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刷子李、泥人张、皮大嘴、好嘴杨八这些平凡小人物,在冯骥才手下栩栩如生,才使我们读懂了天津卫,同时看到了一副藏在市井烟火中的津门众生相。@梦精灵2019
冯骥才先生作品-心中十二月
一个作品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
古人常常是书画不分家,能写文章的,一定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画出美丽的画。现代,书画不分家的少了,而冯骥才就是这样一位书画不分家的大家。
冯骥才,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获全国文学奖。他出版过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土地就孕育了冯骥才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天津与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业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冯骥才就以描写小人物见长。
冯骥才先生书法作品
冯骥才的作品吸引我们的就是幽默风趣的语言。他以天津生活故事为背景,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滋味,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中体味小市民生活百态。
《真人不露相》是冯骥才的中短篇小说精选,书中是一幅幅藏在市井烟火中的众生相。在冯骥才笔下,无论怀人还是记事,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读来总觉得味道隽永而意义深长。
这不仅是是文字语言艺术的高超提现,更是浸透于文字中的那些工匠精神的凸显。更何况,他的文字还是那么幽默呢。
冯骥才先生作品-雪夜
01冯骥才作品中津味十足,语言特色独特而耐人寻味
体验生活再创作是冯骥才的准则。
冯骥才的《真人不露相》和《怪事奇谈》系列津味小说中,很多作品的语言颇有特色,特别是在修辞方面匠心独运,结合天津方言特色多种修辞手段,大量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异彩纷呈。
作品中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语言具有朴实生动,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人物语言真实,通过大量的方言词汇的运用,仿佛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
譬如"嘛"的使用:
《刷子李》:屋里"任嘛甭放"
《黄金指》,黄金指"只要画得好,指头算嘛?"
"使嘛法嘛招,然后再想出诡秘的招数叫他们当众出丑"。
再如:《三寸金莲》,有一段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的,给裹脚布裹的不透风,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
一个"嘛"字,津味顿生,一股强烈的津味气息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津嘴子"的语言特色。天津方言中有许多与普通话不同,其中极富表现力的生动词汇,是冯骥才在津味小说中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
人物语言,正是现实生活的实录,带着生活的原汁原味,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正是源于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以及细心观察与体验,才使得津味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发展。
冯骥才先生作品-大山豪情
02.冯骥才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其中却饱含着对人文的大爱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冯骥才从小在天津长大,对天津人的机智幽默,俏皮,夸大的语言艺术十分了解,他凭借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得心应手的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
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着,在我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只要一翻开他的作品,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他的幽默感与个性素质,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也是在长期的烟火中熏陶而成的。
《黄金指》中,白将军说到"天津人画画的也有奇人。"黄金指说"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这句话的出现就如相声中的"抖包袱",一个包袱甩过来,让人忍俊不禁,很形象地有了画面感。
《泥人张》中,形容海张五那个横劲,泥人张捏出来就是"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是不是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海张五的横行霸道、对所有人不屑一顾。而我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在咀嚼人生的快乐。
其实,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如涓涓细流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幽默不是恶意调侃,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饱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文的关爱。
冯骥才先生作品-晚秋情味
03.冯骥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冯骥才先生的笔触就仿佛带领我们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各种比喻、排比、叠词、夸张的手法运用娴熟。
比喻是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比喻的巧妙使用可以使作品出神入化,熠熠发光。
作家秦牧曾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冯骥才笔下的比喻更是栩栩传神。
比喻,譬如:
《泥人张》中,形容泥人张手指飞快,就用"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刻画泥人张捏得形象"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唐四爷画舌画,"鼻子里奇痒,赛一堆小虫子再爬"。
这些比喻生动有韵味,一扫文人的僵化,每每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人说"壮辞可得寓其真"。语言的夸张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冯骥才先生的夸张更有自己的特色。
夸张,譬如:
《三寸金莲》:勾引一些浪荡小子,伸头瞪眼,恨不得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中去。
这如漫画一般的笔法,把封建制度下禁锢的浪荡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传神地描绘出了浪荡公子们的神情,及其巧妙地对这些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
再如:
《阴阳八卦》:"扯脖子一叫,鼻子眼珠眉毛全变了位,声音像杀鸡"。
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性质及其夸大,渲染,突出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装腔作势。
高明的作家深深的懂得,如何把艺术创造高于生活,在生活中体味五味时,更能寓感受与笔下,从百姓鲜活的语言中汲取养分,一方面突出了作品人物的风格,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些词语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风趣,生动简洁的艺术效果。
冯骥才即如是!
冯骥才先生作品-秋之韵
04.小人物刻画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思考
冯骥才是一位有情怀的人文作者,他极具工匠精神。
刻章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哪一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把技艺当成是爱好,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要“和工作谈恋爱”。
泥人张,台下听戏,右手端饮酒杯,左手在桌下摆弄泥巴,手指飞快,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才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刷子李,只要刷墙,必备一身黑衣黑裤,不仅活干得漂亮,黑衣黑裤丝毫不会沾上一点白浆。
每一个天津卫的平凡小人物都把工匠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精髓就是用心或、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他们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无尽的乐趣,始终饱含着热情工作。
每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的一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人人追逐的耀眼明星般活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彩。
《论语》有句说得好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非常明确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乐趣和热情。
说起工匠精神,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视人生如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在我们为了吃饭,把工作视为负担时,每天的工作都是为了盼望假期和突然的奖金,对工作却没有丝毫的热爱时常把工作视为了负担和压力。
但冯骥才的文字,却时刻有这种使命感,不断关怀人文,重视文化,着笔于小人物,却时时体现着人文关怀。这是极具工匠精神的。只因为他觉得,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他要对这文字负责,对人文有使命感,才不枉此生的价值。
冯骥才先生新作-《真人不露相》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每个人都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为兴趣,作为恋人,作为爱好,才有可能抑制自身的欲望,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因为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