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张导,我敬你是条汉子

张彻,号称「张百万」

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他拍出了香港第一部票房百万的电影。

类似于现在的某某「几十亿导演」。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牛逼的香港导演之一,张彻曾只手撑起香港武侠电影半边天。

被尊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

张彻

职业:导演、编剧、影评人、作家

生卒年份: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

代表作品:[独臂刀]、[大刺客]、[马永贞]、[大刀王五]

事件:逝世16周年

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弟子

王羽、午马、李修贤、狄龙、姜大卫、傅声…

影响了一票赫赫有名的导演

吴宇森、徐克、李仁港、李惠民…以及远在大洋彼岸的昆汀·塔伦蒂诺。

△张彻和五代弟子的合影(可以自行认脸)

他一生拍摄了近百部电影,开创多项先例

第一个百万票房,第一部硬汉电影、第一个白衣侠客、第一次西方配乐、第一次安排主角在电影中死去...

连张彻都不知道,还敢说自己了解香港武侠

别闹了。

半路入行改变香港武侠性别

张彻本名张易扬

浙江青田县人,1923年出生于杭州。

父亲张秉澜是浙系军阀

抗战时期,张彻在重庆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读本科,与电影毫无关系。

战争结束后,他到上海,担任文化委员会的专员,和电影界人士来往密切,逐渐进了这一行。

1949年,26岁的张彻去往台湾,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蒋经国,两人相谈甚欢。

在蒋经国的支持下,张彻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阿里山风云],也是台湾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国语影片。

标志着他电影生涯的开始。

△[阿里山风云]在报纸上刊登的消息,这部电影如今只剩20分钟的拷贝资料

1957年,张彻离开台湾到香港发展,拍摄了低成本电影[野火]

由于影片在票房上的失利,张彻的事业陷入低谷,随后他开始从事文学写作

他以本名张易扬写小说,以笔名何观写影评,以笔名沉思写随笔。

文笔了得,观点独到。

当时的香港,正是歌舞片、黄梅调片兴盛之时,重女轻男,阴盛阳衰

张彻认为,香港电影阴气太重,不够阳刚,还指出要挽救香港电影,必须以柔克刚。

△张彻发表的评日本电影的文章

吴宇森一次受访时曾说:

这种说法在那个时候是很震撼的,因为在他之前都是以女性为主,女主角是很吃香的。

男的一定是高大英俊的谦谦公子,就没什么演技的。观众到影院也是为了看女明星。

到了他(张彻)这里,就换了过来。

1963年,张彻在《新生晚报》开设专栏「何观影话」,提出「阳刚电影」的口号,随即得到了当时香港电影界大拿邵逸夫的赏识。

不久后他与邵氏签约,从此走向了武侠动作电影的创作之路。

△电影[独臂刀]片场的张彻(最右)与邵逸夫(最左)

张彻坚持提倡以男性为主的阳刚武侠片,一手扭转香港电影的阴柔风气。

武侠新纪元,开始。

文人导演阳刚硬汉血腥暴力

张彻是个文人。

写得一手飘逸俊秀的书法,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但他的电影,却硬声硬气,血浆满屏。

他喜欢大胆挑战传统观念,专门写青年侠客豁出生命与权贵生死战,阳刚直给,充满叛逆,深受青年观众的欢迎。

他电影里的英雄灵感,来自中国古文学或者民间故事,有点像《水浒传》那种梁山兄弟之间的关系。

△[双侠]中的狄龙和姜大卫,二人合作了很多张彻的电影,基情满满

张彻的电影注重朋友、兄弟之情,很少牵扯到儿女私情。

[报仇]里,关小楼为兄弟关玉楼报仇,最后也战斗而死。他死前回忆的是和玉楼之间亲密的兄弟情义,开心的往事。

与情人正芳,就算走到一块儿,却是连手也牵不到。

从头到尾,都是纯正的男人戏

他所选取的演员,也不是以往影片中风度翩翩的奶油小生,而是兼具阳刚之气和热血外表的硬朗男儿

△张彻和弟子们

以往的粤语片打斗,低头、踢脚、跳起,过于花拳绣腿,舞台化。

电影里的英雄,杀一百个人都不见血,很不过瘾。

为了拍摄出硬气的武打效果,张彻选择真刀真枪上阵,每一拳都给到肉里,有种闷声的疼痛感

大弟子王羽说:

当时拍摄真的很辛苦,一个个真刀真枪的打,演员很容易受伤。刚开始很不适应,多几次(受伤)后,大家渐渐找到了方向。

△[独臂刀]中的大师兄王羽

张彻还要求,带兵器的打斗,一刀斩下去,当时就要有血流出来

为此,武术指导唐佳和刘家良还专门发明了血包

一刀砍下去,武师手按住血包,抽刀时将血包扎破,血就随着刀喷出来,看起来很真实。

也因为这样,别人都叫他「番茄导演」,因为一拍戏,片场到处都是番茄汁(人造血浆)。

随意感受一下画风:

△[报仇]中满身是血的姜大卫

△[游侠儿]中满身是血的姜大卫,为什么姜大卫一直在流血

呈现暴力的手段上,张彻总能做到极致,他把坏人的武器设计成铁钩,死也要把肠子挖出来才过瘾。

[十三太保]里的五马分尸、[双侠]里的万箭穿心、[大刺客]里的盘肠大战。

没有最血腥,只有更血腥。

「暴力美学」自此产生。

△[十三太保]中被五马分尸后的...存孝的头...现在也不能接受!为啥导演一定要设计这么惨烈的死法啊!我的存孝!

△[双侠]中,被万箭穿心的小哥,感觉姜大卫在张彻电影里死了无数次,张导看重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千方百计弄死他

△[大刺客]中,剖腹自尽的英雄,肠子流了一地,终于不是姜大卫了

这种拍摄方式,导演是过瘾了,却苦了影片发行人员

与张彻共事20多年的蔡澜,曾在一篇纪念张彻的文章中回忆到:

当时他的电影,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送检总是有问题,上映前总要四处奔跑,才能通过。

邵氏要求他不要拍的那么血腥,但他不听,照拍他的破肚子、挖肠子结局。

也是很任性了。

硬汉之死悲壮而浪漫

张彻到底不是粗粝的武夫。

虽然追求电影的阳刚之气,却不是用简单的暴力血腥场面来刺激观众。

他的镜头中充斥着一种浪漫,他喜欢用慢镜头给英雄的死亡带上一种很优雅、很凄美的感觉。

被后人称为「张氏死亡之舞」

[新独臂刀]中,姜大卫断臂之后,在小路上挣扎前行,放慢的镜头下,英雄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坚毅,更加强烈。

△[新独臂刀]痛苦而克制的气氛,竟很有诗意

[十三太保]中,五马分尸一场戏,张彻只用了300尺的高台瞰拍。

加上慢镜头运用,五匹马向五个方向奔驰,帐篷被撕裂,再加上强烈的呼叫声和风声,将李存孝的死表现的极其凄美。

△[十三太保]中,五马分尸的慢镜头

当英雄的行径、侠义的内核以及牺牲的精神,由优美的镜头表现出来时,就是真正的浪漫悲壮。

这一点在吴宇森后来的电影中,屡见不鲜。

△年轻时的吴宇森(左)与导师张彻(右)

张彻一直强调悲壮这件事。将电影中的惨烈死亡,推向一种最高境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就算被人杀死,也是以英雄的姿势屹立。

每一位英雄的死,既是自我价值的完成,又是对黑暗社会、邪恶精神的抗议。

这正是「武侠」的意义所在。

△张彻电影里的英雄,即使去死,很多也是站立的姿势

1985年,张彻已经离开邵氏十几年,62岁高龄,仍坚持创作。

他来到给中国内地,八年时间,拍摄了6部电影。

据他的最后一代弟子,杜玉明回忆:

张彻拍完当天的戏回到酒店,就会从卫生间拿一块毛巾,用来擦拐杖,还一边念念有词:

明天要不把这个拍好,决不罢休。

从后边看,就像在擦一把剑一样,很认真,很较真。感觉在片场,他自己就是那个侠客。

是的,或许张彻自己就是个侠客。

他的一生就像自己电影中,怀才难建用于当世的英雄,有满腔热情,却受环境和命运的拨弄。

大半生作为邵氏的谋臣,勤勉数年、事必亲躬,替邵氏打下一片江山,最终却难得重用,决绝离开。

雄伟豪放中,又带一丝悲愤。

2002年6月22日,张彻导演在香港去世,享年79岁。

晚年题诗:

落拓江湖一剑轻,良相良医两无名,南朝金紫成何事?只合银幕梦里行。

大概就是张导对自己一生的判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