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后沙
昨晚开始,一张G7峰会内场照片流出,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刷爆全球各大媒体以及社交网络。
默克尔就像一位气愤的小学老师,双手摁着桌子质问坐在课堂里的熊孩子。
特朗普双手环抱,一脸不服气,爱谁谁的表情。
安倍晋三与欧洲一起站着,但动作与特朗普相当一致,而且站在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身边。
因为是德国团队发的照片,马克龙和特蕾莎.梅的形象并不突出。
当时各国代表团都拍摄了不同角度的照片,只是这一张特别到位,不愉快的气氛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
这张是法国人发的,房间内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脸色。
他们在吵什么?因为按惯例G7峰会之后,会发表一个《联合声明》,发声明本身并不重要,往年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无非证明这又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强调它们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
但不发声明就变得很重要,最急的是东道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摊上这事真是够衰的。
脾气最大的却是默克尔,别人不敢凶特朗普,她就站出来质问,大家也看到了欧洲政治人物的另一面,大妈可不仅仅是那个和气平庸的大妈。
老头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不但不签,连看都懒得看。特鲁多站在边上一脸的无奈。
峰会之前,欧美之间的不睦就已经展露无遗,贸易纠纷是最重要的一个引爆点,特朗普本来就不打算参加,幕僚说你不参加等于认怂,一激之下,老头岂不去之理。
早餐会之时,气氛已经很不对头了,最初海边聚会合影的强颜欢笑也没有了,大家真的演累了。
早餐会特朗普迟到,就坐后,默老师眼神如冰霜一般斜了过来,老头倔强地侧着头,充满了警惕:“老娘们难道会拿橙汁泼我?”
IMF总裁拉加德夹在中间,一脸茫然,不知该跟谁套近乎。
G7从来没有这般失败过,从头闹到尾,闹的偏偏是老大哥。《联合声明》上午还是强行发表了,处处顾着美国面子。
强调了对自由贸易的尊重,还同意针对俄罗斯加强新的制裁力度。只是在结尾的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写了一句--不包括美国在内。
加拿大强推“共同声明”,心里认为美国不致于公开反驳,只要美国默认,这面子还能圆上。
结果老头不干了,说自己早就交待过,他走了之后,美国代表团不要签字,所以声明是加拿大搞的鬼。
金毛狮王果然非同凡响,连最后一块小布条也不给加拿大留着,狠狠打了盟友们一记耳光。
七国集团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法国倡议下,于1975年11月,美、日、英、法、德、意六大工业国成立了六国集团,加拿大1976年加入,七国集团(G7)诞生,1997年俄罗斯加入变为G8。
2014年,因为乌克兰问题爆发,奥巴马和盟友们将俄罗斯开除。
G7并不仅仅以工业制造能力为门槛,更是一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壕沟,最重要的是,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领导集团。
中国能不能加入G7?现在大家都没有这个想法,中国也不想跟他们玩。以前,美国政治精英是主张让中国加入G7的。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到过:不要公开构建被认为是反中国的同盟政策,而是要将中国“民主化”和自由市场化,即使无法实现这种最理想的结局,也应承认中国与欧洲一样重要,比日本分量更重。美国与中国在达成战略共识前,重要的是邀请中国加入七国集团。
然而白宫一直没有按老布的设想去做,反而将他们认为已经“自由民主”的俄罗斯拉入了G7,结果还是一刀两断。
表面上G7是一个“民主自由”联盟,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主义强权联盟,通过这个平台,每一年都让全世界知道美国及盟友们的经济,政治风向,并树立这种权威性。
舆论将G7营造成一个盟友们间的交流机制,但是,掩盖了G7亦是由一群竞争者组成的联盟。
二战之前,工业强国(列强)之间没有这种平台,它们的交流方式是枪炮,以战争来决定势力范围的大小,英国是最大赢家。
到了1890年,德,美,法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包括俄国也在追赶。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了长期的经济繁荣,这不仅仅是工业化的成果,还有通信(无线电)和交通条件的飞速发展,世界变小了,贸易更频繁了。
任何阻碍这股全球贸易潮流的封建力量,都被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进入20世纪,出于对规律性经济大萧条的恐惧,列强由自由贸易转向保守主义。
在此背景下,列强疯狂扑向全球,用枪炮去建立新的殖民地,以对确保原材料和市场的垄断,新兴工业强国与老牌工业强国殖民地之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一战尘埃落定,全球经济有了短暂复苏,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崩盘,接着美国银行体系崩溃,这场危机迫使各国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
英国,法国可以依靠他们的殖民地得到原材料和市场,以渡过难关,但德国和美国由于缺乏殖民地资源,很难承受经济衰退的打击。
美国转向了孤立主义,而德国再次向英法发起了挑战,纳粹上台之后,不久就爆发了二战。
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支配全球的力量,并将其巨大的经济实力转化为超强的军事力量,以压倒性优势打消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其发起战争挑战的可能。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殖民地纷纷解放并独立,1946年菲律宾独立(美国),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1950年印尼独立(荷兰),1954年,东南亚印支三国独立(法国)……
独立运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消除了列强之间爆发战争的因素。所谓“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就是这么来的。
去殖民化成功,发达工业国家内需出现了强劲增长,外部由于苏联的存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团结更加紧密,贸易不断扩大,市场趋向同化。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结束固定汇率制度,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掌控了美元汇率。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中东产油国获得了无可计数的现金盈余,但只要它们将钱投资于西方金融机构,那么它们就可以得到安全,无论何种体制,都可以被美国拥抱。
华尔街控制了全球私有资本的流动方向,并以IMF和世界银行为工具,以贷款方式造成目标国家的债务危机,实现对目标国原材料和市场的全面控制。
这样,问题又回到了殖民地争夺的本质之中,于是,1975年法国提议建立G7,通过这平台让西方工业国之间达成分赃比例,避免意外出现。
保证G7集国领导权的工具有:WTO, IMF,世界银行等超国家机构,还有配套的媒体和文化航空母舰。
重塑秩序
G7就是秩序领导权,像俄罗斯,只要符合西方集团利益,沦为一个能源提供国,那么它就是民主的,否则,它将被开除。
苏联解体,欧洲的最大威胁消失了,它们有了某种野心,特别是德国。对美国来说,它也拥有了全球绝对霸权,盟友竞争性慢慢超过了合作性。
除了北约这条铁链拴着盟友之外,美国与欧洲还有存在的价值观共识,一硬一软尚能团结一致。
奥巴马主政八年,对盟友保持温和态度,贸易摩擦尽量在WTO之内解决,不主张以权势压人,同样,欧洲回报美国以政治配合,比如制裁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等等。
制裁俄罗斯。德国要付出相当大的经济代价,但从美国市场得到的红利可以弥补一些损失,另外,还要算政治帐。
然而,特朗普上来之后,赤裸裸地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从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到撕毁《伊朗核协议》等一系列动作,都令盟国感到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从内部政治来说,欧洲大多是议会民主制,如果,民众对美国的路线持反感态度,尤其是对特朗普价值观不认同的话,欧洲政党将面临失去选票的威胁。
无论从国家利益(贸易),还是执政欲望来说,欧洲与美国势必出现分裂,当试图说服特朗普政府无效之后,经贸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欧洲难以接受美国以对待中国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日本也一样,它们都认为自己理应得到豁免。
中国与美国贸易战持续时,欧洲有一种“德不孤,必有邻”的感受。
中欧最大共同语言就是: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至于意识形态,中国不会以此敌视欧洲,关键在于欧洲能否放弃冷战思维?
最后的全家福,遍插茱萸少一人。
老头屁颠屁颠地跑新加坡,跟金委员长嗨皮去了。离开前,老头还给盟友出了个难题,他要把普京请回G8,这不是耍盟友吗?当初大家跟着你踢出俄罗斯,当了坏人,现在你要当好人,再耍盟友一次。谁不会心灰意冷?
心灰意冷的欧洲,还要跟特朗普见面,毕竟北约峰会还得开,那里美国才是绝对的老大,德国还敢拍桌子?
对美国幻想已经破灭,大家都在找后路,然而,欧洲是不会团结的。
欧洲在消极等待世界新秩序的到来,而美国也没有勇气面对多边主义。
贸易全球化是一条高速公路,世界各国同坐一辆大巴车,现在是中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欧洲是凭老年卡,滴,上车。
将来要面临问题是:换司机还是换车?
现在的司机看起来,还不到领驾照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