乎正在向前顶,动感十足,涌动着一股不可预测的力量,寓意股市的活力和不确定性。铜牛已成为华尔街的永久地标,更是华尔街的象征。
▲华尔街铜牛。
▲华尔街铜牛。
毗邻华尔街铜牛的就是曼哈顿的最南端哈德逊河畔,也就是下城的最边缘。下城的徒步之旅到这里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在这里坐游船去观看自由女神像和欣赏哈德逊河的风光。
▲哈德逊游船码头。
自由女神像是与华盛顿白宫、纽约帝国大厦齐名的美国三大地标建筑。来纽约的人,都会去一睹自由女神像的风采。“无畏号”航空母舰博物馆旁就是哈德逊游船码头。参观自由女神像既可以选择坐游船远眺,也可以选择坐渡轮登上自由岛近观。
▲哈德逊河游船码头。图右是布鲁克林大桥。
▲哈德逊游船。
▲在游船上眺望曼哈顿下城天际线。
▲在游船上远眺自由女神像。
耸立在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俯视着纽约港,表达了美国对外来移民的欢迎。以前在影视作品中曾多次看到过自由女神像,当我坐在游船上实地观看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成功获救后抵达纽约港的情景:劫后余生的她抬头仰望着自由女神像。她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却失去了一生的挚爱。
自由女神像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巨型雕像,全称为“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 “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1865年12月18日,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战胜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而结束,彻底废除了奴隶制。法国法学家、作家和反奴隶制活动家爱德华·德·拉布拉耶提议以法国的名义赠送美国一座代表自由的雕像。拉布拉耶试图通过关注美国取得的成就,启发法国人对抗君主制,走上民主的道路。
自由女神像高46米,置于46米高的混凝土基座上,重达225吨。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巴特勒迪以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设计创作,历时10年完成雕像。法国著名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后来设计了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框架。塑像在法国建成后,装船远渡重洋运抵哈德逊河口的贝德洛斯岛,再安装在预先建好的基座上。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主持揭幕仪式。贝德洛斯岛也被更名为“自由岛”。
自由女神体态似古希腊美女,身披长袍,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世界七大洲和七大洋;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握着《独立宣言》,象征宣扬自由和民主;脚下环绕着断裂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挣脱暴政的约束。
自由女神像基座上铭刻着犹太女诗人爱玛·娜莎露丝那首脍炙人口的《新巨人》诗句:“Give me your tired,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 Send these,the homeless, tempest-tossed to me,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参考译文:把你的疲惫给我,把你的贫穷给我。那些渴望自由又被无情抛弃的人,无论是无家可归,还是颠沛流离,全都交给我吧!我在这金门之侧,高举自由的火炬相迎!)
游船结束后,我们坐在哈德逊河畔的长椅上休息。冬天的曼哈顿,凛冽的寒风,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平静的哈德逊河,密集的高楼,还有从身边走过的人……,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曼哈顿下城美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