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85岁“济公”再度走红,以文艺化导人心

85岁“济公”再度走红,以文艺化导人心



◆ ◆ ◆文 | 网络


引文前不久突然蹿出了一条视频,在很短的时间内,点赞就破了300万。视频中,当年扮演”济公“的老戏骨游本昌穿着破袈裟、摇着破扇子,一开口就给了网友们一波回忆杀。留言里,出现最多的两个字是:经典。但很多人恐怕不知道,在完成这个经典角色之前,游本昌已经演过79个小角色,跑了20年龙套,而在那之后,他又沉寂30年,赔了几百万。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经典背后的故事。




< 张明敏 ,1984年春晚 >


11984年春晚的一个节目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材时,公然篡改侵华历史。远在香港的填词人黄霑听闻此事,激愤之余,挥笔写下一首《我的中国心》。歌曲完成后,久久找不到人唱。

直到遇见歌手张明敏。

彼时,张明敏不过是九龙电子表厂负责校时的小工。因为喜欢唱歌,拿了个业余比赛的冠军,连一首像样的作品也没有。黄霑对他说:“既然你是民歌歌手,就应该唱唱跟中华民族有关的事。我这里有首歌,送你了。”

一年后,1984年春晚导演黄一鹤听到香港将要回归的消息,便想请香港歌手到内地表演。他带人去广州一带打听消息时,偶然听到《我的中国心》,几经辗转找到张明敏,邀请他登上春晚舞台。最终,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平凡小工张明敏的人生就此发生巨变。

当晚,命运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一个叫陈佩斯的人。那之前,他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因和朱时茂攒了个《吃面条》的短剧而受到关注。黄一鹤顶着巨大压力让两人表演了这个节目,结果给全国人民都笑疯了。从那天起,春晚上才有了一种叫“小品”的语言类节目。陈佩斯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 陈佩斯&朱时茂 ,1984春晚彩排 >


其实,那天还有一个喜剧节目值得人们注意。只不过在时间淘洗中,这个略显平庸的节目已经被时光剥掉了新鲜的光泽。

一位51岁的老演员,表演了一出名为《淋浴》的哑剧。《淋浴》给观众带来的笑声,跟《吃面条》没法儿比,之后它造成的影响,也不及《我的中国心》万分之一。然而,它却为表演者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不久后,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便出现了一个极为经典的角色——济公。

那个51岁的老演员,就是游本昌。



2 “我不演肘子,我演的是佐料。”


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50多岁跑了20年龙套的演员还想爆红,恐怕是痴人说梦。这件事,只有游本昌做到了。

1933年,游本昌生于江苏泰州,打小就有一颗热爱表演的心。生逢乱世,志趣未曾蹉跎。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可学了三年,愣是没开窍。

跟同学比,他天份真不高。他不甘心,就积极参加社团,私下找老师求教,把手边能搜罗到的苏联电影看了个遍,晚上直接睡在排练厅。

最后毕业考试,他拿了第一名。



< 视频截图源自《鲁豫有约》 >


1956年,游本昌正在排练毕业大戏《一路平安》。怎么也想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欧阳予倩会“微服私访”,跑来看一帮学生表演。当时他已被提前分配到贵州,演完毕业大戏,就要离开上海。不料数日后,老师偷偷把他叫去说:“表现不错,欧阳院长点名要你了!”

以为这就要翻身了,其实是个错觉。那时的话剧,主演讲究高大全。游本昌个头矮,人也瘦,主演轮不到他头上。到了话剧院,存在感几乎为零,毛遂自荐演角色,人家正眼都不会瞧你。

几年下来,游本昌处处不得志。

他也十分彷徨,人家演的都是大鱼大肉,我都耗了几年了,还演佐料,难道一辈子都当佐料?但想来想去,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内心有个声音说:除了表演,你不会热爱别的东西。

行,佐料就佐料吧。

能把佐料演好,也是一种本事。


< 游本昌与周总理合照,源自微博 >


“下比演主角还多的功夫去演配角”,从此就成了游本昌的从艺态度。

给话剧《大雷雨》跑龙套,一个农奴的角色,一句台词也没有,他翻了19个译本,看完整个历史背景,才在短短几十秒里抓住了观众的心。

每次排完戏,他也不休息,就看腕儿们如何演,睡觉前在脑海中过一遍,再想想换成自己,会给角色设计哪些小动作。

即便是佐料,他也是最有味的那一勺。



3命运眷顾的,总是有准备的人

陈道明曾问年轻演员:“这世上能当主角的,寥寥无几,多数演员就是演配角的命。你有没有这个觉悟?你是为了成角儿,还是为了演戏?”

显然,游本昌选的是后者。只要能在舞台上发光,他无所谓角色大小。只要能为人物注入生命,他也无所谓是否出名。

然而,就在他踏踏实实准备演好一个个龙套时,“文革”来了。他先被下放到铁合金厂炼钢、炼铁,又被下放到农郊割麦子……一个演员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壮年时期,整整十年,游本昌完全荒废了。

最绝望的时候,他想过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树都选好了,可最终还是忍了。忍着屈辱和痛苦,怀揣着最后一点希望活了下来。不为别的,就是想将来的某一天,还能站上舞台,继续演戏。

“文革”结束后,他好不容易重回话剧团,却受到长期压制。导演喜欢谁就给谁排戏,经常把他晾在一边。游本昌心里有几分傲气,不愿趋炎附势,靠着巴结人上台。这一晾,又是几年光阴,转眼就过了50岁,他还在跑龙套。


< 游本昌的哑剧表演 >


就在这时,游本昌看中了哑剧。

那是西方哑剧刚传入中国的阶段,游本昌一看就迷住了。没人教,他就四处扒带子,翻遍了国内所有相关的书籍,在6平米不到的房间里夜以继日地排练。在北京社会福利院首演,他一个人演了11个节目,一晚上换了四件汗衫。

不久后,他又联系上海的剧院。负责人说:“有声儿的都卖不动,你这没声音的能行吗?”谁知一开票,两个小时不到就售罄。原本说好了只演3场,最后不得不加演了5场。

就在那一年,他登上了春晚。



4他把电视剧,演成了独角戏


据游本昌回忆,在演《济公》之前,他已经演了79个角色。这79个角色,全都是小人物。最多的时候,他一场戏里要跑5个龙套。

游本昌也不是没争取过。早年在机场偶遇导演谢添。谢添对他说:“别看你个头小人瘦,你可以演阿Q呀。”真等到1981年《阿Q正传》开拍了,游本昌赶紧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出演阿Q,结果对方告诉他:“阿Q让严顺开演啦!”

年近50的游本昌,当时已萌生退意。

岂料,1984年春晚后,正在大连演出的游本昌忽然接到家里人电话,说有上海电视台找他饰演济公。接到电话后,游本昌一晚上没睡。20年的龙套啊,这都年过半百了,才能演一回主角,个中滋味可想而知。不过激动完了,游本昌心里也犯嘀咕:这么重要的角色我能演好吗?

事实证明,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虽说是20年的龙套,可之前那79个角色,都不是敷衍了事。几乎每个角色,都渗透着游本昌的汗水和思考。有了足够的舞台经验,加上哑剧的底子,游本昌塑造起济公来才能够举重若轻。他将传统戏曲、卓别林的喜剧手法和哑剧技巧融为一炉,愣是把《济公》演成了“独角戏”。

为了演好角色,真是下足了功夫。开拍头两集,导演觉得他演得好是好,可惜差点味道,气息神韵不对。全组上下急得不行。第三集清晨,游本昌在片场打盹儿,听到导演叫他,也不管脚上鞋没穿好就起身小跑起来。跑了两步,低头一看:“这趿拉着鞋的样子,不就是济公嘛!”

这才有了济公摇摇晃晃的独特步态。

配上那首“鞋儿破、帽儿破……”,一个经典的形象就这么诞生了。


济公

群星


拍摄《济公》期间,52岁的游本昌,身体始终处在超负荷状态。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导演一喊开工,又得嘻嘻哈哈面对镜头。好在这些辛苦没白费,《济公》一经播出,立即掀起收视狂潮。游本昌第一次尝到了大红大紫的滋味儿。

《济公》的成功,令游本昌妇孺皆知。不但墙内开花,1987年,此剧在新加坡播出,一举破了收视纪录,居然压了林青霞一头。随后,上海电影明星访问狮城,对方一看名单,就提了一个要求:必须让“济公”来!

虽说当时的片酬一集才120元,但在那个年代,能主演这样一部轰动性的电视剧,身后名利可谓滚滚而来。特别是能在全国观众心中留下一个经典形象,那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事。

可谁也没想到,《济公》之后,大红大紫的游本昌再度沉寂。

这一沉寂,就是整整30年。


5顺应本心,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前20年的沉寂,是无可奈何。但《济公》之后30年的沉寂,是游本昌顺应内心的选择。

说起来,这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作派。当初游本昌接下“济公”这个角色,主要是看准了济公惩恶扬善的精神。等电视剧成功了,游本昌才发现角色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预期。

去新加坡访问时,当地华侨见了他就说:“游本昌老师,真得感谢您!我们的孩子都是受英文教育长大的,自从迷上您演的济公,这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更有一次,他去山东演出,入住当地酒店。酒店董事长特意上门表达谢意,游本昌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谢我?”

酒店董事长说:“我是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看到您演的《济公》的,原本已经灰心丧气了,看到济公的乐天精神,才找到生活下去的动力,重燃了对生命的渴望。要不是您演了济公,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得知对方受到济公的感染,一边经商一边做公益。游本昌才意识到,文艺的力量,确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而自己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可能影响他人。所以,之后各种乱七八糟的戏来找他,他都一一拒绝。他开始做自己后半生最想做的事:安放内心,以戏度人。

凭借商业演出,游本昌攒下了一笔资金。拿着这笔钱,他先是拍了一部长达50多集的哑剧电视剧:《游先生哑然一笑》。

电视剧拍出来,没有一个电视台敢放。游本昌赔了大半资产,他却觉得很值:“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留下了一笔财富。我相信,以后中国做哑剧的人再来看它,总能从其中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拍完《哑然一笑》,他又拍了一部《了凡》。讲的是文化名士袁了凡立德扬善的一生。为了这部戏,游本昌投入上百万,又赔了。他仍不觉得遗憾,只求看了的观众,多生善恶心。

至此,一次次辛苦“走穴”表演挣下的钱,几乎赔了个精光。80岁那年,身边人都劝他退休,别再折腾了。游本昌却又做了个异于常人的决定:“不行,我得卖房!”

卖房做什么?只为一部话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跌宕起伏,生前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留下一曲《送别》传唱世间。游本昌早年熟读他的生平,内心只有崇拜,希望有人能用话剧纪念弘一法师,一位剧作家反问他:“这件事,何不由你亲自来做呢?”

这话在游本昌心里生了根。80岁后,想法越发成熟。他便决定卖房,组织话剧社团。旁人说他太冒进了:“《弘一法师》这样的剧,演了也不会有多少人看的。”他说:“那也无妨,钱是手段,不是目的,人要站在钱上考虑问题,而不是趴在钱底下考虑问题,那叫财奴,你站在钱上你是财主,这钱为我所用,服从我的人生目的,服从我的追求。这钱花得才值。”


赚不赚钱,他不在乎,用文艺开导人心,才是他的追求。他心头有个执念,希望能用自己的表演,去影响更多的心灵。

就这样,已经80岁高龄的游本昌,一手抓起团队建设,负责24个团员的生活开支。从剧本到排练,事无巨细,全面操持,像个20岁的年轻人一样精力旺盛。头一年下来,《弘一法师》只演了三场,开出了近百万的场地费和劳务费。有人就笑他:“你这么白忙活,纯粹过戏瘾呢?”

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时,游本昌坚持不懈,带着一帮底子极薄的青年演员,一场又一场地打磨,跌跌撞撞走过了三年。到了第三年,《弘一法师》一年超过60场,还受到了港台戏剧界的邀请,一直演到了美国去。


能有这般成就,都是游本昌带队拼出来的。83岁那年,在一次排练中,他不慎摔成骨折。演出在即,以他的年龄,全麻手术风险极高,最好是中医保守治疗。游本昌等不及,果断做了手术。25天后,打着绷带就上了舞台。

到了2017年,《弘一法师》一年能演130场。几乎每一天,游本昌都和一群30岁不到的演员们一起排练,直到夜里8点才会休息。

只要醒着,他就要挥洒热情。他说:“我不想养老,只想尽可能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6他是这个时代的照妖镜


1934年,在戏剧界有“活武松”之称的演员盖叫天出演《狮子楼》。演到追杀西门庆时,从桌子上跳下来,不慎折断了右腿。盖叫天硬是强忍着疼痛,以左腿金鸡独立,挺到了合上大幕。

去到医院后,不料碰到一位庸医,居然接骨接错了位。不久后,盖叫天的腿就出现畸形。又去医院医治,医生一看,说:“这没办法,要想治,只能把腿打骨折,再接上。”盖叫天听罢,居然忍住剧痛,当着医生面将腿砸断,然后让医生把腿重新接了回去。

年轻时,游本昌听到这段轶事,心头只剩敬仰。万万没想到,后来在狮城表演,上台前因为光线昏暗,他不慎踩空,脚板粉碎性骨折,自己也重演了前辈这一幕,忍着剧痛完成了表演。

要说这股劲儿,无非是四个字:戏比天大。

有这四个字的底蕴,游本昌身上才总是透出一股老派艺术家的范儿。他执拗地将戏分成三类:第一类像牛奶,人喝了有营养;第二类像白开水,营养不大,但至少让人解渴;第三类像毒药,有百害而无一利。无论给多少钱,第三类的戏他是不演的。在他的观念里,演员是艺术家,艺术家拼到最后,拼的是修养,而不是你上一个戏,能从市场上捞多少钱。

不但敬畏舞台,他也敬畏“演员”这个身份。一次演完《弘一法师》,主办方请他给弘一法师的传记签名,方便赠书。本来草草签了了事,一本书他却签了10分钟,每本书都写了不一样的话。学生问他何以至此,他说:“观众拿到你签字的书,无非是想受到鼓励。这是我们一生行艺的善缘,怎么能懈怠呢?”

难怪有人感叹,这样的老戏骨,放在这个流量为王的鲜肉时代里,就像一面照妖镜。

从少年痴迷表演,到跑过20年龙套走红,再到后来甘愿沉寂。游本昌留下了“济公”这个嬉笑怒骂看似顽皮的形象,但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却是极为严肃的艺术热忱和生命追求。这份热爱与追求,便是他“不老”的秘诀。

想当初,为了尽快回到舞台表演,83岁的他选择接受骨折手术。医生替他打针,见他一脸坦然,便问:“不疼吗?”

游本昌哈哈大笑,说:“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转瞬即逝,这点疼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个人行过世间,当有这样的姿态。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济公”游本昌笑看人生》,央视访谈

[2]《游本昌80岁卖房创业》,网易深水娱乐

[3]《黄一鹤:我是怎么找到张明敏的》,北京娱乐信报

[4]《盖叫天的三次断腿》,百度老生贴吧

[5]《游本昌自述:为什么拍了凡》,网络专访

[6]《梦想永远不会太晚:游本昌的智慧人生》,许晋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