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领域,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专区也是本届上交会一大亮点,集聚了一批“独角兽”和“隐形冠军”。4月18日举行的第七届上交会开幕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热门话题,各抒己见。与会代表认为,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服务机器人刚刚走进人类生活之际,一些发展的“短板”需要补上。
服务机器人的研发需从跨学科的维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媒体创新学院院长、瑞士日内瓦大学米拉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和社交机器人领域资深专家纳迪亚·玛格丽特·唐尔曼女士在论坛上演示了南洋理工团队研发的服务机器人——“娜婷”。据她介绍,“娜婷”已经与当地的友邦保险开展合作,成为专门处理客户关系的一名柜台服务人员。比如,她能帮助不懂得上网的客户上网;出现排队的时候,她可以负责取号;她可以帮助客户去寻找到适合的保险品种,还能帮助同事处理更改客户地址这样的琐碎工作。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不知疲倦的“娜婷”可以替代需要吃中饭、午休的同事上岗。
“娜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唐尔曼介绍说,它分三大步骤,首先是能感知、能理解人类说的话。机器人通过麦克风记录所收到的信号,通过3D摄像头拍摄附近的图象,并进行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第二个是处理和决策系统,即让机器人对人类情绪和其它数据进行建模,这样,机器人就能解析出所收到的信号或者信息究竟代表什么意思了;通过理解之后,就到了第三部分,也就是机器人如何行动,如何根据自己听到和感觉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行为。
“机器人其实是一个集成,它的70%是软件,30%是硬件。因此,机器人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项目。”唐尔曼说道,服务机器人和功能机器人非常不一样,服务机器人其实是人类的一个伙伴,能够和你一起生活、一起交流。据唐尔曼介绍,“娜婷”的研发团队来自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美学方面的设计人员,因为服务机器人首先要有好看的外形;3D建模能力也很重要;另外,我们还需要虚拟现实的人才,人工智能的人才,以及心理学、情绪认知方面的人才。这样,机器人才能了解人类情绪,辨识人类情绪,理解人类。 南洋理工大学的课程设计就非常注重跨学科,学生们在学习人工智能的时候,还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人文学科。”
也需警惕科技潮流的颠覆性作用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以来,“信息鸿沟”的提法也随之而来。在今天的开幕论坛上,联合国工发组织贸易投资创新司司长伯纳德·卡尔萨迪利亚也提醒,现在很多变革,包括AR、3D打印等等,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能让科技不够先进的国家落下,比如非洲、拉美一些国家,我们要确保这些还没有搭上这辆快车的人赶快赶上来。”
伯纳德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这一学科领域不仅要将重点放在开发人形机器人上头,还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来帮助更多的人适应当前变化的社会。各种新型教育的模式是急需的,“作为联合国组织,我们非常担心的是那些小的国家,不能够去适应这种科技转型。”
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也强调,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会有很多的挑战;同样 ,人工智能时代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怎么样来进行战略的重新部署,以及对整个管理流程的再造。
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中国有哪些机遇,又有哪些挑战,与会代表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毛军发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在应用领域进步比较快,可以说到了并跑阶段。从每年新创立公司的数量、投资金额和行业分布来看,已经和美国差距不大。但人工智能技术的第一个要素是算法,中国科学家在算法方面的原创性与西方国家是有差距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数据。人工智能需要数据,中国是数据非常丰富的国家。比如说医疗领域,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任何一种疾病得病的人数都非常多。这么丰富的数据为智慧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金融领域、城市管理领域、交通领域,中国的数据也非常丰富;中国的领先领域还有“算力”,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在全世界是领先的。中国只要抓住机遇,补上“短板”,就一定能够早日迈入人工智能的大国与强国之列。
视频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媒体创新学院院长、瑞士日内瓦大学米拉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和社交机器人领域资深专家纳迪亚·玛格丽特·唐尔曼女士与远在新加坡的机器人“娜婷”在上交会开幕论坛上对话。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