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宋雨桂——一个著名画家的济世情怀

【傅强纪实文学】

(注:这是一篇采访很久的稿子,今天拿出来就是为了纪念已经仙逝的画家宋雨桂先生,并且原文不加任何修饰,图片也是当初采访时的图片)

采访伊始,宋雨桂就很诙谐地对记者说:“让我交代什么问题?”我哑然失笑。他摇摇头,颇有英国绅士风度般地一耸肩膀说:“我都交代一辈子了!”从他那布满沧桑的脸上,我看出,他没撒谎。

怎么说哪?与画家谈艺术,似乎能勾通一种见识和情趣,而与艺术家谈论人类情感,便能直接勾通他那潜藏深处的心灵之约。那么,宋雨桂对人类情感有那些依恋?他在心灵深处到底有什么承诺呢?在细细品茗之中,他婉转而深沉地谈起他自己,谈起他内心深处的伤痕,谈起他的画家村,谈起一个男人的忧愤和真情。

认识宋雨桂,首先要认识他的画,他的人品。他说:“作为学有专长的人,没出名时想出名,有了名气又感到诸多苦恼,这大概就是人受名利之累的缘故吧。”他小时候可以说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再加上经历过那场“文革运动”,给他的人生历程抹上一笔笔的坎坷和磨难。为此,他特别强调这种波荡生活中的“苦大仇深”,又特别稍带一句他所富有的同情心。人情冷漠也好,世态炎凉也罢,都没有磨砺掉他愤世嫉俗、仗义执言的性格。

他从小就喜欢作画,但从未拜过什么师,临帖、读帖等死功夫却没少付出。为了能更深刻地了解艺术,他常常一只行囊,几块干粮,在名山大川之间穿梭往来,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也使他在艺术的追求中有所领悟,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带着半个世纪的沧桑感,带着传统非传统的挑剔眼光,审视着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以写俗而脱俗,求真而超凡的艺术手笔,完成了对美丑善恶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尤其经历过一次与死神的较量,他更加淡泊名利,专心于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乡水篇》系列作品,同以前的作品比较,风格变化很大。笔势飘逸自然、神出鬼没,格调高雅而清淡,渲染斑斓,气韵潇洒,与我国五代、北宋时期的董源、巨然、范宽、李成等水墨山水画大师的那种自然超俗的雄浑笔墨描绘出奇山幽谷的盎然野趣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笔势墨法神秘而飘逸,自然而又出奇莫测。所表现的内容,多取自然景观的一个局部,或溪流蜿蜒,或冰溶石出,或墨荷舞夜风。但由于作者墨法精绝,渲染洒脱,画面气势磅礴,景象环生,似乎有万千精灵,相携于一隅,共醉于一方。一丝幽怨、一缕情愁,一念窃喜,都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触及你那敏感的神经。这便是宋雨桂近几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1984年8月,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他的画以独特的艺术表现而艺压群芳,获中国山水画最高奖;1987年7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以博大精深的画风,苍润雄浑的气势震撼了北京;1988年11月,他带着作品到香港参加画展,张大千的朋友,海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伯郊信服地称他为“大师”;1989年7月,他应邀到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日本富山电视台现场直播展览盛况半个多小时。人们站成一条长龙购买他的画册。1989年12月和1990年5月,他两次到星岛举办画展,当时新加坡佛教及书法界权威松年法师品评说:“雨桂的水墨画,画山山有势,画树树会摇,画泉泉有声,神逸无加,已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以12万美元买去他的巨作《苏醒》之二,创下当代中国画在新加坡的最高售价。从拍卖市场看,1992年,在香港太古佳士得,《秋水图》卖价37.4万港元,《风月无边》44万港元;1994年,在深圳,《秋河》以10万元人民币拍出,《塞外三月》16万元。仅小品《墨梅》就在新加坡拍卖3万元坡币。为此,日本富山县成立了“雨桂迷俱乐部”,“白云堂”掌门人彭惠清率领包括台湾著名画家黄君璧的女弟子们在内的一批人投在雨桂门下。宋雨桂的名气如日中天,他的艺术资金也达到7位数以上。

有了钱,他反而苦恼了,难道一个艺术家仅仅就为了这些?他颇伤感地给我讲起一件往事。1969年,他服役的部队驻防宽甸,那里雄奇的自然山水使他很迷恋,既有江南的秀丽,也有东北的雄浑,并有鲜为人知的小天池。那地方简直就是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风景虽然迷人,可那里的老百姓实在太穷了,有的人家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1979年夏,他到青山沟写生,青山沟乡乡长孙奇成陪他步行一个多星期。一天中午,他们到当地一家农户吃午饭,见房主的6个孩子衣不蔽体,个个面黄肌瘦地蜷缩在土炕上的草堆中。农家大嫂把珍藏的几碗准备过年用的面粉拿出来包饺子。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的眼睛死死盯着妈妈的手直咽口水。宋雨桂看到这,心酸地差点哭出声来,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没人照顾也曾饥饿难忍的那种眼神。他来到杨靖宇战斗过的壕沟和宿营地,看到颇感荒凉的东北抗日联军作战遗址,默默地在内心发誓:“革命烈士流血牺牲打天下,为的是什么?如果老百姓现在连温饱都保证不了,岂不愧对先烈。只要我有朝一日赚大钱,首先让这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所以,当孙奇成让他帮助青山沟发展旅游事业时,他马上应允并决定在青山沟建立中国第一家画家村,这也是他多年的宿愿。

为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了孩子们那饥饿难耐直勾勾的眼神,为了十多年前的诺言,他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投入进去,并煞费苦心描绘出一幅蓝图:占地5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楼群隐藏在青山沟的仙人谷口,供中外艺术家创作和交流,再在箐山湖南端半岛上建一山庄,以接待学术会议和高档次游客。其整体装饰讲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责任不是创造,而是发现。青山沟的画家村本身就是他的一件作品,凝聚着他的情感和期盼,凝聚着他对这片土地的心灵之约。他正在筹建一个天然博物馆,他发现这里的石头有许多是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作,他把几吨重的一块天然大石头用吊车放在村口,根本不用雕琢,人物形像栩栩如生,取名为“女神”。

当记者非常苛刻地问道:“你建造画家村,抛去奉献、爱心不谈,你难道就一点私心没有吗?”他淡淡一笑,非常坦荡地说:其实,我也有私心,那就是自己从事艺术到现在,总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沉入到生活中去,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清朝的四大和尚之所以艺术成就那么高,因为他们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山水之间,融入生活之中。所以,能代山而言,代水而语,代生活而抒发情感,所谓“功夫在画外”。他越这么说,我越把他认作是有良心和责任感的艺术家。他认为苦难造就人生,尤其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只有从苦难中才能学到一些你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宋雨桂在兴建画家村的同时,也频频地通过各种关系向海外介绍青山沟。在香港、新加坡等报纸,有《神仙住过的地方__中国东北新旅游点青山沟》、《中国东北有怪湖,人落水里淹不死》等文章介绍青山沟的魅力。一时间,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游人络绎不绝。现任景区管理局局长孙奇成算了一笔账:1993年10月开始接待旅游团体,仅一个季度就收入11万多元;1995年收入50多万元。青山沟乡政府所在小镇,原来只有一家商店,两家饭店,由于青山沟的知名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已有新开饭店40多家,商店120多家,6个照像馆,7家冷饮店,两个冰果厂,还有7家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专业户。不得不特别提及的是,曾经让宋雨桂心酸的当地老百姓,仅仅两年时间就脱贫了。1994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比以前的年均收入不足200元增加了10倍,况且有15%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几乎家家都盖起了砖瓦房,许多人盖起了小洋楼。可以说,画家村的兴建,富了一方百姓,还了宋雨桂多年的一个心愿。也可以说,宋雨桂成就了画家村,成就了青山沟的百姓,而青山沟,这代表黑土地的钟秀之地也造就了宋雨桂这一代画界奇才!(注:此文曾在纸媒鼎盛时期,那时还没有网络,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转载几十家)

审核总编 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