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略论泉州少林

文/陈泗东

真少林共七个一个在泉州

这几年掀起了一阵“少林热”。根据我的理解,少林者,中国传统武术之谓也。中国武术大多声称为僧传,僧大多声称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艺,因此嵩山少林便被公认为我国传统武术的发祥地。少林武术传到南方来,形成了南少林拳及其传播中心一一南少林寺。世传“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少林毫无疑问在嵩山,闽中少林在何处,曾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在泉州。本世纪三十年代主持南京国术馆编审处的少林学者唐豪,于所著《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文的第十章,对我国的少林寺做了翔实的考证说:“真少林共七个,一个在登封,一个在和林,一个在蓟州,一个在长安,一个在太原,一个在洛阳,一个在泉州。”除登封及泉州外,其他五个少林都为元朝初年福裕禅师所建。该文又说:“假少林共三个,一个在福州,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台湾。福州少林出洪门传说,所在地不一其名。《近代秘密社会史》卷二西鲁序,谓在福州府圃龙县九莲山。洪门秘书《西鲁传》谓在福州府盘龙县九莲山。《近代秘密社会史》第二章,谓在福州府浦田县九莲山。查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所藏较早的天地会抄本(光绪七年收入《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并不言其假托的少林在何省何县何山,可见这些地名不是原有的。依著者推断:洪门称长房在福建,故晚出的《海底》附益少林在福州九莲山。其后改“莲’为连’之本分而为二:一增圃龙县名,一增蒲田县名。‘盘’、‘蒲’二字又是其后转变的。在《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未出版以前的五年,冯超如见告,蒲田县是莆田县的转讹,当时为了究明这一少林的有无,曾经查过莆田县志,结果找不到此一少林。又托中央国术馆学员徐树桩于其莆田原籍调查,结果也找不到此一少林。圃龙、盘龙、蒲田三个县名,不特为福州一府所无,兼为福建全省所无,可见其伪。”这是他的考证。


组织僧兵非乱世不为

六十年前唐豪已认为泉州少林寺为真少林寺,泉州为南少林发祥地之说原有所本,泉州少林寺之名亦曾记于明嘉靖间抄本《清源金氏族谱·丽史》(此抄本原件尚存)。其寺亦有地点可查。近有一说,力图说明南少林寺在莆田而不在泉州。听说其证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地形考查及民间传说,证明该地甚类九连山,并曾被毁。查九连山为洪门附会之说,前人已加考证,莆田本无九连山之地名及少林寺之寺名,而和尚造反致寺被毁之民间传说,各处皆有,难以证实该寺即南少林寺。二是引据宋代某状元之题诗,诗上指明该寺是少林。此诗文词鄙锂,显非状元的作品,恐为近代浅学之人所伪托,很难令人信服。三是有一件镌刻北宋仁宗年号的石槽,出现了“僧兵”字样。但若联系宋仁宗时代的全国及福建历史背景来考查,我窃有疑焉。按“僧兵”系人称而非自称之词。唐太宗告少林寺僧之敕唐宋史籍,均无僧兵名堂,亦无自号僧兵的。明清著作提及之“僧兵”,均为人称之词,少林寺僧並没有以僧兵自称的。丁福保《佛学辞典》(2480页)认为僧兵之定名,始于明代。大凡出现僧兵之时,都在我国历史上政局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僧人奉佛法,严持戒律,佛教诸戒以戒杀为首条。僧人平时练武健身护寺,无可非议,若要组织军队打仗杀人而破杀戒,则非乱世不为,是不得已的事。今莆田在北宋仁宗时,竟出现以“僧兵”自称的石刻,且连接于“当院”(即监院、亦称监寺,为禅宗六知事之一,俗称“当家”)的佛教职位之后。宋代承平之世,福建出现了僧兵之组织,殊出人意外。莆田古属泉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陈洪进纳漳泉(含莆田县)二郡给宋朝,性质为和平统一,闽南没有战乱。其时泉州尚领莆田,所以莆田也是和平地区之一。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才从泉州分出成立兴化军,在安定繁荣的局势下建立了新的行政区。终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之世,闽南既无内乱亦无外患。此时莆田竟有“僧兵”之组织,不知目的是什么?僧兵和僧人练武不同,太平时期僧人照常练武是合法的,太平时期僧人组织军队,如果不经政府许可,则是谋反,必被剿灭。但传说中的南少林寺被毁,却不在北宋,而在明清,和历史背景对不上号。


《洪门历史》地名属假托

莆田有少林寺之说,也是事出有因,近代著作《洪门历史》始载:“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少林寺本在河南登封室山,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因为《洪门历史》此书是秘密会社传说的汇编,出版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人名地名多属假托,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在《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中详细考证洪门传说中的几个问题都是影射的,如主角郑思达是影射泉州人郑芝龙,少林寺的被毁是影射某侠僧的。唐豪考证:“唐人所作《石淙序》有“少室若莲’之句。袁宏道《嵩游记一》,谓当地土人称少室曰“九顶莲花寨’,登封少林就在九顶莲花寨五乳峰麓。可见“连’为“莲”字的省讹。九连山即指少室,故天地会的少林,实际即影射登封少林。”以上诸说均经学术界认同。

莆田有九华山而无九莲山

嵩山少林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大影响,一是达摩祖师于此开创中国佛教禅宗,二是中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可一概混淆,更不能把禅宗所建的佛寺一律视为少林武术之寺。中国《佛学词典》(1020页)称禅宗:“自初祖达摩倡禅至五世弘忍为一脉。弘忍有慧能、神秀二弟子,分南北二宗。慧能于江南布化,故曰南宗。神秀入洛阳而其道盛,故曰北宗。”慧能于唐朝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在广州逝世,南禅宗在唐代已传入福建,建有不少禅宗寺院。泉州甚多,莆田亦有,所以泉州有“泉南佛国”之称。如果把唐代建造的属于南禅宗的寺院一律视为少林武工的寺院,是佛学门外汉的见识,南辕北辙,无从争论。从地名、时代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对莆田南少林寺的论断,我亦不敢苟同。

(一)莆田有“九华山,此北部第一支,为城中后屏山也。在城北五里。由兴化县崇仁里诸山发脉而来,至延寿溪止。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乾隆《莆田县志》卷一)。“九华山一名陈岩山,相传汉代有陈姓仙人居此。又以山形九峰攒簇如青莲花,故名,山位于西天尾乡境内,海拔741.5米,是我县北干山脉的主山。”(1980年12月莆田县地名办编《莆田县地名录》,自然地理实体250页)从古至今,莆田只有九华山而无九莲山之地名。今忽出现莆田“九莲山”之新名,似有附会洪门传说九莲山之嫌。我国南方九峰攒簇之地形甚多,如广东连平之九连山,福建南平之九峰山,泉州西北的九峰岭、莲花峰等,都是九峰攒簇。不便以地形虽类似而名称则不同之地,生搬硬套为传说中的九莲山或九连山。

(二)莆田九华山绵亘数十里,山上寺院甚多,兴废不一。例如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载:“苦竹院在九华山后,有山鬼岩。唐会昌中(公元841-846年)沙门千灵辞六祖(即南禅宗初祖慧能)入闽,祖曰逢苦即住,灵至此住锡,……屡经兵火,地入民间,清朝康熙初,僧□庵买地重建。”此苦竹院建于唐代,是南禅宗之入闽,但非少林武功之地,其重建时代又在清康熙初年,更与毁少林之事无关。九华山上还有迎福院、九峰院、凤林寺、大观寺、上生寺、国欢院等寺院。遍查县志,独无林山林泉院(即莆田考证之南少林寺)之名。九华山上寺院既多,古代时兴时废,近又经文革之劫,在山上调查收集零散的残碑与石槽,是一件有益之事,但切忌全都纳为南少林寺遗址的实物证据,致使人发生移苗并坵之错觉。学术问题是严肃的问题,原物出土地点在考古学论证上至关重要,应服从科学规律,切忌随心所欲。

少林辈份的考证显系谬误

(三)据报道,收集到的石槽(出土地点未明)刻有铭文二行:“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另台湾《中央日报》则引上海《文汇报》写为“当院僧兵水其、至仁、至其共造石槽一口”,文字不同,僧名亦不同,並多出一人,未知孰是?)另一行为:“宋嘉佑(原注:祐)癸卯九月造住持比丘體(原注:体)茂立。”我虽未见原件,但相信所录铭文应不致托改。可是说者对僧名的少林辈份的考证,则显属谬误。查唐豪《行健斋随笔》载:“《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图序碑》载元初福裕师曾立曹洞七十字辈,……自元初迄今,少林僧取名,皆不越此。然考诸元以来少林碑刻所载僧名,悉与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定祖图序相符。”又清洪亮吉《登封县世志》称福裕:“姓张氏,文水人。……元世祖命住少林,……世以兴复嵩寺,功比开山,谓之祖师。”证实福裕为元初时僧人。元朝少林祖师福裕所定的辈份,当然从元初算起,代代遵以命名。该字辈的第三十三字确有“永”字辈,第三十七字确有“体”字辈。现在泉州的曹洞派僧人仍按此辈份命名,已用至“妙体常坚固”(第36至40字),如泉州崇福寺近代著名练少林武功的妙月师,即“妙”字辈(第36辈),崇福寺僧现任新加坡佛教会长的常凯法师,即“常”字辈,而说者却把这个元朝定的辈份逆套到北宋时代的僧名上去,以作南少林寺之证据,时间颠倒,附会甚明,不足为据。

嘉祐八年政通人和

(四)我国出现僧兵的历史时代背景上面我已说明。今莆田石槽所刻嘉祐癸卯九月即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其时史称“政通人和”(范仲淹语),天下非常太平。福建更无外患或内乱。乾隆《莆田县志》卷三二·北宋沙门文矩传载:“吾所居之地,永不动干戈,五季所在兵争,莆赖以免。留陈据有漳泉,随即归命,莆息兵晏堵者数十年。”可知莆田更加太平。当仁宗嘉祐八年,南疆狄青已平侬智高。北方契丹早已言和,《宋史》卷十三·仁宗纪说“(嘉祐)八年正月辛亥,交趾贡驯象九。……二月甲申,下德音减天下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三月辛未,帝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即皇帝位。十月甲午,葬永昭陵。……十一月己酉,减东西二京罪囚一等。”这一年既承平又逢国丧期,莆竞能聚集“僧兵”,并刻石槽为铭,为国法所不容,颇出人意表。况泉州人曾公亮及泉州出生的韩琦正同时任当朝宰相(嘉祐六年间八月庚子同时任命)。仙游人蔡襄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落成泉州洛阳桥后,被召返京,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八月迁给事中擢三司使,闽人甚为当政,莆田离泉不远,故乡附近聚集“僧兵”,目的何在?岂能坐视而不如实向朝廷反映?封建统治者最讨厌和尚练兵,唐季之书《北梦琐言》载:“高骈在蜀,忽召开元寺僧千人遍笞之,曰此寺十年后当有僧作乱,是以厌之。其后土人果髡发执兵,据寺为乱。”可以为证。

南少林要包括五个方面

现在撤开莆田南少林寺的考证不谈,我认为“南少林”一词,不应老是缠在寺的问题上,应该赋予更科学的含义。其研究范围要包括:(1)寺院、(2)武术典籍、(8)拳种、(4)历史源流、(5)民间习俗等五方面,才能确定其发祥地之地位。目前研究南少林,多偏重于是否有个南少林寺,似乎有个南少林寺就具备南少林发祥地的条件,因而忽略了其他四个条件之研究。全国过去连真带假共有十个少林寺,北方虽有七个少林寺,但嵩山少林的主导地位仍然颠扑不破。南方的三个少林寺,莆田少林与福州少林寺实是一传为二,现在传媒所称的莆田南少林寺,其本名也不是直呼“少林寺”,有如泉州的少林寺并不直呼少林,而称为“东禅少林寺”一样。有无此寺虽值得探讨,也是重要问题之一。而我认为只探讨是否有寺,还不够深入,应该要五个方面综合考察,才有全面的说服力。


泉州是南少林的发祥地。我曾经写过《泉州少林史迹阐微》(载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主办《体育文史》总第十六期),对此作初步阐述。现就南少林是发祥于泉州的理由综述如下:

泉州确有少林寺

(一)确实有个少林寺,即是位于泉州东门外凤山之麓的“东禅少林寺”。始建于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8年)。泉州少林寺之名,载于明嘉靖间的抄本《丽史》,其时洪门尚未诞世,与洪门传说无关。清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东禅寺山门竖有“少林古迹”匾额,其时也在《洪门历史》、《万年青》诸书问世之前,与后来渲染影射的少林小说无关,更与现在的“少林热”无关。考查少林寺问题,是属于文化范,不是宗教范畴。宗教范畴中,某寺在某地,例如天台宗必定源于天台山,易地皆非圣地,亦不受教徒的崇拜。少林寺是代表武术,即使有寺而没有足资证明该地武术源流的确切史实,也不足说明问题。

俞大猷回传少林棍术

(二)明代泉州人俞大猷(公元1504-1580年)著有《剑经》,唐豪说:“文中所称长剑之技,就是棍法。《剑经》就是大猷所撰的一部以棍法为主的专门著作。”此书被公认为南少林拳的经典著作。俞大猷并以此棍术回传给嵩山少林寺僧宗擎、普从,事见嵩山少林寺所立的俞氏《新建十方禅院碑》及大猷所著《正气堂集》。《剑经》所用的南拳术语,现仍为泉州拳术的术语。又有和俞大款同时代的泉州人官居都督的“邓寒松名城……少与俞虚江为刎颈友……一时有俞家拳、邓家棍之号”。(乾隆《泉州府志》卷七五引《王遵岩文集评》)按此书为明朝人的作品,可见明代泉州人成为一家拳法之鼻祖者不只俞大猷一人。


《温陵旧事》称泉州手扑妙绝天下

(三)明遗臣大学士泉州人黄景昉《温陵旧事》称泉州拳术妙天下,乃是俞大猷所传的。泉州的少林拳种,代有传人,多种派别至今不衰,此处不备述。如能来泉参观,一览便知。泉州的少林武功,明以前资料不足,难以详考,嘉靖以后,外患频仍,民间练武之风因而极盛。明人凌扬藻《蠡勺编》称“闽之漳泉习镖牌”。郑成功的军队,即以藤牌著称。清初永春人林兴珠,原为郑部,降清后官至建义侯,受康熙皇帝命率福建藤牌兵五百人至黑龙江抵抗沙俄,可见泉人习武之广泛。清初洪门天地会史载为郑成功部将泉州同安人陈永华所创,“假少林之技术,鼓逋臣之血气”,以谋反清复明。泉州地区是天地会的发源地,天地会为避祸计,人名地名均避开泉州,假托于他方,“九连山”之伪托,乃其一例。但足以证明泉州拳术的源远流长与普遍。郭希汾《中国体育史》称俞大猷“以拳法练兵士,故明社即屋,而少林一派转为大盛,亦平时提倡之功也”。此语符合泉州当时的实际。


明代俞大猷在泉州传播少林武术,影响巨大,当时的记载说:“戚将军新书(即戚继光《纪效新书》)于练兵法,无不破的。而俞武襄(俞大猷)《剑经》先教棍法,以用棍如习《四书》,刀牌枪钯长统诸艺,如各习一经。其言曰,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艺,艺精则胆雄,胆雄则兵强。且练兵必先练一人始,其一人已精,以教十,无难也,可法也。闽兵闽船,昔称长技,贼甚忌之。沿海一带……如晋江之石湖、深沪、祥芝、福全、围头、东石、石菌;惠安之崇武;南安之石井、营前、莲河;同安之澳头、刘五店、官澳、神前、烈屿、金门、水头。各澳之人,皆多骁杰,胜浙兵远甚。”(乾隆《泉州府志》卷廿五引蒋德璟《策海》下篇。蒋德璟,晋江人,明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进士、累官东阁大学士)可见泉州南少林武术对保家卫国之贡献。

泉州最盛者为太祖拳,有源有流

(四)泉州拳术的源流甚明,现在南方广东等七省市及东南亚各地在探索其拳种来源,都自称源自泉州。广东佛山市有一种治跌打损伤的少林膏药,盛销港澳,自称传自泉州,该市卫生局并曾来函探询。日本冲绳的拳术和泉州相似,数度来泉寻根交流。拳派有如家谱,代代交嘱,绝不致乱认祖宗,贻笑于人。

泉州拳术最盛者为太祖拳,《中国体育史》说:“《北拳汇编》云:“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有奇技,秘而不示人,醉后曾与群臣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其言少林派始于宋太祖。今人亦有谓洪拳由宋太祖者。《纪效新书》(戚继光所著)谓:‘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音讹,义为鸟媒,缚生鸟以诱外来之鸟)诸名势。’则太祖之精于技击断然无疑,或少林拳术得太祖而益精,亦未可知也。”泉州太祖拳奉宋太祖赵匡胤为祖师,其源亦有可谈。昔金灭北宋,尽俘汴京皇族北去。因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故所俘近亲皇族皆为太宗之子孙。太祖子孙倒而安全,后随宋室南渡。南宋高宗之初,移南外宗正司于泉州,所属皇族都是宋太祖的直系后代。泉州南外宗正司之设立,对泉州文化的发展,诸如音乐、戏曲及其他都具有重大影响。平时皇族练太祖拳以健身,故太祖拳之于泉特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他处则无此条件了。郭希汾说:“按《剑经》总诀歌有云‘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此棍法虽变为五虎拦,实即大猷传宗擎,宗擎传寺众的长剑技。……大猷传少林的棍法,以步步进前为法。”对照宋太祖以“硬攻直进为上乘”,其技法是一致的。泉州的太祖拳之源于宋太祖,俞大猷的另一位老师赵本学,就是南外宗正司的宋太祖直系子孙,故他以步步进前为法,其有源流可知。泉州拳术有源有流,上承宋太祖拳法,后历代华侨出国及清初秘密会社之人,南奔两粤及海外,拳法因之南传。现在广东省等一些拳种还自认其拳术源自泉州,是符合史实的。

民间练武成风

(五)少林武术渗透于民间习俗,形成练武风气,这是泉州的特点。泉属之人好械斗,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乡里分“东西佛”,族里分“大小姓、强弱房”,解放前械斗之事几乎无年无之。要械斗就要练武,各乡设武馆、传武艺,节日更以武术为娱乐之一种形式。如我国传统的“舞狮”文娱节目,在泉州就发展成为“刣狮”,把武术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真刀真枪地“刣狮”(杀狮)表演了,此节目为别地所无。又如泉州民间死人做功德超度,最后必定要“戏弄钹”及“打桌头城”,两者都涉及武术表演。这也是别地所无的。泉州方言称少林武术为“拳头”,善武术的人称为“拳头师傅”,这些方言今尚流行。泉州人把“拳头、烧酒、曲(南音)”列为日常消遣的三件事,可见少林武术之深入泉州人的生活习俗之中。

清代海军将领泉州人占了一半

另外,某地练武之风之盛衰与否,从该地武将人数之多寡,亦可见其概略。清代福建提督衙门设在泉州,乾隆《泉州府志》卷廿八曾详载自顺治至乾隆中期约八十年间的福建水师提督、参将、守备、游击等武将姓名籍贯,计228人。内提督(相当于今省军区司令)17人,泉州籍有万正色、施琅、吴英、施世骠、林君升、胡贵、马龙图等7人,漳州籍3人,福州籍4人,唯未见莆田籍人。参将以下计211人内泉州籍94人,漳州籍37人,福州籍16人,兴化籍4人(守备陈盛贵,游击朱明、吴应鹏、吴孕骥)。当时的海军将领泉州人占了一半(鸦片战争以后则福州人占多数)。又据道光《晋江县志》卷廿九所载自清初至道光间,福建陆路提督等武将405人,因陆军多系北方派来的,故福建籍人数不多,但漳泉籍也达49人,福州籍28人,而兴化籍则没有一个。又乾隆志另载金门镇总兵守备游击等名单92人,内总兵25人以漳州籍8人为最多,泉州3人,莆田2人次之,全部92个武官,泉州籍共24人,漳州17人,莆田10人,福州6人。根据以上数据表明,明清福建沿海人民练武之风,泉州远远超过福州、兴化二府,列为上游。据现立于洛阳桥蔡襄祠中之道光间泉州知府沈汝瀚所撰写碑记,称鸦片战争时期,泉州练乡兵十万人以抗拒英国侵略者,也可见道光时泉州人民练武之盛。

基于上述五方面的历史事实及现况,我认为把泉州看作南少林的发祥地,有如泉州同时又是南音的发祥地、南戏的发样地之一,应该是恰如其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