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突然宣布!今晚,炒房的终于哭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光说不练假把式!

刚刚,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深圳,再度扔出重磅炸弹。它正式宣布:住房体制二次巨变,加速落地了!!

10月23日,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市政府召开的有关公共住房专题会议传出消息:深圳将提供大量远低于商品房售价的公共住房,今年首先要建成8万套!

1、在今年之内,深圳将举行3个批次的公共住房集中开工活动,可建设筹集约2.6万套公共住房,确保完成今年8万套公共住房建设筹集目标;

2、位于原特区内的公共住房项目毛坯房售价处于4万-5万元/平方米区间,最高售价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平方米;

3、位于原特区外的限价人才住房项目毛坯房,普遍处于2万-3万元/平方米区间,最高售价原则上不超过4万元/平方米。

换句话说,深圳这些公共住房、限价人才住房的价格,差不多就是当前深圳商品房价格的一半:打五折!!

为了公共住房用地供应,9月5日,深圳住建局就曾发布《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筹集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试图突破土地紧缺的瓶颈,盘活社会存量用房,以规模化租赁、购买方式筹集社会存量用房等方式解决安居工程的筹集工作。

是的,你没看错,被称为先试先行的深圳房改,正在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折不扣地往前推进!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今天这份项政策的出台,其实是为去年出台的一份主文件,提供实施细则。这份主文件,就是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

这一被称为先试先行的深圳房改,端的是内容丰富,含金量爆棚:人才房降价至60%,安居房降价一半,公租房最低可降至10%!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消息!

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深圳人都有机会:按照计划,到2035年,深圳新增约550万人,按照三人一户计算,大概需要183万套新增住房。而深圳规划170万套住房,几乎可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这一下,那些哄抬房价、剪刚需羊毛的炒房客们彻底傻眼,刚需族则一片沸腾!

如果你仔细倾听的话,或许可以感知到,深圳楼市改革方案的出台,背后或蕴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这个信号就是: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中国楼市正在尝试向“香港模式”说拜拜!

要知道,中国内地房地产长期研究借鉴的老师,就是香港和新加坡。香港和新加坡同为亚洲四小龙,在房地产问题上,却走了一条迥乎不同的路:新加坡往左,香港往右,前者搞预售制、限制住宅用地供应等,后者则搞“居者有其屋”、“有恒产者有恒心”。

新加坡房地产业的起点,其实远不如香港,香港的面积比新加坡大出将近4倍。但是现在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是15平方米,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大两倍!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新加坡住房问题,跟现在香港差不多。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

这时,李光耀深深认识到:“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

为了让老百姓有房住,多年来,新加坡一手抓住房供给,一手抓居民储蓄,用仅占全国用地14%的居住用地,实现了高达91%自有住房率,远超香港的50%自住率。

新加坡的住房体系以公共为主,私宅为辅。 简而言之,就是把房子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两大类,保障房由政府主导,属于公共属性,专门面向普通居民;而商品房归于市场,专门服务于有钱人,爱涨多少涨多少,这部分将是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会维持强有力的存在,也会握有越来越多的可调配资源,不会将住房问题全托于市场自有调剂。

的确,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或许可以感知到,今天深圳落实住房制度改革,背后或蕴含着一个更耐人寻味的信号:

探索一条借鉴新加坡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模式:商品房(市场化,价高者得) 平价住宅(共有产权房,封闭运行,去投资属性) 租赁住房(中低端市场,租购同权) 保障房(穷人)。

不负众望,时隔二十年,深圳正在挑起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探路先锋”的重担。特别是深圳楼市新政中规定的“四成商品房+六成人才房保障房”,可以视为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探索。

深圳的探索,不仅对深圳楼市影响深远,对全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都具有一种探索的意义:

过去是住房市场化程度不够,现在是市场化太快,忽略了住房还有公共属性的一面。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市场供应加政府保障两条腿走路。在纠偏过度市场化方面,深圳有望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从今天起,请牢牢记住这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一个以房产为投资中心的时代就要结束了,一个以奋斗者为本的时代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