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个14年?
对父亲孙海洋来说,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孙海洋曾经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武汉,在武汉辗转六年,又去到湖南、四川,靠着做小生意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成长环境,2007年他带着妻儿来到了深圳。
孙海洋在深圳“城中村”白石洲租下了一个店面。他站在门口看着这座白日里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通明的城市,想到两个孩子以后会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长大,内心无比激动、无比满足。
33岁的他踌躇满志,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座梦想之城,却给了他夺命般的当头一棒。
孙海洋
2007年,4岁的儿子孙卓被一辆玩具车拐走。此后14年间,为了寻找孙卓,孙海洋在30多个城市来回奔波,2021年12月,在警方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孙海洋找到了孙卓并带他回家。
此时距离孙卓走失,已经过去了14年又57天。
这个要强了半辈子的父亲,在认亲时,抱着孙卓崩溃大哭:
“我们终于找到孩子了,再不用到外面去找孩子了。”
一家人也终于过上了这14年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
孙卓回家8个月后,孙海洋的女儿孙悦将父亲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回家:14年又57天》。
“悬赏二十万寻儿子店”
2007年10月3日,孙海洋的包子铺开业了。这家店周围人流量大,最令孙海洋满意的是,旁边就是幼儿园。
2007年10月9日晚上8点多,孙海洋被惊醒。
此时,他的包子铺开业一周,而儿子孙卓从老家接来到深圳上幼儿园才两天,被拐走时还穿着崭新的园服。
“海洋!快点!孙卓被人家用一辆玩具车拐走了!”
他一下子就从睡中坐了起来,说:“谁啊!”
孙海洋的妻子四英急得跺脚:“修鞋匠看见了,是一个提皮包的人。”
他几步冲到巷子口找鞋匠,大声问道:“孩子弄到哪儿去了?”
修鞋匠还没有意识到有问题,应道:“不是和你的亲戚往那边去了吗?还给了一辆玩具车让他玩。”
他指的是店铺的左边,通向幼儿园和居民区的方向。
亲戚?我在这个地方哪里来的亲戚?孙海洋的脑子一阵发蒙。
他在地上蹦了两下,又原地转了两圈,拔腿就往鞋匠指的方向拼命追去。
那个时候,孙海洋对“拐卖”根本没有概念,还以为是别人家里缺小孩儿,看孩子很可爱就把他骗回家养了,也根本不知道有“人贩子”这种存在。
“人贩子”这个词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在这个高速发展、应有尽有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一门“贩人”的生意?卖掉一个孩子,谁还能心安理得地吃得下饭、睡得着觉?
他一边报警,一边朝鞋匠指出的方向一路狂奔……
当晚,孙海洋遇到了许多的十字路口,正如他此后14年穿梭在寻子的无数个十字路口。
年轻的孙海洋和他的寻子横幅,这是一条他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他从来没想到, “天都黑了,不要跑出去!”这句斥骂竟成了后来14年里,他对孙卓说的最后一句话。
孙卓消失的72小时内,孙海洋印了成千上万张寻人启事,印着孙卓面孔的照片,贴在他目之所及的所有电线杆、墙面、公告栏、树皮、广告牌、商场的玻璃门上……
失去孙卓4天后,孙海洋接到了公益组织“宝贝回家网站”志愿者的电话,志愿者帮他把孙卓的信息登记到网站上。孙海洋当时心事重重,也并没把网络当回事,但这是四天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主动提供帮助的人,他很感激。
还有一回,他在张贴寻人启事时不小心有一张掉了下来,当时他赶着去别的地方,就没有理会。等他再回来,发现那张寻人启事已经被人牢牢贴了回去。
后来孙海洋觉得,正是这些陌生人的点滴善意,在冥冥中守卫着他内心的火苗。
“正是始终对人性之善抱有纯粹的信念,我才相信自己脚下的这条路一定会有终点。”
2007年10月22日,孙海洋将“天津包子店”招牌更换为“悬赏二十万寻儿子店”。
此时距离孙卓回家,还有14年。
不久后孙海洋把包子铺转让了,唯一的要求就是保留“悬赏二十万寻儿子店”的招牌,后来白石洲风云变幻,拆迁改造,却始终保留着那块红底黄字的大招牌,数十年如一日地挂在人们头顶。
“我最怕的是连骗子都不骗我”
每冲洗一张照片要花一元钱。报社的寻人启事栏目收费600-900元不等。电视台几十个字的寻子信息要300元。
找孩子是要花钱的,仅在2007年,孙海洋就印发了10万份寻人启事,很快入不敷出。
有一天孙海洋读报时灵光一闪,何不让自己成为一条“新闻”?
凌晨一点,他一个人悄悄带着几千份寻人启事跑到了《南方都市报》深圳的报社大楼,在街头巷尾以最大的密度贴满了寻人启事,甚至将《南方都市报》的广告牌都贴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他果然接到了《南方都市报》记者的电话,他为孙海洋做了第一篇新闻报道,整篇有三百字,刊登在《南方都市报》的头版。这条报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除了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打电话给他提供线索,孙海洋吸引来的还有形形色色的骗子们,他的“悬赏二十万”就像炸了全国各地骗子们的“锅”。
最高峰时他曾经一天接到过40个骗子电话。
但孙海洋不害怕骗子,也从来没有真的憎恨过这些骗子:
“越是有人打我的电话要联系我,我感觉就越有希望。我最怕的是连骗子都不骗我。”
这世间有多少个丢失的孩子,就有多少个破碎的家庭。
3岁的孙卓,这张照片曾被印在至少几十万份寻人启事上
因为失去了孙卓,孙海洋的家庭一度濒临崩溃。最难熬的那段时间,只要他在家,家里就总会暴发争吵。他和妻子吵,他和母亲吵,妻子和母亲吵。
然而几天后,路过的徐风吹干了泪网,他又像上了发条似的移动起来。
家里还有养育他成人的父母,还有同样承受着失子之痛的妻子,儿子也不知在这人世间的哪个小角落哭泣着。
寻子的路也让孙海洋意识到,拐卖儿童不是个案,是更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于是他告诉自己:你叫孙海洋,这就是你生活的真实面貌。生命不息,寻子不止,这是你的命运。
2012年夏天,孙海洋跟寻子团体的朋友彭高峰一起见到了导演陈可辛,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那时候陈可辛正在为电影取材。
这次见面后一直没有下文,最开始孙海洋也没放在心上,他已经习惯了尝试各种可能性却依然徒劳的结果。
直到2013年,孙海洋接到了陈可辛助理打来的电话,他才惊喜地发现这部电影竟然真的在拍,还真把他的经历改编进去了。
电影《亲爱的》里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原型为孙海洋
2014年,电影《亲爱的》杀青。剧组也总是邀请孙海洋一起参加宣传活动,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他的经历。在电影宣传期间,陈可辛也不止一次地问孙海洋怎么才能够帮到他。
有一回,在深圳大学的演播厅里,孙海洋、彭高峰及几位主演站在舞台上。下面坐满了大学生,黑压压的一片,各个都举着手机在录像或拍照。
陈可辛忽然把话筒递给孙海洋:“海洋,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好不好?就以‘亲爱的’为题,一句话就可以。”
他接过话筒,缓慢地一字一句地说道:“……亲爱的孙卓,我一定会找到你。”
这之后似乎静默了几秒。
接着掌声雷动,几乎要掀翻屋顶。那是孙海洋这辈子听过的最响亮、最持久的掌声,充满了年轻的祝福。
那是一个多么有温度的场面,黑压压的人群里有着许多双极明亮的眼睛,专注、湿润、热忱。
孙卓回家了,再也没有第14年又58天了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几年,孙海洋见证了许多孩子回家,但和许许多多的家长一样,他也还是没有找到孙卓。
2021年9月27日,从深圳驱车一千多千米赶到重庆,孙海洋第一次见到了警察樊劲松。
因为核酸过期进不了刑侦局,孙海洋急得冒汗,樊劲松却径自往水泥地上一坐,掏出笔记本,进入了工作状态。
2021年,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截至6月11日就找回了1737名被拐儿童。
时间走得很快,这一年,大女儿孙悦去新加坡留学,小儿子孙辉上小学四年级了,孙海洋也觉得自己忽然老了。
孙卓呢?他该是十七八岁的少年了。他闭着眼睛努力想象孙卓现在的样貌,可是那种想象像聚不拢的烟雾,一抓就散了。
他想如果走在街上,他和孙卓擦肩而过,他们谁也不会认识谁,就像陌生人一样朝着反方向渐行渐远。一想到这,他就心痛不已。
14个年头,是无声的,却有痕迹,这张脸被岁月之手慢慢揉皱了
一直非常关心孙卓案的宝贝回家网站站长张宝艳也替孙海洋着急,她先是向孙海洋要了他和妻子的照片,说要给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打拐支队的樊劲松警官做人脸识别。
过了几天,她又急着要他们年轻时的照片,再过几天又要孙卓的表哥、堂哥在十七八岁时的照片…… 孙海洋几乎把一切能跟孙卓扯上关系的照片都发过去了。
9月27日,孙海洋终于按捺不住,连夜驱车赶到重庆找这位帮他做了好几个月人脸识别比对工作的樊警官。
那天,樊劲松掏出一张照片问他:“海洋,你知道这是谁吗?”
孙海洋低头细细地看那张照片,上面是一个留着寸头的少年。他努力想从这张陌生的脸上看出一些线索,却毫无把握,只好说:“不知道。”
樊警官也没说什么,若有所思地把照片收了起来。孙海洋从樊劲松那里带回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疑虑,他隐约觉得,有什么大事就要发生了。
自那以后,时间就像被加速了,命运的齿轮开始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咔咔”转动。
到了12月5日,一直跟他联系的刑警“保哥”卢保磊来电,煞有介事地叮嘱孙海洋第二天千万不要去外面,准备下午现场认亲。
第二天认亲现场,一直到孙卓真正出现前,孙海洋和妻子四英都还是脸色铁青,全部感情压抑到临界点。
他们深感到自己已经不能承受一丁点儿差错了。他们在14 年又57天里修炼出来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最后最后的关头。如果再给他们一丁点儿失望,他们一定会疯掉、四分五裂。
这时,有人告诉他,孙卓要从另外一扇门进来了。
一瞬间,孙海洋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巨大恐惧,感到面前的一切太不真实了。他想他一定会马上从一个梦里醒过来,望着空空荡荡的房间发一会儿呆,想明白了,然后继续度过他的第14年又58天。
他无法呼吸,心脏剧烈跳动。只见一个少年冲进来,朝他小跑而来。
孙海洋也往前跨了两步,把他抱进怀里,勒住他。
“我没来得及把他看清楚,只模糊地意识到他比我高一些,可我还是感到他很幼小,像一个小小的脆弱的胚胎一样在我怀里。我必须捧着他、攥紧他,把他放回我的骨头里、血液里。”
孙卓认亲现场,孙海洋夫妻和儿子孙卓迟到了14年的拥抱
孙海洋这一生从来没有感到自己的身体那么轻过,里面什么都没有了,随时可以飘起来,再也没有第14年又58天了。
2022年,孙海洋一家一起过了孙卓回家后的第一个生日、第一个春节、第一个元宵节、第一个中秋节……再往后,他们还会一起过很多很多个节日。
结局之外
孙海洋一家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但在他们一家团圆的“结局”之外,“天下无拐”还是一个稍显遥远的梦想。
和孙海洋一起寻子的同伴,还有很多人依旧没有寻回孩子。有的人,已经找了32年,从青年找到两鬓斑白。
而新案还在发生。孙海洋认识的最年轻的寻亲家长是“90后”。“90 后”在他眼中已经是下一代人了,可他们也都走在这条无穷无尽的路上。
孙海洋打开那份由他收集来的、记载了3000多个名字的名单,那些名字多么微不足道,在一个最不重要的角落,发黄、褪色,被遗忘。这些名字无知无觉,无声无息。
故事没有讲完,也永远讲不完。多年以后,这些纸张会被蛀坏,名字也会被我们渐渐遗忘。但在这人世间,一定会有人日夜呢喃着这些名字。
好在,情况在一点点进步着:
2007年12月,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成立;2009年公安部部署全国开展打拐专项行动,建立了全国打拐DNA资料库;2015年,修正了“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相关规定,加重了对买方的刑罚;2016年,“团圆系统”正式上线;2021年,公安部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团圆”行动,2021年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8370名......
现在,孙海洋仍在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奔跑在帮助其他孩子回家的路上。
在孙海洋寻子的结局之外,阿信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关注到国家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所不断做出的努力。
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坚持对希望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