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报春—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三)


清康熙 铜冲耳乳足炉

年代清康熙

尺寸口径11.7厘米?重1204.3克

款:玉堂清玩 炉形典雅,造型洗练,唇口外侈,束颈,圆鼓腹下垂,底承三乳足,足形敦重沉稳,耳洞与口沿衔接处过渡缓和。炉内膛可见放射状旋纹,系传承明代铜炉铸造工艺。皮色古穆,铜质精纯,持之坠手,叩之清脆。外底开框署“玉堂清玩”四字柳叶篆款,结体清丽婉约,风格突出,立体感强,无明末奔放粗犷之势。此炉比例、品相、底款均属上乘,应为康熙时期的典型炉式。 冲耳炉又称朝天耳炉,炉形典雅美观,器型源于宋代官窑,明宣宗曾以此式炉置于乾清宫等议政殿堂,相伴朝议,于是有“敬天法祖”之意。冲耳炉不仅在宫廷中颇受青睐,亦被贵族文人争相铸造。 王世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收录的铜炉中有三件署款风格与本件一致,分别是“玉堂清玩”戟耳炉、“玉堂清玩”天鸡炉、“玉堂清玩”蚰耳圈足炉,款字的笔划、结构,字表及字地的修饰工艺均与本炉十分接近,铸造年代应相去不远。另外,本炉器型又与王世襄先生旧藏“爇名香兮读楚辞”款冲耳炉相近,具备同一时期的炉型风格。

明永乐 处州龙泉双系罐

年代明永乐

尺寸高5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通体内外施青釉,足底露胎,肩部对称置半圆形双系。器型周正,釉质光洁莹亮,透明度强,符合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永乐青花双系罐为永宣瓷器名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双系盖罐,与本件龙泉窑双系罐器型、规格均十分接近,系出于同一时期。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瓷窑体系,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古属处州),故名。宋人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明中期后渐衰落。该窑烧瓷历史悠久,不断推陈出新,品种繁多,造型千变万化。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条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遇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可知明初饶州府景德镇窑和处州龙泉窑俱为朝廷烧造御瓷。本件龙泉窑双系罐作为明代永乐一朝的存世珍品,青釉光洁温润,碧翠怡人,观之即知所谓“梅子流酸泛绿时”,美不胜收,与馆藏明早期龙泉窑瓷器釉色及审美风格一致,如台北故宫藏明早期龙泉窑带盖梅瓶。

明 青白瓷束莲纹盏

年代明

尺寸口径17.7厘米?高6.2厘米

来源: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展览:新加坡文物馆展览及出版图录:文物粹珍,图63,1992年 碗六瓣式葵口,口下渐收,斜直壁,呈斗笠状,圈足微内收,素底。整体造型秀气中不失劲挺。碗内壁划刻装饰三束把莲,手法娴熟,线条流畅,疏而不乱。通体满施青白釉,釉层高度透明,具玻璃质感。釉色色泽如玉,白中泛青,淡雅清新。划花与积釉处显水绿色,晶莹剔透。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青白釉刻花花口碗,与本品器型及装饰工艺略近,二者同为宋代典型的款式。莲纹是宋代瓷器常用的装饰纹样,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定窑刻花盘所饰莲纹,与本盏相近,呈现出同一时期的风格面貌。青白釉俗称影青釉,始烧于北宋时期的景德镇,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因此典型的青白釉瓷器具备胎质细洁、釉色青莹的特征。本件青白瓷束莲纹盏器型娟秀,釉色精美,纹饰刻划有力,保存完好,又经收藏家徐展堂先生递藏,可谓难得之至。

明 红漆盏托

年代明

尺寸直径14.5厘米?高10.7厘米

此盏托为中古漆器标准形制,敛口弧壁,托盘作正圆形,下承高圈足,足墙上部斜直,近底处外撇,使得整器呈挺拔端庄之态,通体髹黑漆为底,上覆盖朱红色大漆,口沿、盘沿、足沿均留有黑色底漆封边,红与黑的对比,在素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层次与美感。 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元、明,盏托也因应成为时代产物,盏托出现得很早,不过多为瓷制品。漆盏托既轻巧,又隔热,用来承托茶盏,以为滚水点茶,其实最方便实用。中国古代茶道中,来客有主次之分,主人往往将主客奉为贵宾,为突显主宾的地位,有时主人会在主宾的茶碗下配置高足碗托,以高于一般客人的地位。宋代的漆盏托光素无纹者为多,崇尚一色漆之美,且形体简洁,线条干练挺括而富有张力,如此,本品算得上典型的精美之作。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庄桥头南宋墓出土的漆盏托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与本件盏托工艺及风格相近,圈足则较矮。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仇英(约1505-1552)所绘《竹院品古图》中,一仕女双手捧红漆盏托,上置带盖茶盏,画中盏托圈足较高,漆色艳丽,形、色均与本器十分接近。(按,该画主题为“品古”,画中盏托并非作为实用器,而系由女子捧出供主人公赏玩,因此,该盏在画中是作为古物而被仇英所描绘的。)此盏托与明画中的“古物”盏托应属同一时期的漆器,亦可能是与上述南京博物院藏品并存于一时的不同面貌的盏托。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