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这篇推文时,如果你还没去or准备去看《哪吒之魔童降世》。
那么有且只有,两个原因:
1. 你对动画电影不感冒
2. 你没钱/时间
豆瓣评分8.8,
猫眼票房预测破内地动画电影记录,
公众号、微博全网吹爆,
经历过大规模撤档、改档、提档,然后持续掉链子的19年暑期档,现在终于有片可看。
但,这已经不是哪吒的故事,第一次被改编成爆款了。
1979年中国的首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1990年剜眼挖心尺度爆炸的内地版《封神榜》,
2003年主题曲洗脑了一代人的《哪吒传奇》,
还得算上1999年新加坡版的《莲花童子哪吒》和2001年TVB的《封神榜》。
哪吒之于《封神演义》,就像是孙悟空之于《西游记》。
两位大男主深入人心到,可以用名字直接冠名改编作品。
那相较于跻身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哪吒的故事凭啥具备超强的改编潜质呢?
一切还得从这位“舶来神”的出现说起。
没错,哪吒并不是中国的神仙,从他三头六臂的设定,想必你也能联想到——
这是印度佛教的调调。
根据古印度佛经《佛所行赞》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悉皆大欢喜。”
这里提到的那罗鸠婆是梵文,翻译过来简称那吒,后来演变为哪吒。
那吒的父亲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母亲是吉祥天女,师傅是释迦牟尼。
他在家里排行老三,后来子承父业也做了护法神。
说到这,有人估计就懵了。
怎么哪吒成了魔礼红的儿子,他爹不是李靖吗?
别误会,道教中的四大天王其实只是民间传说,并不在正统的道教体系里。
唐朝时,为了纪念战功显赫的名将李靖,百姓就将他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结合,当做守护神供奉。
而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情节,那时起就出现了。
另外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其实都是恶鬼出身,因此将哪吒拍成魔童,也算是有据可依。
到宋代,因为人口大量南迁,沿海居民越来越多。
为了表达人们对大海的恐惧和征服欲,哪吒闹海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
现如今,在江苏、福建和台湾等地还保留着一些哪吒庙,倒是中华大地上的斗战胜佛庙四处难寻。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
因为哪吒是道教体系中,少有杀过龙的神。
传说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改建京城时,为了镇压北京的苦海幽州孽龙,按照八臂哪吒的身型设计了内城结构。
因此古时候的北京城也称八臂哪吒城。
至于哪吒到底是六臂,还是八臂,大家倒是不必纠结。
你只需记住,八臂是佛教传入时定的,六臂由后世修订。
各中原因,应该是宋代人严格遵循了,一脑控制两臂的科学原则。
而莲花化身、讨伐商纣、大战石矶、肉身成圣这些故事,多为民间创作,后为元朝时期的《三教搜神大全》收录,因而才有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
哪吒从佛教到道教的故事演变史,几乎都由民意主导,从未被宗教或政府利用。
这才是哪吒传奇,和《西游记》一样充满生命力的直接原因。
也正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乐队将哪吒,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
有关哪吒的起源,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
波斯传说。
被怀疑的对象有两个:萨曼甘王子苏赫拉布和波斯战神努扎尔。
这俩人都是天生神力、好战斗勇,还分别有弑父和重生的经历与哪吒对应。
至于哪吒的故事究竟发源自哪里,至今尚未有定论。
不过,无论是佛教护法、波斯战神,还是道教的中坛元帅,哪吒的故事都有个极其统一的大主题——
反叛精神。
虽然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弱化了李靖,改写了敖丙,颠覆了龙族地位,对《封神演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但大家还记得元始天尊对魔丸和灵珠,命运的安排吗?
影片中的魔童哪吒和灵龙敖丙,其实也一直都在对抗自己的宿命。
为什么我们会对《哪吒闹海》中的自刎情节记忆犹新?
为什么大家会感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特别燃?
是什么让无数人甘愿变成《大圣归来》的自来水?
因为它们都优秀的完成了,反叛精神的构建和表达。
面对经典故事,我们不怕改编和戏说,不怕颠倒与重置。
我们怕的是沉迷自嗨的创作者,偏执的认定观众就爱看什么,权力机构就喜欢什么——
反而抓不住,那些让民族经典源远流长的气节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