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可以是一件脑残的事,也可以是改变人生的热血。
最近韩国娱乐圈爆发了一场地震,Bigbang成员李胜利担任董事的Burning Sun夜店曝出给女顾客下药为客户提供色情招待,他还组织了私密的视频分享聊天室,分享那些给女性下药迷奸和偷拍的视频内容,极其下流,涉及的圈内明星也悉数曝光。
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众人眼中人模人样的优质偶像,竟是如此的龌龊猥琐。但是娱乐圈人设崩塌并不是新鲜事,就在过去的一年多,清纯李小璐出轨,模范老公高云翔曝出性侵丑闻,豪门范冰冰“阴阳合同”逃税,暖大叔吴秀波曝出婚外情,禁毒大使陈羽凡吸毒,学霸翟天临学术造假......这些明星的负面形象更是加剧了“追星”的争议性,尤其是家长,会担心孩子荒废学业,更担心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
很多人都有过追星经历,却很少去深究自己追星的内在原因,以至于当我们长大成为了父母之后变得不能理解孩子们的追星行为,其实,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那孩子们为什么追星呢?
❶心理发展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偶像崇拜的本质是对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不足的补偿,孩子崇拜的那些偶像身上往往包含着他们向往的重要价值,比如他们的形象、能力、身份、荣誉等等,这些都暗含了孩子对自我形象的渴望,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质就是他们成长的方向和动力,他们通过崇拜行为表达的是深层次的发展成长需求,而当他们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的自我”差距太大,当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明星的身上,实现“替代满足”而不是自我提升,严重的情况下,一旦追星行为得不到满足,就难以承受,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自残甚至自杀。
❷模仿的天性
模仿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伴随人的终身发展,在生命的早期,孩子们最先模仿的就是父母,我们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他们模仿我们笑、模仿我们说话、模仿我们走路...他们模仿我们的行为,也模仿我的心智,只是后者表现得更为隐蔽。美国心理学家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者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
随着孩子们长大,在某些模仿特质上已经超越了被模仿者,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质,他们就会开始寻找新的偶像,而不再是我们父母。他们模仿形象、模仿行为、模仿气质、模仿精神特质,归根到底其实还是表达孩子内在的价值需求。
❸缺乏关注的补偿
社会关系的缺乏和人生经验匮乏也会使一个人用偶像崇拜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其中,最根源的是缺乏亲密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有一些孩子追星只是因为大家都崇拜那个明星,所以他们也崇拜,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自发的喜欢,而是为了融入群体所表现出的盲目崇拜。而有一些孩子则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心和肯定而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失。
香港城市大学张宙桥博士研究发现,成长过程中缺失父亲或者母亲的青少年追星的程度更强。还有研究发现,孩子追星的程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社会阶层成反比,很多参与明星粉丝俱乐部的孩子普遍自尊感偏低。那些成绩不好又叛逆的孩子之所以更容易疯狂追星的原因就是缺乏了父母的欣赏,转而投向偶像获取情感需要。
❶消极面
一些粉丝为了向偶像表达爱意,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比如在自己的身上用小刀刻上偶像的名字;也有的因为追星未能如愿而自我伤害,2003年,大连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而在暖气管上上吊自杀;有的则因为偶像的离开而自发“殉葬”,当年迈克杰克逊离世当天就陆续有12名粉丝自杀,一天之内又有20余人自杀。
一些无知的孩子还会模仿明星的一举一动,2011年广东一名7岁的小女孩迷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模仿其在电视里上吊的镜头窒息而死。
极度迷恋偶像导致缺乏正常的道德判断,恶意伤害偶像的对手,甚至辱骂不认识偶像的人,潘长江近日就因为表示不认识蔡徐坤而被其粉丝谴责辱骂,潘长江只能无奈地回应“活了六十来年如果没记错的话,姓蔡的我只认识蔡明”。
追星对很多疯狂粉丝来说更是一个高消费,26岁女子因购买黎明产品欠下二十余万信用卡债而吞药自杀,有学生花了3万给王俊凯在重庆的轻轨上打庆生祝福广告,孩子打赏主播2个月花光了家里29万装修款...
追星的重负影响的不止是孩子,甚至是一整个家庭,著名的刘德华粉丝杨丽娟,15岁开始痴迷刘德华,十几年的追星导致生活拮据,68岁的父亲甚至因此跳海自杀,最终家破人亡;2013年,13岁的追星女孩因为一句“明星就是比你们父母好”的气话被父亲用菜刀砍死,随后父亲又砍伤了自己,一个完整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❷积极面
大部分的人追星是趋于理性的,明星的榜样作用还会激发出他们极大的潜能。
著名华人魔术师刘谦一直以来都把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当成自己的偶像,12岁那年,他从大卫的手上接过“台湾青少年魔术大赛”的冠军奖杯,27年后,刘谦以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身份再次站到了偶像的身边,他说:
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的人,杰出而伟大的人。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前,新加坡小男孩斯库林和偶像菲尔普斯照了一张合影,8年之后,那个小男孩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在100米蝶泳决赛上以打破菲尔普斯奥运记录的成绩致敬偶像。
克林顿以肯尼迪为偶像,最终“入住白宫”;周星驰崇拜李小龙,在追星路上成就了自己的电影时代;田馥甄喜欢王菲,她现在也成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歌手;很多小粉丝都因为追星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有的人为了接近偶像,学外语留学,考进高等院校,有的人为了帮偶像做宣传,学会了策划活动、制作海报、剪辑视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强者的偶像崇拜,都是最终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追星”是把双刃剑,但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去拿“剑”,孩子从别人手里接到的“剑”会更不可控;跟孩子去抢“剑”,则可能会招致孩子更疯狂地耍“剑”,伤害家人也容易误伤自己。真正能保护孩子成长的从来不是隔离,而是带他去认识这个精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让他培养挑“剑”的眼光,掌握御“剑”的能力,理性健康地发展个人爱好,促进个人成长。
❶了解孩子追星情况
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追星?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一些可能,孩子或许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动机需要被倾听。去了解孩子正在追哪个明星?这个明星身上都有哪些特质,孩子又是喜欢这个明星的哪些特质?孩子追星到了什么程度,都为追星做了那些事情?追星对孩子造成了哪些影响?
似乎家长需要掌握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忌讳侦探似的调查和步步为营的追问,否则非常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平时就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他们的喜好,如果等孩子沉迷追星了再去关心他们就会显得“动机不纯”,容易引起他们的警惕,沟通的效果也会差很多。
❷理解追星行为
首先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追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成长需要,不应该予以贬低。如果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充满关爱、理解、民主、开放的健康成长环境,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追星行为都会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那些疯狂追星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着失落的家庭和失格的父母,孩子缺乏关爱或者被过度溺爱,孩子缺乏引导或者被严格管制都容易让他们在追星路上迷失自己。
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理解的也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的逆反宣言“你根本就不懂,你凭什么管我!”,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走进孩子的心,他们才能听到我们的话。我们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年轻时或者现在正在追星的一些想法,跟他们聊聊我们的偶像,讲讲我们也曾经干过的一些追星荒唐事,分享我们的经历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❷客观评价,尊重爱好
我们要懂孩子,就要懂他们喜欢的偶像。孩子追星,家长最好能跟着一起追,试着放低自己的姿态,去了解年轻人的世界,现在都流行什么,去多角度地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够跟孩子客观地评价他们的偶像,否则孩子一句“你了解他吗?”就屏蔽了沟通的可能。和孩子一起追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位地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容易和他们建立情感联结,说的引导建议孩子也更能听得进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减少追星带来的负面影响。
尊重孩子喜欢的明星以及他的追星需求,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追星计划,避免长时间地沉溺以及非理性的消费,也可以实行一些奖惩措施,适当满足孩子放松娱乐的需要。2018年的时候,就有一对嘉兴父母开车带着即将初三的女儿去上海参加她偶像“乐华七子”的见面会。父亲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只要不影响学业,爱好也是需要的,孩子不可能24小时精神绷紧在读书。
❷开阔视野
媒体过度吹捧,打造流量明星,各种明星海报充斥生活的角角落落,毫无演技的明星可以仅凭一张脸赚取惊人的报酬,三俗下作的炒作可以给他们带了丰厚的变现流量,给了很多孩子非常不好的价值导向。或许我们暂时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提升判断力。
丰富孩子的生活,带他们去运动,去旅行,不要让他们的休闲娱乐模式局限于明星周边;帮助孩子了解明星的职业特点,明星是如何被包装打造的,他们是怎么盈利的;给孩子介绍其他领域的“明星”,偶像不只是歌星、影星、球星,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英雄人物同样是偶像,丰富他们的偶像类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免崇拜过于单一导致盲目和沉迷。
❷激发榜样力量
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自我激励。在跟孩子追星的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孩子发现偶像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力,至少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偶像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孩子了解到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要学习的是偶像的奋斗敬业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肤浅形象。
给孩子的“追星”打打气,激励孩子努力提高自己去接近偶像,变成更好的自己,堂堂正正地去见自己的偶像,让孩子知道最好的崇拜就是让偶像成为正面的引领者,最好的致敬是超越偶像。
旺妞
最能让人成功的指标是坚毅,最能激发潜能的热爱,而追星的粉丝最不缺的就是坚毅和热爱,把它们发挥出来,就是追星的正能量,就是孩子生命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