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到“东方威尼斯”不游船就太遗憾了!苏州环古运城河水上游导游词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威尼斯”,千百年来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城外的五湖三江(太湖、阳澄湖、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娄江、吴淞江、东江)以及长江、大运河等构成了苏州湖光山色、秀美温润的城市大环境。苏州古城本身因为水的环护,2500多年来一直矗立在最初的城址上。而在城内,700多年前《平江图》所展示的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依然留存,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拥有的河道总长达35公里,168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款款窄窄的河面上,处处呈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致。

从觅渡桥开始的水上游线路,从古城东南角起,沿护城河,经盘门、胥门、阊门,通过千年山塘河,直达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一路串起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成为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园林风情和水城风貌的黄金水道。

各景点介绍如下:

1、觅渡桥

这里是古城的东南角。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名建造都城,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建起一座周长14.7里、有八座水陆城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阖闾大城,也由此奠基了古城苏州的规模。这里的水面就是阖闾大城的外城河,也称护城河。护城河全长15.5公里,水面最宽处达100多米,最窄处也有40多米。东南方的这座古桥,叫作“觅渡桥”。此桥建于1298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桥通长81.3米,净跨19.3米,拱券厚度今30厘米,结构轻巧,气势不凡。相传此桥是由元代僧人敬修筹资修建。当时,苏州已是江南重镇,城乡经济相当发达,过往商旅众多。此处原本无桥,过河只能靠渡船摆渡,船家常常借此敲诈过往行人。敬修和尚屡经敲诈后发愿筹资建桥,造福于民。桥建成后初名“灭渡”,无语中“灭”与“觅”同音,后来就演变成了“觅渡桥”。如今在桥西岸的亲水平台上有一组雕像,塑有渡船船工、想摆渡的女子和正在化缘的敬修和尚,生动再现了当时渡口的情景。觅渡桥下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从这里南行100多公里就是另一个天堂——杭州了。

2、赤门堞影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段城墙,是2004年修复的,长225米,高约8米,有一座水城门,城门上还立着一座高9米的双层“角楼”。这处景观称为“旧城谍影”。相传这里原是唐代赤门的位置,故这处景点又称为“赤门堞影”。城墙之内是以苏州市市花命名的桂花公园,其外则是典型的湿地景观。苏州城东南湖荡密布,从西向东分别是澹台湖、黄天荡、金鸡湖和独墅湖,湿地资源丰富。实湿地能净化城市污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勤劳的苏州人民还利用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如菱、藕、茭白、芡实等称为“水八仙”的时令水产。难怪晚唐诗人杜荀鹤对苏州留下了“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美好记忆。

3、环古城河风光带

物产丰富,水上交通便利的苏州很早以前就是江南的繁华都市,环古城河地带也成为建材、棉花、蚕茧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19世纪末开始,以粮食加工、棉纺缫丝为主的现代工业在苏州出现,在护城河的南岸逐步建起了面粉、砖瓦、细瓷、缫丝、棉纺等工厂。21世纪初,为了恢复环古城河的历史原貌,苏州市开始对环古城河进行彻底的整治,花费了40多亿元,搬迁了沿岸的工厂和8000多户居民,重修重建了部分城墙、城门、古桥等,还种植了大面积的花木,形成了古朴宜人的环古城河风光带。请看左前方的觅渡花园,它临水而建,地平的花岗石驳岸带给有人进水亲水的感受,花园还融入了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那座外观两层飞檐的亭子就是仿造拙政园的天泉亭而建,运河风光和古典园林元素的有机结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

4、人民桥

过了南园桥,一座独具特色的廊桥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人民桥。人民桥横跨护城河,北接城内的主干道人民路,南接城外的人民南路。最初于1950年破城兴建,经过1977年重建和2007年的修缮,形成了今天既实用又有古城特色的廊桥。桥下有16幅精美的浮雕,主桥孔两侧桥墩上各有4幅,南、北桥孔分别有4幅,每幅宽6.15米,高2.1米,分别题为《铸剑江南》、《筑城争霸》、《江东都会》、《建园始兴》、《文人太守》、《学风蔚然》、《烟雨江南》、《人文荟萃》、《明吏治府》、《吴门画苑》、《天堂盛景》、《南巡盛典》、《能工巧匠》、《市井风流》、《仁人志士》、《与时俱进》,每一幅浮雕背后都有一串生动的故事。

5、苏纶纱厂

过了人民桥,左边家乐福超市所在地就是苏州近代史上著名的苏纶纱厂的遗址。在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苏纶纱厂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并在当时创造了三个“第一”:一是它在苏州历史上是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民族工业企业;二是苏州第一座发电机在这里运转成功,使苏州市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的光亮;三是这座工厂由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陆润庠发起集资修建的。1894年,苏州状元陆润庠发起集资数十万纹银,从英国购进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耗时三年,在城南这块沼泽地上,建起苏州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同时陆状元还从意大利进口缫丝车200多台,招募800名员工,聘请意大利人担任工程师,创办了苏经丝厂,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缫丝厂。一时间,“状元办厂”成为佳话。

6、裕棠桥

1919年苏纶纱厂由上海大隆机器厂厂主严裕棠购进,严裕棠充分利用大隆厂生产纺织机的优势,使苏纶纱厂迅速发展,所生产的“天宫牌”面纱成为长三角的名牌产品。严裕棠还创办光裕小学,修建职工宿舍,并出出资修建了前面这座桥,此桥原名甘棠桥,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更名为裕棠桥了。

7、潘龙桥

前面这座三孔石拱桥叫“潘龙桥”,它是由原来横跨在胥门江之上的“枣市桥”移建而来。桥为三孔,主桥孔宽15米,两侧副桥孔宽9米,拱顶底标高8.7米,在桥的四周各设置一个河埠,河埠与纤道相连,古河道的韵味得以再现。

8、盘门三景

过了潘龙桥,古运河水上游的精华之一“盘门三景”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盘门三景”是指前方高耸的吴门桥、右前方的盘门水陆城门,以及城楼东北面的瑞光塔。滔滔的大运河把三景联结在一起,成为罕见得到水城景观。

吴门桥位于盘门外,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是由两座相连的木构大桥和一座石构小桥组合而成,称“新桥”,又名三条桥。现桥是同治中兴时期(1872年)所建,为花岗石结构。因盘门是当时苏州的南门、正门,此桥为“步入无门第一桥”,故取名“吴门桥”。桥长66.3米,顶宽4.8米,跨度16米,矢高9.85米,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过吴门桥,就能从盘门进入苏州古城。盘门是春秋时期“阖闾大城”的八大城门之一,位于古城西南角。初建时曾刻有蟠龙,以示吴国征服越国之意,初名“蟠门”,后因水陆萦回交错,改称“盘门”。这里城墙巍峨高耸,水陆两门并列,两门都有内外两重。陆门的内、外两重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兵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陆两门之间有暗道相通,各自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以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设施)等古代城市防御设施均历历在目。此处城楼于1986年重建,两端的城垣为1351年所建。水陆城门的并存在全国已绝无仅有,盘门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建筑学佳陈从周教授曾有“北看长城之雄,难看盘门之秀”的赞誉。

与盘门城楼遥相呼应的瑞光塔始建于247年,原是三国时孙权为报母恩而建的十三层舍利塔,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建时改为七级。现塔高53.57米,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形体古朴,是江南宋塔之典型,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曾发现珍贵的文物,包括铜制镏金塔、铜造佛像、宋代经卷、珍珠舍利宝幢等。这些文物现保存陈列于苏州博物馆内。

9、盘门以北护城河段

船过盘门,水面更加开阔。明清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里的水上运输就极其繁忙。清朝乾隆年间的《盛世滋生图》真实展现了当时盘门、胥门、阊门水上运输的热闹场面,20世纪80年代苏州实施了古运河主航道的改道,主航道改道以后,古城段的运河成为水上旅游的黄金水道。每年4月,一年一度的苏州旅游节开幕式就在古运河畔举行,彩船巡游成为水上活动的一大亮点,数十条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城市制作的彩船在这里展示巡游,古运河之夜变得流光溢彩、精美绝伦。

10、百花洲

过了新市桥后,运河两岸的园林景致扑面而来。请看右边的水岸,花岗石驳岸和古城墙之间的花园叫作百花洲。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苏州市各国使者前往拜见南宋皇帝的必经之路,朝廷就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宾馆——姑苏驿,驿站内种植各种奇花异草,一派百花争艳的景象。驿站前还设有迎接贵宾的地方——接官厅,接官厅的地名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每年农历十二是中国传统的百花生日,据说姑娘和少妇一定要来这里参拜百花仙子,以求得容颜似花、青春永驻。现在姑苏驿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百花洲的一部分成为对市民开放的公园,另一部分建成了少年宫,就是这座外观仿城墙的建筑。

11、鸿生火柴厂

在左边河岸的绿地上,有一座红砖结构民国风格的建筑,那是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于19世纪20年代创办的“鸿生火柴厂”的厂房之一。在古城改造时,特意留下了这座建筑,以使后人记住中国民俗火柴与“洋火”抗争的历史。

12、胥门

前面右首就是古胥门了。胥门和盘门一样,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胥门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根据《苏州府志》记载,“胥门,西门也,又曰姑胥门”,因遥对姑胥山而得名,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胥门之名也与苏州古城的缔造者伍子胥紧密相连。苏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先贤,在胥门前的广场上立有伍子胥的雕像;而且每年端午节,人们聚集在胥江,用粽子、馒头和酒水叩拜、吊唁伍子胥;然后,用鲜花彩带装饰龙船,开始龙舟竞渡,这比纪念屈原的赛龙舟足足早了200年。

13、胥江

胥门正对着的河叫胥江,直通太湖,横跨胥江的这座桥叫作“泰让桥”。它是为纪念泰伯让位奔吴而得名。胥江与护城河的交汇处,近通城乡、远达江海,联系京杭,很早以前就是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各种米行、豆麦杂粮行、水鲜行、蔬菜地货行等应运而生。左边苏州风格的建筑是苏州“规划展示馆”,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会场。其南有皇亭三碑,与胥江沿岸的嘉应会馆遥相呼应,形成了水上旅游的又一精华所在。

14、万年桥

前面这座三孔石桥就是被誉为“三吴第一桥”的万年桥了。很早以前胥门外商市的繁荣程度仅次于“金阊门”,被称为“银胥门”。当时在胥门城门口有一座大石桥沟通城内外交通,桥用坚实的紫石造成,桥上栏杆等物有精美的图案,仅石狮就有百余只。在明代嘉靖年间,桥被苏州地方官拆除,全部石料献给了当朝宰相严嵩用以建造相府花园。从此这里一直靠渡船来往。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新桥终于建成,取名“万年桥”,以示永久。

15、演艺中心

现在游船左面的这座新建筑就是苏州演艺中心。它是环古城河风光带建设工程中根据现代发展需要所做的“新功能建筑”之一,游人至此可以登岸,看一台演出、听一曲昆曲,从而丰富旅游风光带的文化内涵。


水上游二(阊门—虎丘)(苏州水巷)

16、阊门概况

游船现已进入阊门地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金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素有“金阊门”之称,历代歌咏者不绝。其中,唐寅那首《阊门即事》流传最广:“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清朝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大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难怪《红楼梦》中说:“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1960年5月,太平天国军队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近年来,苏州市政府致力于回复阊门旧貌,南浩街、山塘街、西中市等得到整修,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各种风味小吃,“状元亭”、“神仙庙”等金阊十八景,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外地游客。

17、神仙庙

现在我们游船左侧被黄墙包围的建筑叫作“神仙庙”,原名福济观,又称吕祖庙,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已有800多年历史。神仙庙所在的街道就是南浩街。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庙会就是在这里举行。传说这天使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生日,当天他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中济世度人。到这天,人们都要到此地,希望遇到仙人,借到仙气,消灾怯病,延年益寿。于是,每个人都在人山人海中轧来轧去,称为“轧神仙”。“轧”在苏州话里,是拥挤的意思。

18、阊门吊桥

前方这座高悬的桥梁,就是阊门吊桥,又叫钓桥,始建于宋代,沟通阊门内外,是苏州的主要桥梁之一。新吊桥与人民桥一样,采用廊桥形式,既适应了现代交通需求,又与阊门的整体风貌相和谐。

19、阊门城楼

船过吊桥,大家朝右方看到的巍峨建筑就是在原阊门遗址上重建的阊门城楼,它于2006年9月竣工。楼分两层,高10米,宽156米,进深84米。阊门也是当年阖闾大城八门之一,因通传说中天门之“阊阖之气”而得名,气势为八门之首。公元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因此阊门也称“砍楚门”。

20、五龙汇阊

就在此处,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分别从五个方向会聚起来,形成“五龙汇阊”的独特水貌。但见右面巍峨的阊门城楼和连绵的古城墙、吊桥浑然一体;正面以金阊亭为中心的白公祠错落有致;跨越古城河的五孔石桥——五龙桥把古城门和白公祠连成一线;山塘河和上塘河两条水巷悠然深邃。高低错落、动静相容的独特景观令人叫绝。

21、山塘河入口

现在我们的游船就要进入苏州的水巷——山塘河了。山塘河东南和阊门外护城河相接,西北与虎丘山环山河相连,全长7华里,俗称“七里山塘”。它是1100多年前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住持开凿的,因河道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相连,遂取名山塘河,河堤即是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还造就了一条美丽的风光带,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山塘街自唐代修建以来,一直是民俗风情浓郁,极具吴地特色的旅游胜地。尤其在明、清两代,其繁荣昌盛称誉全国,任何一个州府县的街道都无法与之相比。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建造的那条著名的“买卖街(苏州街)”,就是完全仿照苏州山塘街的形状与风貌筑成的,由此可以想见那是山塘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今天,城西的山塘街与城东的平江路已被列为苏州市两处需要绝对保护的历史街区,经过保护性修复,将成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都市中的老街”。在这里,大家能更好地领略苏州“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水上景观和水城魅力,了解临水而居、面水而居的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2、通贵桥

前面这座单孔石拱桥名叫“通贵桥”。通贵桥初建于明朝,现存桥梁于1880年重修,桥长不足20米,是苏州古桥的代表作之一。

23、杨安浜

在通贵桥的西南侧,绕过一座二层小楼与山塘河呈“丁”字形相交的小河,叫作“杨安浜”。浜内玉涵堂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曾用作苏州茶厂的仓库。产量约占全国1/3的苏州花茶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远销海外。虎丘是全国最大的茶花产地,虎丘山塘一带的农民自唐代以来多以种花为业,自明代起,苏州就已形成花市。

24、水乡民居

从山塘桥到通贵桥,两岸的民居几乎都是临水而建。而通贵桥和前面的新民桥之间,右边是临水民居,左边是面水而居。一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黑瓦勾勒成条形的屋面,粉色的砖墙、赭红的窗棂、栅栏、木围板等,无不留存着明清时期的苏州民居风格。山塘河上还有跨河而建的过河楼,这样的建筑形式一方面节省了土地,另一方面又是夏天纳凉的好地方。二楼屋顶的飞檐伸展在空中,把苏州水乡之美推向了极致。

25、水巷生活

穿过新民桥桥洞,数十年前上塘河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岸的临水民居参差不齐,有的房屋直接搭建在水上,几根木柱插在水中,支撑着阁楼,形成独特的山塘水阁景致;有的人家在临水阳台上种植花木盆景;有的在二层小楼外搭起几根竹竿,晾晒衣物。家庭主妇们在自家的河滩踏步上,边在河里淘米洗菜,捶衣担水,边和隔壁或对岸河滩上的主妇聊谈家常。山塘河还是一个流动的市场,夏天,木船满载西瓜、香瓜;冬天,木船满载青菜、萝卜,农民们一边摇着橹、一边沿河吆喝:“青皮绿肉甜香瓜!太胡萝卜矮脚青(指个头小的青菜)!”主妇们或在临河的窗口火灾自家的河滩踏步上与农民讨价还价,交易就在河滩上完成了。这就是水巷居民真实的生活场景。当然,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接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洗衣机,这样的场面不多见了。

26、星桥

前面这座桥叫作“星桥”,大小、结构和风格与通贵桥十分相似,被称为通贵桥的姐妹桥。星桥又名新桥,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就建造了,现存的桥是清朝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重建的。

27、半塘

游船前方就是山塘河最富诗情画意的半塘了。半塘以彩云桥为中心,东南自桐桥起,西北至野芳浜。这里的河面逐渐开阔,繁华的市井慢慢融入了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古时此处有水、有桥、有林、有寺,还有花场,景色之美为四周第一。来到半塘就不能不提到“桐桥”。根据清代文人顾禄的记载:“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桐桥原为山塘街上的最高桥,明、清两代,这里是赏月最佳处。“桐桥圆月上楼台,鳞集游船向暮开。”就是桐桥月夜的真实写照。由于年久失修,桐桥已被拆除;在山塘历史街区整治工程的三期修复计划中,将恢复桐桥的历史原貌,原汁原味的半塘美景将重新展现在游人面前。

28、野芳浜

船过沪宁铁路桥和彩云桥(又名版塘桥)后,水面愈加开阔,两岸的民居也变得疏朗了一些。右边的山塘街堤岸上遍植桃花杨柳,每年三月初三虎丘庙会期间,市民和游人都会流连于桃红柳绿之间,感受仲春的气息。左边的河面形成一个河湾,河湾遍植荷花,这就是“野芳浜”了。野芳浜原名“冶坊浜”,应该得名于案上原有的冶炼作坊。而已“野芳”来描述这里的景致似乎更贴切。旧时此处停泊一种船体宽大、重檐走舻,设备精雅,俗称荡湖船的游船,游船之上可以享用苏州船菜。

29、普济桥

前面的三孔石桥——普济桥,是七里山塘河上最高也是最大的古桥,因桥侧有叫普济堂的育婴堂而得名。普济桥始建于1710年,1841年重修。普济桥视野开阔,遥对北面的虎丘塔,显得古朴而庄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0、普福禅寺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时不但描述了阊门,还提到了一条十里长街和“葫芦庙”。如今红学专家们经过研究,都同意山塘街就是十里长街的原型,而那座葫芦庙,可能就是前面青山桥畔,始建于宋朝的“普福禅寺”。普福禅寺有前后两殿,两殿由一个狭窄的天井相连,形状恰似葫芦。毁于20世纪59年代的普福禅寺目前已经修复,又为山塘增添了一处胜景。禅寺旁边还有明代的“五人墓”。

31、青山桥、绿水桥

各位请看,右边的两座小石桥,间隔不过30米,一座叫“青山桥”,一座叫“绿水桥”,穿过桥洞就是虎丘山的环山河了。“青山”、“绿水”的名字不仅应景,而且总能引发人们美妙的联想。被称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就在眼前了,巍峨的虎丘塔高耸在虎丘山上。我们的画舫将停靠在虎丘山云岩寺山门外的码头上。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就是沿着山塘河登上了吴中第一名胜,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美妙的风情画卷。愿苏州的水上之行也给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知识拓展

1、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又叫阖闾大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的城池之一。于公元前514年建成至今,2500多年城址未变,为世所罕见。古城至今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克·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

2、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遭陷害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入吴后,他帮助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他辅助吴王进行政治改革,并举荐孙武为将,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公园514年,他应吴王之命,上观天象,下测水文地质,建起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苏州古城的前身。公园前506年,阖闾用伍子胥为谋臣,孙武为将,发动对楚国的战争,攻下了楚都郢。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报了父兄之仇,自己也因此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阖闾死后,吴王夫差急于图霸中原,不采纳伍子胥暂缓攻齐、先灭越国的建议,还令其自杀。伍子胥自刎而死。吴地老百姓为纪念伍子胥命名了胥山、胥江,又为他立祠致祭。先盘门内有伍相祠,胥口有胥王庙和伍子胥墓,供人瞻仰。

3、湿地

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环境保护、动植物生长及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湿地公约》,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4、水八仙

苏州物产丰富,四季鲜果鲜菜不断。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慈姑、荸荠、莼菜、菱八种水生蔬菜俗称“水八仙”。其中,如黄慈姑、南荡鸡头、蜡台茭白、早花藕、红皮荸荠、太湖莼菜等更是苏州地方优良品种中的佼佼者。

5、廊桥

廊桥又称暖桥,是加建亭廊的桥,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又增加了桥的形体变化。古时苏州桥梁中许多都是廊桥结构,文雅的苏州人美其名曰水上飞鸿。由于年代久远,古城众多的廊桥已不复存在,只有拙政园中部的小飞虹依然面貌如初。20世纪初苏州以廊桥的结构修缮了人民桥和平门外的梅村桥等,把古城的廊桥景观再现给市民和游客。

6、陆润庠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苏州吴县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96年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师傅。陆润庠能书画,擅行楷,在苏州留下的墨迹较多,曾为留园、拙政园等园林题字书联,如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

7、纤道

“纤”是指拉船前进的绳索。过去,无机械动力的船要靠摇撸、划桨、撑篙、扬帆借助风力或拉纤航行。“纤道”是河边的小道,供纤夫背着拉船的纤绳行走。

8、瓮城

瓮城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地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城门关闭,守军既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9、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人,监生出身,清乾隆十八年钦赐举人,官至内阁中书。《盛世滋生图》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画面自灵岩山起,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房屋建筑2140余栋,桥梁50余座,客货船只400余只,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当时古城苏州的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0、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存世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与社会习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1、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楚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带包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也是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之一。据记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2、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称为继《诗经》以后,我国文学最具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还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3、诗经

《诗经》是孔子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4、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与弟弟仲雍为避让王位,由中原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一带,与当地土著部落相结合,称为部族首领,建立《句吴部落》,开创了吴国的历史,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苏州先已在阊门泰伯庙原址重建泰伯庙。

15、苏州市规划展示馆

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坐落于胥门万年桥西堍,与伍子胥园和百花洲公园隔河相望。馆内展示的范围涵盖了苏州市域8488平方公里,重点放在中心城市2014平方公里范围。布展内容分为古代部分和现代、未来部分。古代部分主要包括古城的建成、唐宋的兴盛、明清的繁盛、城市变迁中的亮点四个部分,通过平江图、姑苏繁荣图、山塘、虎丘、民居、历史文化名镇以及桥、塔、牌坊、窗、厅、阁、石、匾等体现苏州的历史变迁。现代、未来部分主要包括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未来发展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等。作为第28届世遗大会的主会场,规划展示馆已成为苏州扩大国际影响,与世界交流沟通,展示苏州文化与城市规划的窗口。

16、皇亭三碑

皇亭三碑是立于胥门对面护城河西岸的三块石碑。1684年康熙南巡至苏州,告诫地方官要“爱民、奉公、守法、体恤民隐”,事后巡抚汤斌勒石竖碑,建亭于此,称“皇亭”,旁边的街就叫皇亭街。

17、会馆

会馆是明清时期镇中的同乡或同业性组织。工商业城镇中的会馆多为外地工商行帮机构,纯同业性会馆一般称为公所。这些会馆、公所大多是商人或手工业者议事、宴聚、祭祀、演戏酬神、寄宿、存货、举办善举,并借以联络乡谊的场所。明清时期的苏州,工商业之盛居于全国前列,各省郡邑在苏贸易的,无不建立会馆。自明代至民国,仅苏州府城内外的会馆和公所就达160余处。现存会馆、公所中最为完整的是全晋会馆,现为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址。

18、中国昆曲博物馆

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张家巷全晋会馆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昆曲博物馆有清代的礼仪建筑吹鼓楼,主体建筑是一座古典舞台,台顶雕花穹隆藻井设计,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东、西两庑包厢和后部大殿组成具有东方古典美的剧场。西路有楠木厅、鸳鸯厅以及亭廊院舍、清池假山等。吹鼓楼按传统格局陈列彩塑乐队,配以礼乐,以展示当年会馆迎宾的场面。古典舞台不定期地按传统形式演出昆曲、苏剧、评弹等剧目。在鸳鸯厅设有仿清代茶园书场。馆设昆曲、苏剧苏州评弹3个陈列专室,并办有苏州民族乐器展览。馆内还珍藏有多种昆曲明刻本、戏曲原碑拓片以及昆曲、苏剧、评弹各种珍贵的清代手抄折子,以及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粟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还有反映江南一带坐唱形式的红木镶嵌玉宝的灯担“堂名”。

19、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灭亡楚国。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盛典”,后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0、西中市

西中市位于城西阊门内,是苏州唯一的民国老街。长约453米,宽约14米,道路两侧以清代建筑为主,其中有民国建筑18处,五代建筑1处(泰伯庙),文物古迹及传统风物众多。

21、白公祠

白公祠位于阊门外护城河、山塘河以及上塘河交汇处,是为纪念曾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而建,又称白居易祠。它采用较为自由的苏州民居格局,由三组各具特色的院落构成。主院落为一水院,布局严整,沿轴线依次排列着大门、碑亭、乐天祠,两侧为碑廊;南院为生活起居场所;北院则作为后花园。白居易祠的北面是乐天广场,它也是五龙汇阊景点的入口,广场中心立白居易像。

22、平江历史街区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城河、西邻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寺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它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街幽巷深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址。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区域内居民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规划。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获得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并被中国列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3、玉涵堂

玉涵堂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故居,俗称阁老厅,位于阊门外广济路东杨安浜16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有房屋可分三路,南向,前临小河(其西段已填充),东近通关桥,过桥即山塘街。其正路偏东,第一、第二进为楼,进深六檩14米,扁作梁架,东、西两山墙贴砖细墙裙,青石鼓墩柱础,轩敞古朴,尚属明代遗构。除主厅外,均为清代建筑。

24、苏州船菜

苏州船菜是苏氏菜肴的代表,它与苏州水城有关。四时鱼鲜、八节水产是烹饪的主要原料。宴席以冷盘佐酒菜为首,然后热炒菜肴,间以精美点心,最后上大菜,大菜往往以鱼为末图“吃剩有余”的口彩。相传吴王每年置龙舟宴游,开船宴之风,苏州菜肴逐渐向精巧、细美的船菜发展。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凿山塘河,从此船宴风俗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清时期,本地商人经常在渔船上设宴,洽谈生意,船菜由此更加兴盛。如今苏州太湖船菜深受人们喜爱,已成为光福等地的旅游品牌。

25、五人墓

五人墓是在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之墓,位于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州残酷剥削人民,并上疏诬陷被誉为“七君子”的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当魏忠贤所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激于义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慷慨赴义。当地人士感五人之义,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撰写了《五人墓碑记》,赞扬五义士的高风亮节,成为不朽名作。

26、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以东林书院为中心,进行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针对明晚期宦官擅权、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提出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27、张溥

张溥(1602—1641),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崇祯进士。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复社”。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3000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导游提示:最佳旅游线路为景区平面图(公园里的)所画红线标识,从觅渡桥开始,依次经各城门,穿山塘街,直到虎丘。需重点讲解苏州古城、盘门三景、胥门、阊门、山塘历史街区、水巷风情。游览时间约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