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思涵 石丹
ID:BMR2004
图源:CFP
“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决心,用更有毅力和坚韧不拔的心态把项目做成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出贡献!”
当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称芯恩半导体)宣布8寸厂投片成功的消息后,73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汝京在誓师大会上,对着全体员工发表了一番鼓舞人心的演讲。他慷慨激昂的声音在现场久久回荡,那一刻,没有人想到这位精神领袖会在不久后离开这里。
就在近日,有多家媒体披露称,张汝京已经从芯恩半导体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称积塔半导体)担任执行董事一职。针对相关消息,《商学院》记者致电积塔半导体核实,对方表示“消息属实”,但对于其他问题不作回复。
如果回顾张汝京的上一次离职,时间并不遥远。2017年年底,当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昇半导体)的300mm大硅片月产能突破3万片,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半导体大尺寸硅片生产问题时,张汝京选择功成身退,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新昇半导体。
之后的2018年,张汝京来到青岛,成立了国内第一家CIDM(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模式的企业芯恩半导体。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21年8月,芯恩半导体终于将8寸厂项目投片成功,为青岛发展半导体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这似乎也意味着张汝京在芯恩半导体的使命已经告一段落。
虽然张汝京在前后两家公司的任期都很短暂,但他对于发展“中国芯”的热情和初心始终不变。如今,再度作别自己的创业公司,张汝京又将开启一段在国内半导体领域的崭新征程。而这一次,他将如何续写自己的“芯片故事”?
选择
张汝京选择加入积塔半导体作为他半导体事业新的起点。尽管他婉拒了《商学院》记者的采访,但回顾张汝京近年来的去向,或许从中能够理解这位“半导体教父”的想法和选择。
过去二十多年来,张汝京在中国大陆有三段重要的创业经历,其中人们熟知的无疑是创办国内芯片代工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即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当时仍是荒草丛生、农田遍布的浦东张江上正式开工建设工厂,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果说张汝京成立中芯国际是为了让中国大陆缩短与国外先进半导体代工技术的差距,那么之后成立新昇半导体,则是为了解决大硅片材料的短板问题。
2014年6月,张汝京在上海临港创办新昇半导体,总投资约68亿元,专注于半导体300mm硅晶圆。长期以来,硅晶圆市场一直被海外资本所垄断,而新昇半导体的出现则成为国产大硅片的破局者,有效缓解了国内半导体大尺寸硅片的产能不足问题。
随着张汝京在新昇半导体的三年任期结束,2017年,年近七旬的他转身创办了半导体制造企业芯恩半导体。对于离开新昇半导体的缘由,张汝京曾回应说:“300mm硅晶圆本来就是帮国家做的,相比之下,我对于IDM模式更感兴趣。”
张汝京所看重的IDM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垂直整合,即在一家公司里完成芯片设计、研发、制造、封装、测试、模组等为一体的半导体公司模式。当前国际上排名靠前的模拟与数模混合半导体巨头大多都是采用IDM模式,例如美国德州仪器、欧洲英飞凌、日本东芝以及韩国三星等。
借由芯恩半导体的创立,张汝京在IDM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最适合中国”的半导体企业经营模式CIDM,即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在这一模式下,10~15个企业共同出资联合进行芯片设计、工艺研发、生产、封装、测试和销售,将这些企业共同绑定,实现多赢。
张汝京的三次重要创业经历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意义。其中,中芯国际成为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代工的龙头企业,新昇半导体解决了中国大陆300mm半导体硅片依赖进口的局面,而芯恩半导体则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CIDM模式的芯片厂,向业界提供了全新的企业发展方向。
在张汝京看来,这三次创业“都是基于国内和市场的需要”,每当企业熬过初创期逐步走向正轨,他便悄然转身,将手中的火炬传递给身后的年轻人。在经历无数辛酸和艰难之后,如今,年过古稀的张汝京已经不再创业,但选择加入积塔半导体,这也是他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挥贡献的见证。
根据公开资料,2017年积塔半导体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前十大IC设计公司华大半导体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专注于特色工艺的芯片制造,是国内最早从事汽车电子芯片、IGBT芯片制造企业,在模拟电路、功率器件芯片代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2021年11月,积塔半导体完成了80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大半导体、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交通银行等企业。 目前,积塔半导体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徐汇区拥有两个厂区,已建和在建产能共计6英寸7万片/月、8英寸11万片/月、12英寸5万片/月,以及3万片/月的碳化硅产品。
虽然成立至今仅有五年时间,但可以明显看到,积塔半导体在此期间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效和规模。伴随着张汝京的到来,这对于积塔半导体的下一步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张汝京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教父级’人物,其本身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必然会给积塔半导体带来更多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考虑到张汝京的年纪,他可能没有太多精力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而是更多会扮演着顾问的角色,协助积塔半导体高层进行重要决策和战略规划。”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
萌芽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公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时正担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一职,其手下管理着数千名员工,而初出茅庐的张汝京在那个时期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位将来的竞争对手。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长达20年,其间,他干得最为高调的事情就是“建厂”。1990年开始,张汝京带领团队先后在中国台湾、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参与管理和建厂,每处停留二三年,他把人员培训好并步入正轨后便投入到下一个目标。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建厂和运营经验,在日后张汝京回到中国大陆创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6年的夏天,张汝京接待了当时中国电子部的一个访问团,对于这段往事他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到德州仪器公司来参观,之后说:‘哇,这里这么进步!我们可能落后有二十年,该怎么赶上去呢?希望有一些真正做这行的华人能够回来,把中国的半导体做起来。’当时听他们这样讲,我心里蛮感动的。”张汝京回忆道。
这次在平常不过的接待,让张汝京在心里默默埋下了回到中国大陆的种子。但在当时,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是处于一片空白的境地,虽然海外华人有心回国参与半导体产业建设,却没有合适的机会。而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因此中国台湾地区也成为海外华人投身半导体产业的首选地。
1997年,按照德州仪器公司的内部规定,已经工作满20年的张汝京可以选择提前退休。在朋友的再三邀请下,他告别了德州仪器公司回到中国台湾,担任世大积体电路公司(下称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
彼时,由于台积电已经在中国台湾发展壮大,新成立的世大半导体并不被人看好,但是张汝京凭借其在德州仪器公司积累的运作经验,使得世大半导体在成立仅三年后就实现了盈利,成为仅次于台积电、联华电子的中国台湾第三大半导体制造企业。
随着世大半导体运营情况向好,张汝京已经做好了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的打算。在世大半导体的规划中,第一、第二座工厂先建在中国台湾,之后的第三到第十座工厂均要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建造。如果此规划能够顺利落地,这无疑将会给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的帮助。
然而,世大半导体的异军突起,让张忠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决定与世大半导体大股东谈判,并出资50亿美元收购世大半导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世大半导体的市值只有6亿美元,而台积电相当于溢价8.5倍来进行收购。
对于这笔收购,张汝京并没有反对,他认为“投资人支持,而且给的并购价钱也很理想”。他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被收购以后,世大半导体的第三座半导体工厂还能不能建到中国大陆去?
张汝京回忆,当时这个提议并没有遭到台积电方面反对,而收购也很快顺利完成。但没有想到的是,台积电却迟迟没有兑现让世大半导体到大陆建厂的承诺。对此,张汝京深感失望,决心辞去他在世大半导体的一切职务。
而对于张汝京的辞职,台积电的高层起初并不同意,甚至表态称:“如果要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股票都不能拿。”但张汝京去意已决,他彻底放弃了在台积电的大量股票,携妻带子回到大陆,就此投身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建设浪潮当中。
代价
“爱国,是需要代价的。”张汝京在一次采访中感慨地说道。但是在张汝京看来,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2000年4月,张汝京带着300多位来自中国台湾和100多位来自美欧日韩等国的人才团队一路北上,在上海张江工业园创办了中芯国际,开启了内地半导体代工的新时代。趁着半导体行业处于低谷周期,张汝京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购入大量低价二手设备,布置了3条8英寸产线。
直到2003年中芯国际第二次募资后,张汝京一方面在北京投资建设12英寸晶圆厂,一方面以低价购入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已经拥有了4个8英寸厂和1个12英寸厂,建厂速度异常迅猛。
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壮大,中芯国际与同为芯片代工的台积电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而中芯国际在创立初期的大量人才归队和工艺流程与台积电颇为相似,则给双方的诉讼埋下了伏笔。
2003年12月,台积电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讼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台积电申请对中芯国际实施禁制令处分及赔偿财务损失,起诉对象包括中芯国际在中国上海及美国的子公司。
此时正值中芯国际赴美上市的敏感期,为了避免上市计划受挫,中芯国际只能耐心地与台积电协商周旋。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谈判,2005年1月,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达成庭外和解,根据和解协议,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
然而不久后,台积电再度发难。2006年8月,台积电再次以中芯国际不遵守和解协议为由将其告上法庭,指责中芯国际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艺中使用了台积电技术。
对此,张汝京在“高通公司—中芯国际合作项目”天津启动仪式上直言,这是台积电有意的骚扰。“每当我们突破难关或进入发展关口,台积电都会给我们来这么一下,但这次他们是骚扰,一周前我们已经提出反诉,这次我们清楚地找到了证据证明台积电属于骚扰性质。”
这场官司战持续了3年时间。直到2009年11月3日,加州法院判决中芯国际败诉,中芯国际不得不重新寻求和台积电的和解,但第二次和解的条件远比第一次严重。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公告了与台积电的和解方案,包括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和10%的中芯国际股份。随后,中芯国际又发出一张公告称,张汝京因“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总裁、CEO等职务。
对于张汝京来说,不论是之前的德州仪器公司、世大半导体,还是之后的新昇半导体和芯恩半导体,都是他自愿辞职。而唯独2009年离开中芯国际,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心不甘情不愿的辞职,这或许是他如今不愿提及的伤痛,也是他决心投身中国大陆发展半导体产业必须承受的代价。
当然,每一种人生的选择,既有代价也有收获。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中芯国际近些年来的不断崛起和壮大,张汝京不仅让众人看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更让曾经受制于人的“中国芯”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回顾张汝京的职业生涯,他几乎一辈子都在跟半导体行业打交道,而他的这份坚持和执着,最终给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汝京是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一个重要符号,他曲折的创业历程正是中国国产芯片艰难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他创办的中芯国际开启了半导体芯片国产化的里程碑,不断探索国产半导体的技术发展新路线。可以说,张汝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身上老而弥坚的创业精神,也是中国无数芯片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写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