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的孩子被老师列为‘差生’,我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

在她女儿的班级,老师为了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组成“学伴”。两个孩子不仅座位安排在一起,一起完成小组作业,学习好的孩子还负责批改学习差的孩子的课堂练习,并且要定期向老师“反馈”自己学伴的学习情况。

这位家长说,其实她的孩子在班里成绩并不是垫底,但学伴制度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学伴,因此,老师便按照最近一次考试的排名,把她处于中游的女儿划分为“差生”,跟一个“优等生”组成了学伴。

“难道我的女儿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被归为差生了吗?”

图片来源:觅知网

虽然如此,这位家长仍然表示可以理解老师想让学生之间互相带动的心理,她觉得,如果这种方式能激励自己孩子学习,在学伴的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那也倒也未尝不可。但经过侧面打听,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再一次月考下来,不仅像自己女儿这种“差生”学习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有些“好学生”的成绩还下降了!

更让这位家长糟心的是,自己家女儿原本对成绩没有自卑感,平时学习也很努力上进,把班里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看作自己学习的目标,但自从有了这个“学伴”制度,她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妈妈发现了她的异样,仔细追问才问出了这件事,一时间又心疼又气恼。

“这种学伴制度,真的有用吗?”

01老师凭什么给孩子贴标签?

“因为对方成绩差,儿子就拒绝和她交朋友,儿子说班里的同学都这么做。”一位网名为“小活宝”的家长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日志中,“小活宝”写道:

吃过晚饭,陪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到楼下散步。只见远处有个小姑娘边向我们招手,边叫着儿子的名字,可身旁的儿子却视而不见。小姑娘继续热情地招手,儿子却扭扭捏捏地假装没看见。我忍不住问儿子:“她是不是你同学?”儿子说:“她的成绩很差,坐在我们班最后一排的,别跟她说话。”我看不过去了:“既然是同学,而且她还跟你打招呼了,你出于礼貌也该跟她打招呼。”儿子这才不情不愿地跟她打了招呼。

图片来源:觅知网

这个帖子引起了大家的讨论,难道优等生和差生真的有云泥之别吗?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所谓“优等生”和“差生”,只不过是在某几次考试中一方的成绩比另一方好一点罢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也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有闪光点和可塑性。

去年年底,新加坡的“优等生教育”政策在网上掀起热议。

在新加坡,每个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会对全年级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通过成绩分流制度,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此后,全年级学生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分班。

在采访中,受访的新加坡孩子普遍认为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泾渭分明,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差生”认为“尖子生”会看不起他们,甚至取笑和忽略他们,而“尖子生”则认为与“差生”交往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而且后者往往更容易失去信心或中途放弃。

“他们的英语溜到起飞,而我的英语糊穿地心,看到他们看不起自己就很生气。”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学生们只能选择站在自身“安全警戒线”内,不过多进行交往。

孩子之间原本存在一种自然的竞争,学习成绩不出色的孩子会自发地努力,向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靠拢,但由于老师的强行介入,这种竞争关系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在阿什利·梅里曼所著的《输赢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优秀的学生和差学生放在一起,并不会让差生迎头赶上,反而会让他们更差。差生周围的优等生让他们日复一日地感到自卑,竞争无休无止,胜利遥不可及,他们更可能会自暴自弃。

这是由于,竞争激发潜能的作用是有边界的。竞争在一定条件下能激发人的潜力,让赢面更大,但竞争和潜力不是线性关联,而是倒U曲线关系超出一定限度,增加竞争强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关于人为影响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国外学者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政策与社会学副教授Thurston Domina曾经在两所加州高中做过一个“奖励计划”调查:她给班上成绩前两名的学生发放白金身份卡,而剩下的学生只能获得普通身份卡,并希望通过此举措促进成绩较低的孩子提高标准化考试的成绩。

然而结果怎样?

  • 首先,激励措施的引入使得原本处于低分档的学生更增加对考试得分的焦虑,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 其次,给学生发放不同的身份卡会引发“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斯提尔等人提出刻板印象威胁论认为,消极自我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导致个体完成任务的水平降低,原因是个体害怕自己印证消极的刻板印象);
  • 第三,激励措施强化了学生内部的不平等,并且创造了新的地位差异。

图片来源:Live Oak高中官网

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坏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老师的初衷可能一方面就是想让优等生帮助自己的同学,同时让学习落后的学生感受到压力,从而激起竞争心奋发图强,本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竞争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赢得比赛的愿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一个以获胜欲望为动机的孩子可能会为所有可预测的挑战而盲目挣扎,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将“获胜”作为自己的全部目的,那么他也很有可能在遭受挫败后直接放弃。

这就是“学伴”制度不会如老师所愿,显著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

02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孩子在学校被划分为“差生”,在打击下丧失竞争的动力,但是不要忘了,除了学校以外,父母的引导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们除了与老师约谈、建议取消“学伴”项目以外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引导孩子良性竞争

如上文所述,由“学伴”制度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竞争显然是恶性的竞争,这个时候家长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引领孩子培养良性的竞争心态。

但是,如果说“竞争”对孩子来说既是有利的,又是危险的,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美国教育专家、作者Alfie Kohn的看法:我们需要找到孩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平衡。在这里,外在动机指的是奖杯、别人的赞赏等外部因素的激励,内在动机指的是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后的内在成就、内心的满足感。

图片来源:Care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孩子究竟是需要外部刺激才能获得动力,还是能够自己激励自己?”

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渴望得到外人的认可和鼓励,那么家长要做的就是抽出时间来帮孩子确定自己的内在动机,教他们问问自己:“我想为自己做什么?”,在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的同时,让他们也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如果孩子从不在意外人的看法,也不能构成良性竞争心态。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借助同龄人的帮助——不是利用同龄人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引入同龄人的支持。我们可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坐坐,让他们告诉孩子,他们希望和他一起做作业、玩耍,让孩子看到小伙伴对他的需要。

这种内在和外在动机的良好平衡,才是对孩子成长有所帮助的良性竞争。

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对外界的伤害与歧视非常敏感,为孩子划分三六九等的方式,显然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摧残。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抱住自己的宝贝,告诉她:“在妈妈眼里,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但事实是,如果你想帮助孩子重建自信,这种做法绝不是明智之举。

图片来源:ISTOCKPHOTO

Karen Reivich博士认为,如果孩子感受到挫败,我们应该鼓励她思考改善情况的具体方法,并使她更接近目标。

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安慰和鼓励,而是和孩子一起正视学习上的不足,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很沮丧,但是不要紧,我们一起定一个学习计划,看看怎么才能在下次考试中做得更好。”

这个方法的重点不在于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而在于一份科学而详尽的学习计划,有了它,孩子就会从这一次的失败中迅速走出来,并且重拾一部分信心。

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从学习以外的领域获得自信。真正的自尊来自于发展技能和能力,如果能让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班,在课外活动中大放异彩,无疑也能让她变得自信起来。

03别人家的“学伴”,是如何做的?

其实,在其他国家,老师也会建立制度让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做法。

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有一个名词叫做“Study Buddy”,意思就是“结对子”。这种“结对子”不止是在同班同学之间,更常见的形式是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孩子组成“Buddies”。

Nancy是一名美国小学教师,她班上二年级的孩子与附近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是“Buddies”,这种Buddy项目有可能是一个小孩子(Little Budyy)配两个大孩子(Big Buddy),也有可能是两个小孩子配一个大孩子。孩子们首先通过一个见面会认识,熟悉自己的新伙伴,然后便频繁地参与到对方的课外活动和学术课程中去。

在Buddy文化中,也会有由Big Buddy引导行为有问题的Little Buddy的情况,但大孩子们往往不会“命令”小朋友们,更不会替他们完成任务,而是耐心地引导。

图片来源:Falling Into Change

Nancy说,二年级的大孩子们通常很乐意展示自己学到的新技能,也会很兴奋地帮助自己的小伙伴改正句子中的语法错误,同时,一些她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帮助幼儿园孩子学会加法和减法,这让他们从中建立了自信。

同时,这些从Buddy项目中获得快乐的幼儿园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更乐意成为他们的Big Buddy那样的大孩子,帮助比他们弱小的孩子们。

同样,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课堂上都有“Group Work(小组作业)”,4-5个学生会聚在一起讨论,进行Brain Storm(头脑风暴),最终进行PPT展示或交上一篇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会参与到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不会出现由成绩好的学生主导、成绩一般的学生就什么也不做的情况。这些学生相信,每一个人的看法都有独特性和价值,只有汇集了所有人的智慧才可能在Group Work中拿高分。

而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小伙伴们进行信息交换,自然也是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

图片来源:滑铁卢大学官网

不管是Study Buddy的引导式帮助,还是Group Work的互相启发,都能够让孩子在不受到伤害的基础上得到同龄人的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或许,某些学校里“简单粗暴”的学伴制度真的应该学学别人家的做法,进行一次改革。

更多深度原创,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