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带弟弟当红军,弟弟参加长征成少将,自己与组织失散晚年租房住

有句俗话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在上世纪的土地革命战斗中,就涌现出了许多兄弟齐上阵,都戴军功章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兄弟俩分道扬镳,后来导致结局迥然不同,着实令人嘘唏不已。在广东大埔百侯镇侯南村就有这样的一对亲兄弟,哥哥名叫杨鹤松,弟弟名叫杨永松。

提起杨永松,大家可能十分清楚,因为他是1955年授予开国将帅共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中,到今天为止唯一健在的一位开国将军。他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他先后担任过师政委、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政委职务,为我军的机械化、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多数人不知道他的革命引路人,哥哥杨鹤松的情况。兄弟俩出生在大埔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贩卖咸鱼咸菜为生,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租地种粮种菜,四季劳作,勉强可以糊口。这时,父亲积劳成疾,因病离世,家中生活更加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窘况下,家中年长的杨鹤松就不得不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打工,年幼的弟弟杨永松则留在家中。

1927年冬,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组织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经历赣南、闽西转战,进入大埔,在大埔三河坝战役撤退的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百侯,他们的进步思想极大地感染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情绪,已经成为组织成员的杨鹤松在家乡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一时百侯镇成了大埔的革命活动中心。

经过艰苦的工作,百侯组织了工会、农会,杨鹤松是骨干领导成员,此时,曾经担任南昌起义师部宣传员、后来成长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长、师政委。抗战时任八路军副旅长、政委,骑兵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担任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等要职的李井泉也来到这里,一起并肩战斗,组织和策划了著名的百侯起义,他们一起率领农民武装,趁夜进入百侯镇,举行起义,队伍冲入区公署和警察所,将反动民团团总杨竹史杀死,悬头示众,起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声势浩大的“百侯起义”,给反动势力当头一棒,但是,反动军队很快进行了反扑,闽粤二省之敌联合起来“清剿”,妄图一举围歼我工农武装。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起义队伍撤出了百侯镇。根据上级决定,起义领导人李井泉随十五团主力到铜鼓嶂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后来,东江特委派李井泉送信到江西寻乌红四军前委,他沿着丰顺八乡山、五华、兴宁离开梅州,一路步行至寻乌马蹄岗,被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看中,留在身边任秘书,从此开启了他的革命新征程。

百侯起义的另一位领导人杨鹤松,撤离之后,他带领着弟弟杨年松,一开始组织调任他担任县赤卫大队大队长兼政委,还兼任书记,弟弟也任少先队员,不久,闽西红军向潮汕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很快遭到广东军阀的“清剿”,红11军48团及杨鹤松领导的赤卫大队战斗失利,48团退入闽西休整,赤卫大队撤退后分散回家。杨鹤松与部队失散四五日,没有了消息,后来与组织失散。

不久之后,杨鹤松与妻子张雪梅一起,被组织派往香港从事地下工作,不料,他所领导的地下工作站遭到港英当局破坏。他的妻子张雪梅不幸被捕。港英当局把她引渡到广东,不久,她就英勇就义。杨鹤松闻讯目标暴露,面对白色恐怖笼罩,只身从香港逃去了新加坡重操旧业,当了一名裁缝,专门为人做西装。

岁月荏苒,那时恰逢乱世,杨鹤松在新加坡他这么一干就是几十年,并且到老也没再婚,孤身一人,从此,曾被誉为“客家英豪”的杨鹤松,再也没接上党组织关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八十年代,叶落归根的杨鹤松才从新加坡回国定居。由于积蓄不多,他卖掉全部家产,只有相当于两万元人民币的新加坡币,于是在深圳郊区布吉镇租了一套简易单元房居住。

当时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住到条件好一点的香港居住?”他回答“香港,是我的伤心之地。那里生活费用高,我积蓄不多,所以只能在深圳定居。”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担任军区工程兵政委,副兵团级离休,医疗享受正大区职待遇的弟弟杨永松,来到杨鹤松出租屋里看望这位引导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哥哥,时隔几十年兄弟相见,泪飞化作倾盆雨。就在兄弟见面后不久,杨鹤松就病逝了。

当年,引领杨永松走上革命道路的哥哥跑去新加坡之时,杨永松来到闽西苏区,随后分配在永定县委机关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细致,很快进入正规红军队伍,成为一名“红小鬼”先是在红12军政治部机关,做勤杂以及文书类的工作,后来又被编入红军101团,接连参加了第3、第4次反围剿战斗。

在红军队伍中,他眼见着自己的同志一个个往前冲,又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机枪下,天空和大地似乎都被染成了血红色。这样的场景,却并没有让杨永松感到害怕,此时此刻,只有战友的话,在他心中萦绕:“活着干,死了算!”带着这份拼劲,杨永松和红军战士们共同坚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而,这不过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危险正如开了闸的洪水,向红军奔泄而来。

红军过雪山的时候,当他来到雪山下的最后一个石房子边时,往山上看,看不到顶,山顶被云雾遮盖。继续向前,道路拐起弯来,有如盘山公路。由于高山缺氧,大家都像踩在云雾里一样艰难地挪动着脚步。爬过雪山,杨永松跟着三团的队伍走在红一军团部的前面。在一条流水的沟边宿营,半夜时下起了雨,人不能躺,只好坐着,一件短的油布衣,勉强遮住了杨永松的上身,但大腿以下却泡在雨水里,就这样坐着,从初始的酸痛到渐渐地麻木,第二日天亮,他的双腿肿胀,无法弯曲,也站不起身!

长征部队进入草地的第六天,杨永松的双腿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他没有放弃,鼓励自己“不能这样倒下去,一定要走出去”。他穿上在一次胜仗后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袜子,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找了一根别人当柴烧没烧掉的树枝做拐杖,凭着坚定的信念跟在部队后面一步一撑艰难地往前走。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脚能感觉到暖和了,开始消肿,杨永松非常高兴,又一次甩掉了死神,往前追赶革命队伍去了。

1935年10月,“红小鬼”杨永松紧跟着革命队伍,历尽险山和恶水,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整整走了一年,走到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长征结束了。此时,杨永松被分配到抗大总校工作,有一次正在做记录,搞大总校的政委李井泉来到他的桌子旁边询问会议记录,顺便问起他的哥哥杨鹤松,这时才知道这位政委曾经与哥哥并肩战斗在大埔百侯起义的友情,后来,李政委对他格外的关照。

抗日战争期间,杨永松先后担任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立下战功。建国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授予军衔的时刻,他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后,杨永松在回忆中记述,他眼泪模糊了,想起那些充满着鲜血和牺牲的“硝烟往事”,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他动情地记述:“抗战时期我们的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杨永松说。“当时,在部队中间有个笑话,活着干,死了算。还有一句,也是半开玩笑说的,把脑袋吊到裤腰带上,随时准备丢了。”说起自己的亲人,他感慨万千。“当时国民党搜到我的嫂子以后,从香港引渡到广州,还没到监狱就直接拉出去枪毙了。”他说自己干革命,原先并没有考虑能够活到全国胜利。

杨永松将军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是一千多名开国将军中活得最长的一位,已经是103岁高龄的他精神依然矍铄,思维依然敏捷,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伟业。许多人都祝福这位老将军鹤发童颜,松柏长青,青春不老,劲草不倒,健康长寿。

本文参考资料杨永松将军著《硝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