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少数民族医药才能绽放光芒

来源:科技日报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少数民族医药会从哪些方面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蒙医药:锐意改革,从草原走向世界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举行蒙中医药改革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多年来蒙医药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服务优势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蒙医中医医院制剂能力、特色专科、学术继承和标准化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蒙医药是游牧文化和游牧科学的杰出代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杭盖·巴特尔介绍:“蒙医是总结匈奴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千年医药经验,汲取印度医学、中医和藏医的理论精华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

1958年,内蒙古将蒙医纳入高等教育系列,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去年,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国家医疗教育界的一件喜事,填补了中国没有蒙医学博士点的空白。”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乌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11部委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为新时代蒙医药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

2012年,自治区首家三甲蒙医综合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正式成立, 至2018年,仅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接受来自蒙古国、俄罗斯、新加坡、孟加拉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国际患者就超过5万名。

2016年以来,内蒙古先后出台了《蒙医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振兴蒙医药行动计划》,确保2020年实现全区人人享有蒙医药医疗服务,2030年蒙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

藏医药:转型升级,构筑高原健康产业高地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藏医药产业规模26亿元,占全国藏医药产值的44%,共有藏药生产企业19家,国家批准的藏成药批准文号210个、176个品种,产业和规模居全国之首。

源自雪域高原的藏医药学,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藏药是我国较完整、较有影响力的民族药之一。2006年,藏医药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玉林介绍,藏医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又被长期使用的医疗体系之一,在医药学理论、诊疗方法、临床经验等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

藏医药的发展优势如何体现?青海省藏医药学会理事长艾措千表示:“科技成果一定要转化成产业,藏医药的推广,需要各省区藏医药行业资源有效整合共同发展才能推动,这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青海省相继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藏药制剂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8个藏医药数据库;不断加大临床技术、特色疗法、药物炮制的研发力度,在藏药复方研究、藏药质量标准研究、藏医疾病诊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项。

对于今后发展,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指出,全省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中藏医药,以生态理念培育中藏医药,以需求导向引领中藏医药,以互联网思维助力中藏医药,以品牌意识提升中藏医药。

苗医药:基础研究,打造民族医药春天

“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对于民族医药来说,唯有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突破关键技术并最终走上产业化之路。”贵州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丽艳说。

由于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苗族医药仅在民间流传,未能形成产品。但是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医药服务体系的完善,2017年贵州省中成药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8.8%,70多家生产苗药为主的民族药企业,占全省医药种类的37%。

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陆续布局实施苗药基础研究项目,加强了苗药理论体系、药理作用、制剂开发和临床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一批顶尖的领域内专家被贵州省选聘服务于本土药企。同时,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空白,将推动贵州苗药科研跨上新台阶。

张丽艳认为,中央把中医药发展提到如此高度,贵州省要抓住时机,把握苗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等关键环节,持续进行科学论证和试验,力争新发现、新突破,不断实现苗药产品的更新换代。

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马武开则表示,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一定会让苗医药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苗医药研究更系统、更科学,未来会有更多安全有效的苗药成方制剂为患者祛除病痛。

本报记者 张景阳 张 蕴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