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王诗成专著《海洋生态经济路径研究与实践》下册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战略新兴产业, 是技术密集、 资金密集、 劳动密集的行业, 同时又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领军行业。 一台大型海上钻采井平台造价上百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需要高度发达的造船、 石化、 机械、 电子、 信息等相关行业的保障和支撑, 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又促进了众多相关行业快速协同发展, 也就是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带动力极强的新兴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分为海洋钻采平台及及辅助供应装备、 海洋开发装备、 海洋浮体结构物三大类。主要种类包括钻井平台、 生产平台、 浮式生产储油船、 卸油船、 起重船、 铺管船、 海底挖沟管理船、 海洋监管船、 潜水作业船及浮标体等。装备成套性强, 多品种、 小批量, 设备可靠性、 安全性要求严格, 高技术、 高投入、 高风险是海洋装备的主要特征。
山东的海洋高端制造业, 尤其是船舶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去年我国造船业居全球首位, 全年完成 7 600 万载重吨, 其中全国排名前十位的船厂完成了 3 600 万载重吨 (前十位山东空缺), 余下的 4 000 万载重吨被 1 000 多家大小船厂分摊完成。 去年山东大小几十个船厂完成了 400 余万载重吨。 江苏完成了近 3 000 万载重吨, 其中江苏扬子江船业完成了近 300 万载重吨; 上海外高桥船业完成了 800 万载重吨 (根据我国造船专家周安昌总工提供的数据)。
今年全国新承接的造船订单急速下滑到 3 600 万载重吨, 今年将有众多船业 “无米下锅”。 造成今年订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危机持续发展, 同时, 造船涂装新标准提前强制实施, 提高了造船技术门槛, 延长了交船周期, 提升了造船成本, 使本来就不景气的造船业雪上加霜, 处于内外交困境地。
山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 具备了做大做强的主客观条件。
全球海洋工程呈快速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随着科技进步和海洋大开发的到来, 全球海洋工程支出将从 2007 年的 2 540 亿美元, 增加到 2012 年的 3 610 亿美元, 增幅达 43%。
我国 《船舶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提出到 2015 年全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 2 000 亿元, 占国际份额的 20%左右。
山东省高度重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将其作为省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几年山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0 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全国交付的各类海洋平台 10 座, 其中山东制造就占了 7 座。 尤其是烟台中集来富士建造的我国首座 14 000 英尺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打破了新加坡、 韩国企业对海洋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
目前, 烟台中集来富士船业、 青岛北海重工、 黄海船业、 威海船业以及后起之秀京鲁中柏船业都具备了在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发展中的产业优势。 来福士船业承接了北欧诸多国家的海上钻井平台; 青岛北海重工也参与了南海、 东海海洋工程装备的竞争; 黄海船业已成为我国特种船制造的领军团队; 京鲁中柏船业在发展特种船方面具备了后发优势。
以黄海船业为例: 如客滚船, 全球客滚船的 70%在中国制造, 2004 年以来, 万吨以上客滚船中国建造了 24 艘, 黄海船业建造了 16 艘。
多用途重吊船, 全球的 70%在中国建造, 中国的 70%在我省黄海船业制造, 该船业已先后建造了 40 余艘 2.5~3.1 万吨重吊船。
黄海船厂还是全球远洋渔轮制造业基地。 该厂先后建造了近百艘 1 000 ~ 2 000 马力的大型金枪鱼钓、 鱿鱼钓和围网船, 其中 30%出口国外。
另外, 山东乳山船业是全国三个能够建造技术含量极高的万吨化学品船的厂家之一。
目前, 新加坡、 韩国等国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大国、 强国。 我国海洋工程的国产设备率不到 5%。 船舶配套产值占造船业的 60% ~ 70%, 中国国产设备配套则不到 20%。 千方百计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配套的国产化, 是该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自主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
未来 10 年, 山东应在自主创新, 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品的国产化上打好攻坚战。 瞄准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 新型海洋工程装备、 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 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 关键共性技术等五大战略重点, 让山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