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能听到父母的各种唠叨:
“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觉?”
“衣服又在乱扔,就不能好好整理吗?”
“作业写完了吗?吃完饭抓紧。”
这些唠叨看似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但实际上,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谓“杯满则溢”,在一件事上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意思是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感到不耐烦。这也解释了一种现象: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孩子越管越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因为孩子天性叛逆,而往往是因为家长的行为总是超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有懂得“点到为止”的家长,才能真正让孩子接受,避免越管越不听话的恶性循环。
对孩子说教,家长要“点到为止”
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主人公杰瑞和哥哥汤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高频率说教”,让两名孩子很是苦恼。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就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很多家长习惯对孩子“动之以理”,动不动就展开长篇大论进行说教,而对孩子来说,这种对同一问题的不停说教,是一种非常单调的刺激,久而久之,孩子只会“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想听那些大道理。
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习惯于讲述大道理,还会使其出现逆反心理,引发“超限效应”,变得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产生亲子矛盾。
我们在对孩子“说教”时,一定要懂得“点到为止”,比起不停地言传,多一些身教,会更容易让孩子信服,亲子关系也会更亲密。
孩子犯错,家长要“点到为止”
邻居家宝爸对孩子管教极其严苛,每次孩子犯错时,他都会把他关到门外,孩子嚎啕大哭,声音整栋楼都听得见。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犯错在所难免,关键是家长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如何帮孩子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把孩子关在门外这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家长在发泄自身情绪,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
对孩子来说,被关在门外等于一种被抛弃的心理暗示,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还容易留下心理阴影,对性格养成、长大后的人际交往都造成影响。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说:“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更要懂得“点到为止”,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
如果我们可以积极引导,让孩子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和孩子一起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孩子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家长要“点到为止”
现代社会中,“高分低能”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种孩子空有成绩,却缺乏许多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堪忧。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爱过了界,反而变成了伤害。
小时候,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一口口地喂给了他们;
上幼儿园,孩子不会穿衣服,家长一件件地给他们套了上去;
等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家长变得更忙了,恨不得包办孩子生活里的一切,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惯子如杀子,家长习惯了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也习惯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经意间,就会成长为“高分低能”的巨婴。
在这种成长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不仅缺乏许多必备的能力,而且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人,推卸责任,迈入社会之后,很容易吃大亏。
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懂得在该放手时放手,让孩子接受一些必需的锻炼,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还是生活,我们在进行干涉时都应“点到为止”,只有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几个跟头,才能真正学会独自走路。
结语:
“点到为止”是一种育儿智慧,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教育准则。
最后希望大家能成为一名“点到为止”的父母,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帮孩子健康成长。
今日话题:你觉得自己是一名“点到为止”的家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