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探寻博物馆里的“虎文物”虎年赏虎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农历虎年即将到来,虎文化在我国很多民族中普遍存在,虎是活力、勇敢和权威的象征,也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虎被古人称为“百兽之王”。《说文解字》记载:“虎,山兽之君。”《淮南子》记载:“虎啸而谷风至。”因而,虎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宋代梅尧臣有诗写道:“人烟将近郭,松竹不知秋。夜虎林间啸,溪泉舍下流。”在市博物馆中,珍藏着不少与“虎”有关的珍贵文物。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市博物馆中和“虎”有关的馆藏精品吧!

褐彩虎形枕(金代)

该枕高10.3厘米,长34厘米,宽15厘米。1985年出土于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该枕为虎形,作俯卧状,尾回收于身,两眼环睁,獠牙鼓腮,枕面中腰下凹,平底,中空,枕面饰白釉褐彩花卉,虎身为黄釉褐彩条纹。该枕纹饰线条流畅,纹样舒展不拘泥,反映了金代工匠娴熟的技艺,是磁州窑系的典型器物。

从唐代算起,鹤壁集古瓷窑经历五代时期、北宋、金代,直到元代,由于种种原因,才渐趋衰落。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我市鹤壁集镇西,清乾隆三十七年《柏灵桥碑记》记载:“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邑西”即指今鹤壁集镇一带,这里的羑河两岸古瓷窑文化层堆积极为丰富,有“四十五里烧造坡”之说,足见古代制瓷业的兴盛。

鹤壁集古瓷窑属于民窑,其产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形成了富有民间特色的装饰风格,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55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先生等实地考察,认为鹤壁集古瓷窑烧制的瓷器“在装饰画上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窑场之一”。由于宋代以后鹤壁集古瓷窑以生产磁州窑风格的产品为主,有学者称之为“磁州窑系的骨干窑场之一”“河南磁州窑”。1965年日本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专程考察鹤壁集古瓷窑。1973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鹤壁集古瓷窑烧制的瓷器在日本展出。1977年,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到鹤壁集古瓷窑考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鹤壁集古瓷窑不时迎来国际友人、学者参观考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虎形玉坠(明代)

该玉坠长4厘米、宽1.3厘米、高2.4厘米,1985年出土于浚县东环城王氏墓地。玉坠为虎形,呈卧姿,虎头略侧、两眼圆睁、张口,虎头至颈部毛发下垂,虎背部有一小圆孔、两肢前伸。虎形玉坠雕刻精致,形象逼真。

玉琥(东周时期)

该玉琥于2009年在淇县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出土。礼仪玉器,是指古人在祭祀或朝享、交聘等礼仪上使用的玉器,简称为“礼玉”。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瑞玉。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玉象征美德,“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对人最美好的赞誉。玉琥,又称“玉虎”,是一种雕琢成虎形的玉器,为中国传统的玉礼器,与玉琮、玉璧、玉璜、玉圭、玉璋并称为“六器”。据古籍记载,玉琥有三种用途:一是作礼器,用来祭祀西方之神;二是作兵符,是古代君王发兵的信物;三是玉琥可为佩饰。

虎啸图(1986年,当代美术家黄子曦创作)

该作品纵96厘米,横60厘米。

1986年,当代美术家黄子曦为纪念鹤壁市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创作了这幅《虎啸图》。

黄子曦(1918—1991),别名景曦,福建省福州人。舞台美术设计、画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黄子曦的绘画功底深厚,绘景技艺高超,他在国画上造诣很深,早在1948年创作的《九老秋兴图》,获上海青年美术大赛二等奖。他创作的《上海解放》《吴彩鸾跨入山图》《雄狮图》《虎虎有生气》等作品,参加了上海或全国画展。

龙虎纹规矩镜(汉代)

该镜重320克,直径12.6厘米。该镜为圆形,圆钮,柿蒂纹座,座外为方框。框外饰规矩纹,其间饰龙纹、虎纹、两瑞鸟纹饰,线条流畅飘逸,栩栩如生。外饰斜辐线纹、锯齿纹、双线锯齿纹各一周。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主要流行规矩镜,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装饰格式而得名。(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