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逐新三十年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再出发
今日上午,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大会召开,参与火炬高新区建设的新老火炬人齐聚一堂,追忆火炬高新区30年奋进历程,共话一流园区高质量发展之策。
会上启动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发布高新区创新发展和企业扶持新政策,表扬高新区建设30周年突出贡献企业和企业家,并举行高新区建设30周年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今天
《厦门日报》刊发特稿
《创新 领跑厦门
——写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之际》
以下为全文
创新 领跑厦门
——写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许若鲲 陈运军 林露虹 通讯员 郭伟
今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庄严重申:“中方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的承诺,是一份沉甸甸的全球责任担当。因为中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再大的国家方略,也需要各种细微的努力。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厦门,更是奋勇争先。
视野切换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
我们看到了一块“芯”的变化
最近,瀚天天成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以满足不断扩张的产能需要。这家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碳化硅半导体纯外延晶片生产商,订单主要来自电动汽车和光伏用功率器件制造商。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具有耐高温、省电的特点。
“我们做的碳化硅外延晶片好比是一块高级绸缎,把这块布织完交给下游企业生产出衣服鞋帽,也就是各种碳化硅器件终端产品。”瀚天天成监事郑振宽如此比喻外延晶片在碳化硅新材料领域的作用。他说,同一台终端机,运用碳化硅基功率器件后,节电效果非常明显,以电动汽车为例,采用全碳化硅模块后,续航里程可以增加8%左右。
看完 “一块芯”
再看“一块屏”
当今的世界,5G浪潮涌动,新型显示产业迎来高光时刻。中国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其中液晶显示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厦门,要在其中抢占高地。
就在两天前,一个总投资480亿元,厦门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业项目——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顺利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封顶。这一国内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刷新了同行业、同规模面板厂房建设速度,将成为新型显示领域的“风向标”。作为全国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以及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产业获评国家最高等级“五星级”的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正大力布局新型显示领域,为千亿产业链再添新增长极。这个项目,正是厦门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重要集聚区、与世界创新链对话的一张“王牌”。
天马第六代AMOLED项目主厂房近日封顶,刷新同行业、同规模面板厂房建设速度。
点击两个项目不难发现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的前行方向
就是厦门经济特区奋力争先的方向
而其交汇点
经常发生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
‘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要体现高新含量。”
“高”和“新”,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灵魂。30年前,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当时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30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不断前行,去年位居全国第16位,并继续向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进发。30年来,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创造了这样一组数据:园区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1.46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 3011.6亿元,增长2062倍,撑起全市制造业的近半壁江山;园区聚集各类企业一万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营收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开发区考评中稳居第一……
“高”和“新”,也是厦门发展必然的方向,是厦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必由路径。
厦门,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始终要以宽阔的视野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使命担当,自觉在全国、全省的发展格局中寻求自己的定位。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承载“创新”的国家队基因,和厦门的使命高度契合,过去30年间,类似天马项目这样的“高新”之上登“新高”的故事,频频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上演。回望这30年,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不论是在推动厦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上,还是在推动引领和支撑城市跨岛发展上,或是在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上,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天,全市季度经济会议召开,“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的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奏响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前进方向。谁能在新兴产业上占据主动,谁就能在日益复杂的竞争和发展中占据主动。对于厦门来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离不开前沿科技的突破和创新策源能力的增强,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则是其中一个重要阵地。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龙在调研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时特别强调的,火炬高新区要以建设30周年为新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建设一流园区的主平台。
今天,我们聚焦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回溯其成长路径,探究其创新实践,是为了更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为厦门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章:创新之力
✦
30年来,天生带着“国家队”创新基因的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主动站在世界科技的潮头浪尖找位置,紧密呼应国家战略需求,逐步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添加了“火炬坐标”,生产别人没有的东西,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身上这种“创新”的血液,使其在厦门产业升级,在厦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制造”,很多时候在世界上有着高品质的口碑,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为德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国际竞争力。
对此,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的解释是,因为德国拥有很多“隐形冠军”。他创造的这个“隐形冠军”概念,指的是一些德国企业心无旁骛专注一个领域,持续提高技术和产品创新力,并且成为“全球化的先锋”。
构造新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也必须打造完整的供应链和创新共同体,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而拥有这一优势的前提,就是看我们能否培育和发展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
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
我们看到了成批的“隐形冠军”
当一个电子产品拆开时,内部电子线路板上总有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而电子元器件的黏结、密封、灌封,都离不开工业胶黏剂。在这么一个细分领域,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企业韦尔通做到极致——实现胶黏剂的国产化替代,并与华为、小米、oppo等知名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如今,韦尔通在电子胶黏剂领域国内第一、全球前三。
韦尔通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处处可见——在低温多晶硅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厦门天马,打印机机芯销量位居全国榜首的汉印电子,阻变存储器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厦门半导体工业技术研究院,抗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晋大纳米……它们分别成就了当仁不让的业界地位。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塑造的
当然不只是一家家的企业
更是一个个的产业
如果说以“隐形冠军”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数字经济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作为数字经济园区,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不断向“芯屏云端”发力,一次又一次在全球技术革新浪潮中找准定位,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正是有了一条条产业链为“家底”,厦门数字经济才得以由“做大”迈向“做强”。
从引入平板显示领军企业友达光电,到引进国内第一条,也是全球第二条的厦门天马第5.5代LTPS(低温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填补我国中高端显示领域空白,再到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电投资建设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从21世纪初开始,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不断向“缺芯少屏”的产业困局发力,不断延长产业链,如今,联芯已成为大陆40纳米和28纳米制程良率最高的芯片制造企业,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跻身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前列。
事实也证明,抓住了创新,便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在特区成长起来的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在履行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中,以创新筑牢了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向“亩产”要效益——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96亿元工业产值,已开发园区以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厦门43%的工业产值,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以上。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占厦门近五成;获得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收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多块国字号招牌,双创工作先后3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表扬激励。
厦门规划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群,在已建成的9条千亿产业链中,有3条主阵地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分别是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如今,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最新的介绍中,园区主导产业被描述为“5+N”,“5”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过去30年间形成的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力电器等五大主导产业,而“N”则是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它可以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立足国家需要,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扛起国家队使命,向科技自立自强奋进,为厦门谱写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添动力。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庄荣良这样说,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要始终牢记火炬前面“国家”二字,始终胸怀国家战略全局,努力发挥好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作用,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为我市打造区域创新引擎多做贡献。
第二章:跨岛之路
✦
产业兴,城市兴。放眼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苏州工业园、成都天府新区,无不说明产业发展是城市空间布局演进的强劲动力。
回看厦门,厦门产业布局和城市格局的每一次重大拓展,几乎都可以看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身影。尤其在跨岛发展这一宏大进程中,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起到了当先锋打头阵的作用。
在厦门跨岛发展宏大进程中,火炬高新区起到了当先锋打头阵的作用。图为从五缘湾一带远眺,厦门岛湾一体,蓬勃发展。
跳出本岛天地宽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厦门调研,高瞻远瞩为厦门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大战略。厦门的发展,豁然打开新天地。
观察厦门跨岛发展的每一次布局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身影十分清晰
我们不妨以厦门跨岛发展的几大阶段
来观察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特殊作用
当厦门构建跨岛发展战略框架之时, 200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8月,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
当厦门大力建设岛外工业集中区之时,火炬(翔安)产业区应运而生,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
当厦门加快推动岛外新城建设之时,厦门软件园跨出厦门岛,在集美新城建设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软件园三期,树立了产业园区通过“产城人融合”助推城市跨岛发展的范例。从本岛环岛路旁一期0.1平方公里到岛内东部二期1平方公里,再到三期10平方公里,跳出本岛的软件园成为全省首家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的专业软件园区。目前仅软件园三期员工就有近4万人,入驻企业2600多家。
当厦门持续在岛外实施产业新布局之时,2012年12月,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天马微电子多晶硅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投产。厦门天马微电子项目,是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二条第5.5代低温多晶硅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生产线。此后,国内最大液晶基板玻璃项目电气硝子、两岸合资金额最大的集成电路项目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等,陆续在火炬(翔安)产业区动工开建。
近年以来,位于厦门东北部陆域腹地的同翔高新城快速崛起,以天马第6代AMOLED、中航锂电、海辰新能源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这里,并动工建设。这是厦门以产业引领助力城市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生动写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这座新城正崛起为支撑岛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厦门火炬高新区 ( 翔安 ) 产业区
回望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三十年发展轨迹,无论是厦门软件园的三级跳还是同翔新城建设,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每个园区的每一次落子,都与厦门城市的成长路径高度契合,有力助推跨岛发展大格局。
因为,跨岛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为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打开大门。
ABB,全球技术领导企业,1992年落户火炬湖里园,这家与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几近同龄的厦门公司,几年前下定决心彻底搬出本岛,在火炬(翔安)产业区投建ABB厦门工业中心,通过跨岛实现了新跨越。ABB中国电气总裁赵永占将其形容为ABB在厦门的又一个新起点,“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优化,它整合了ABB在厦门的全产业链业务,并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在他看来,跨岛发展不仅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物理空间,也赋予了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如今,手脚大解放的ABB厦门工业中心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创新和制造基地,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向我市新的百亿产值企业冲刺。
ABB厦门工业中心生产车间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随着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落户厦门,同翔高新城、厦门软件园三期分别被赋予打造金砖创新基地制造业、数字经济起步区的新使命,这是跨岛发展火炬故事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厦门跨岛发展再一次升华和蝶变的动力源。
第三章:驱动之源
✦
我国第一所国家级高新区的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今天揭幕,这个创举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称为“融入在企业里,离市场零距离”。
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大项目落地的速度不断刷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服务力度不断加码,以五星级店小二式的服务不断书写着“小政府、大服务”的新故事。
今年,基板玻璃厂商电气硝子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投资再度加码,计划建设电气硝子四期项目。
“老朋友”增资扩产,无疑是对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营商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认可。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没有行政审批权,但基于与各行政区的高效联动,以及对企业的了解、对产业的研究、对体制机制的创新,“小政府”做实了“大服务”,由以“硬投入”为主向更加注重打造“软环境”转变。
今年年初,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厦门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厦门火炬大学”被列入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级高新区主导创办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园区大学,将汇聚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高校院所、园区企业、高端人才等多方力量,打造集政企学对接、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产业智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平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将厦门火炬大学形容为“融入在企业里,离市场零距离”的大学。他认为,厦门火炬大学本质上是服务于园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服务,还是服务。在营商环境建设这场持久战、耐力跑中,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持续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精准性。
大项目落地的速度不断刷新。“中航锂电速度”:项目从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时2个月,从签约到交地开工用时2个月,总包进场后4个月完成封顶。“浪潮速度”:从签约到场地交付仅用时2个月,从场地交付到投产也仅用时2个月,连续创造我市重大项目落地的多项纪录。
孵化培育成效显著,已有超1100家企业受益于园区孵化培育,完成从雏鸟到雄鹰的蜕变。本地产业协作平台不断壮大。整合产业资源,招引上游项目,鼓励相关企业做好“产业的配角、配套的主角”。打造信息化合作平台,组织企业“抱团”争取资源和订单。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动力,源自改革。2018年,面对传统招商体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将内设机构——招商服务中心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以公司化、市场化模式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良性发展,这一举措获省市主要领导支持,并向全省、全市进行经验推广。
“更好”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红色动能”,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领导下,园区非公党委、联合党委、非公企业党组织齐心协力,推进“优势共铸、联盟共建、人才共育、阵地共造、经验共享”的工作机制。
今年,“火炬服务”再升级,园区将着力通过智慧园区、火炬金融服务平台、火炬智能制造平台、火炬产业联合会等服务平台功能,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一场更深层次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正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展开。
厦门软件园三期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
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已经排定:
到2025年,园区总营业收入达5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500亿元,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
到2035年,力争建成亚太地区富有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园区,打造成面向金砖和“金砖+”新兴产业合作交流的示范区,成为国家高新区现代化治理的典范。
三十而立再出发
扬帆奋进正当时
以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
创新基地为契机
以更好地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方向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
正在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许若鲲 陈运军 林露虹 通讯员:郭伟 摄影:郑晓东 王火炎 张奇辉 部分图片来源厦门日报图片中心
编辑:曾欣悦 审核:蔡文演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