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詹钊 童婷 通讯员 余立鹏 陈钰 孙华领
改革开放40周年,蕲阳大地风起云涌。
一大批来自于蕲春本土的企业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从“美春服饰”裂变成长的湖北赛尚服饰集团脱颖而出,它的发展奋斗史成为这段改革历程极好的见证。
“没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赛尚服饰集团不可能有今天。作为成长于蕲春本土的企业,面对各种挑战,唯有不断奔跑,跑得更快些,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湖北赛尚服饰集团董事长黄得贵感慨良多。
从缝纫小作坊到服饰行业领军,今天的湖北赛尚服饰集团拥有湖北赛尚、湖北美春、上海塞尚三家子公司。集团每年定制、加工中高档服装达100万件,每年持续保持出口2600万美金的发展规模。
借水行舟:转变迎转机
“不变、不转,死路一条!”
面对实体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的生存现状,黄得贵深有感触。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集团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春服装厂”,起步于蕲春县漕河老街的一个简陋的裁缝小作坊。几位老师傅、几把老剪刀、几盏昏黄的灯、几台老式缝纫机,撑起了裁缝小作坊的一片天。
随着蕲春发展纺织工业的步伐加快,服装厂的规模也慢慢变大。
做大做强,成为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数轮磋商,1992年,服装厂与日资合作,正式组建“美春服饰”。“美春服饰”中的“美”字,由日资企业推荐,因为这个厂在蕲春,同步也就用上一个“春”字,“美春”之名由此得来。
“那些年,厂里主要与外资合作,做的活儿大部分是来料加工,订单绝大部分来自日本。
数年打拼,让当时的美春服饰集团成为黄冈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可合资并没有让蕲春人得到梦寐以求的利益。相反,合资获取的利润几乎落入日方腰包,中方利润微乎其微。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1995年,黄得贵走上“美春服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岗位,挑起了这一重担。
走上集团领导岗位的黄得贵,从车间一线技术工人到集团掌舵人,他的青春岁月伴随企业的成长,厂技术员、技术部长、技术副厂长、技术副总等多个岗位的丰富经历,让他深深懂得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独立自主有多么重要。他一门心思谋划着企业的长久发展,让企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恰在2001年,蕲春县提出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部署安排,当时还是国有企业身份的“美春”被纳入限期改制范畴。
那时,有着几千名工人的企业看上去红红火火,其实举步维艰。为什么?一没有话语权,导致所有人其实都在为合资方打工;二没有自主权,导致企业连年亏损,包袱日渐沉重。
在黄得贵带领下,到2004年,“美春服饰”终于姓“中”,实现了集团公司股份100%的拥有权。
在国内服装行业持续面临洗牌、淘汰,一大批企业在市场残酷竞争中被迫“倒下”的危情时刻,“美春服饰”自此赢得发展契机,傲然挺立。
商场如战场。唯有不断地“变”和“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聚合裂变:危机变契机
“不看远些,就没有未来。”这句话在赛尚服饰集团得到了充分印证。
创品牌、上规模,集团决策层两次前瞻的战略眼光,让企业发展赢得先机,获得新生。
1997年7月,史上最严重的金融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景象。金融风暴席卷泰国,诱发泰铢贬值。不久,风暴开始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当时,国内不少企业纷纷通过收缩产业链来抗击风暴。
“美春服饰”该何去何从?
举棋不定,势必错失良机。在对国内外服装市场走向进行详细分析后,1998年,集团决定迎难而上,上马兴建第二美春生产车间。这一前瞻性决策,激发了“美春服饰”品牌的深入人心,为企业发展添加了后劲之力。
时隔10年,到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再度席卷全球,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产生剧烈波动。
就在这一年,美春服装的订单依然供不应求,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集团决策层大胆决策,决定上马兴建“第三美春”生产车间。“斯多·塞尚”的品牌应运而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看似不经意的几步险棋,却让“美春服饰”集团走出了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困扰,开始拥有独立、完备的生产条件。随着企业资产的不断扩张,也为后来的发展裂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时至今日,赛尚服饰集团在江西、黄石、浠水、黄梅和蕲春县内多个乡镇布局“卫星厂”40余家,把工厂办到了工人的家门口,吸纳了1000多人就近就业。
“接到订单后,先在总厂把服装裁剪好,然后再把缝制这个环节交给‘卫星厂’来完成。同时,我们还派出技术人员上门面对面指导,严把质量关。缝制环节完成后,半成品再返回总厂来继续加工、包装、发货!”黄得贵介绍。
“一石三鸟”的布局,让赛尚服饰集团的生产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总厂完成1万件的时候,“卫星厂”能完成2万件的生产能力。
放手大胆拓市场,自主创新创品牌。“美春服饰”既做来自于日本合作方的各种订单,也做企业自创的“斯多·塞尚”品牌系列服饰,几千名员工共同努力,终于闯出了属于企业的一片天。
无中生有:险棋化活棋
“企业法人要不断否定自己,才能看得更远,企业亦如此。”
从“美春服饰”到“斯多·塞尚”,湖北赛尚服饰集团走过了一条自创品牌、勇拓市场的发展之旅。
“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对于企业这艘大船,不断矫正、修正航线,否定自己,同样至关重要。”
早在2002年,由于劳动力成本非常具有竞争力,东南亚一带就开始出现服装业逐步转移的趋势。不仅如此,东南亚服装出口到日本,还属于免税范围。
市场是最现实的考官。当时,最大的订单客户把50%的订单向东南亚市场转移,赛尚服饰很快就面临着吃不饱的考验。
“到东南亚办厂!”为了减轻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那时的美春甚至在柬埔寨都物色好了办厂位置。但“美春人”很快发现,东南亚尽管劳动力价格低廉,但外资办厂存在诸多风险。几经思量,他们决定放弃这种路径,找更好的路径。
“走转型之路!”2012年,赛尚服饰逼着自己再度转型,新上智慧定制服装生产线,引进日本丰田精细缝制模式,采用“小批量、快节奏”,继续在国内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军欧美服饰市场。
“走单件流水之路,全面启动‘小订单、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基于对国内外服装消费市场的研判,“美春人”认为,未来趋势是消费者个性化。如果不抓住机遇,上马智能化工厂项目,就很难适应稍纵即逝的市场变化。
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服力。到2016年,集团智慧定制服装逐步迈入鼎盛时期,为企业赢得了丰硕回报,一批批订单随之而来。
今天,在企业旗舰店,客户只要进入单设的智慧服装间,通过专用设备扫描,个人的体型、身高、腰围等基本信息,立即上传至后台,显示平台即可呈现着装效果,客户可反复调整、更换服装式样。
而在网站、企业天猫店等互联网平台,任何一个客户和消费者也可以自行选择服装面料颜色、档次、版型、价格,然后提供个人身高、体重、腰围等详细信息。客户确认信息后,服装立即进入裁剪、制作、加工、包装程序,流水线作业之后,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即可向客户交付定制的服装。
“未来五年,赛尚服饰集团将全面转型为‘智能化’工厂,在全球布局1000家品牌高级定制店,服务1000家个性化定制客户。”扛鼎大别山老区服饰行业大旗,向着“两个1000”的目标奋斗,黄得贵豪情满怀。
(编辑:张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