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通风筝,你还好吗?

十月十七日,南通如东风筝会


起风了,


该是放风筝的时候了,


可是耳边却听不到熟悉的哨口声。


小时候,在三中操场就可以放风筝,虽然是最简单的那种,看着风筝在风中越飞越高,感觉自己的心也在空中荡呀荡。


再后来,偶尔在城南也能听到那熟悉的哨口声,不过,在一片抗议声中,渐渐消失了。


由于工作的缘故,采访过好几位与风筝有关的,王志清、张文智、陆嘉玉……


最红火时,南通风筝还有过自己的博物馆,然而,现在好像也没了音讯。


这两天,看到小洋口的如东风筝会,才提醒了自己:原来南通还有人在玩风筝呀……



以下是旧文的一部分,也算是钩沉一把吧……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削木为鹊乘而飞之。这是有关风筝最早的记载。汉朝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唐朝的张丕曾利用风筝传信搬来救兵。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风筝旁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又分"南鹞北鸢"两大流派。南派风筝以南通板鹞风筝最有特色。在南通,流传着一个传说:韩信、张良一同制造了一只铁鹞子,大而牢固,用铁索放飞,上可乘人。一次,张良乘坐铁鹞,从南通的江边一直飞到杭州西湖边,见下面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就唱起调情的情歌来。等他得知这两名女子正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妻、女时,羞愧难当,从铁鹞上一头栽下……传说毕竟是传说,可至今南通一带的老艺人们尊张良、韩信为风筝的始祖,这倒是不假。


俗谚云:“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南通风筝博物馆副馆长陆嘉玉说:“过去,农民放风筝,求个风调雨顺,盐业工人放风筝,看清风速好晒盐,渔民们也放风筝,为的是行船前看清风向、风力。”有趣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进村,平潮一带的百姓就放起“顺风旗”互报平安。可见放风筝早就成为南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旧时,放鹞子是人们眼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做“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万事如意。板鹞飞上天后,主妇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菜,在大场上摆好桌子,男女老少共同入席,一面品尝菜肴,一面赏听板鹞从空中发出的乐声。


风筝的玩法很多,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的斗风筝,有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到顶端后再沿线滑下来的“送饭”,还有装风筝响器的。而风筝响器又分三类:弦、哨口、打击。南通风筝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哨口。风筝下部的特大哨口(又称“嗡声”)选用巨型葫芦制作,中小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各种不同的“嗡声”“啜子”“哨子”“葫龙”在风力作用下,发出节奏感强,韵律规则,或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的乐声,犹如"空中交响乐",这在世界风筝中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天然的葫芦不容易长得很大,所以“嗡声”越大越珍贵。最大的“嗡声”有笆斗那么大,可盛放20-25千克的大米。解放前,有两个地主为争夺一个名叫“黑叫驴”的“嗡声”大打出手。后来,得到“黑叫驴”的地主拿出40担大米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每天早晨,总要捧着碗,到葫芦地里转转,看看葫芦有没有长大。如果看到有葫芦长大了,赶紧把旁边的东西挪走,生怕挡着葫芦的成长。”紫光哨口风筝艺术馆常务副馆长王志清说。对风筝质量要求近乎完美的他,为了制作一个精致的哨口,曾与馆里的两位技术人员一起研制了整整三个月。


正是有了许多像王志清这样的风筝爱好者,南通风筝一直处于中国南派风筝的领军地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南通风筝业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批批放飞者带着南通风筝走南闯北,在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潍坊、贵阳等地的国际大赛上连连获奖。在潍坊风筝节上,东道主对南通风筝既喜又忧,喜的是有南通风筝参赛,大大提高风筝节的档次,忧的是有南通风筝参赛,金奖又要旁落他人之手了。


一批批风筝艺人在扎、雕、画、绷技术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南通风筝为人诟病的不易携带的难题已经解决,灵活的折叠式风筝正逐步取代了原来的板式风筝。紫光哨口风筝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的哨口音色定位法、装口六点网线法,大大丰富了风筝的创作技法。


一批风筝学术研究者在普及风筝知识的同时,将流传在民间的经验归纳总结成系统的风筝理论。通州李港乡原文化站站长王泽君写出了长达15万字的《风筝制作技术》《风筝与声学》等风筝学专著,在他的努力下,风筝已成为当地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现在,放风筝已不再局限于竞技健身,而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刘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被定为风筝节。在这里,不仅有马炳如这样的风筝世家,而且还有唐志明、于海涛、刘浩清、曹鼎等一批制作能手。一些嗜赌村民纷纷改掉恶习,参加到风筝放飞行列中。


平潮汇盟公司把风筝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他们将风筝的精神总结为:逆风而上敢拼搏,放飞制作讲团结。在企业经营中,随处可见风筝的影子:为宣传企业,他们把公司的主营业务画在风筝上;为进一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他们把微型风筝当作礼品赠给客户。


不过,南通作为与北京、天津、潍坊齐名的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滩坊、贵阳等地的风筝已经与市场接轨,走向世界。潍坊风筝在2002年销售数已达1000万只,收入4亿元,而南通风筝仍处于手工作坊、小规模经营的阶段,为什么南通风筝能在赛场上称雄,却打不开市场销路?


山东潍坊从1984年起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使潍坊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都”和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20余年来,潍坊通过风筝节先后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27.6亿美元。南通哨口风筝在世界风筝中独一无二,为什么南通不也“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定期举办风筝节招商引资呢?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已逐步认识到南通风筝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


2004年,南通确定了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20项“文化活化石”将受重点保护,同时纳入南通市非物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南通板鹞风筝被列为头等重点保护对象。


2005年5月18日,中国第一家民办风筝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将在南通工人文化宫一厅开馆了。“南通风筝博物馆的宗旨是保护、挖掘、典藏、研究南通风筝。”南通风筝博物馆馆长吴小军说。


在谈及创办南通风筝博物馆的初衷时,吴小军说起了这样一件事:在参观潍坊风筝博物馆时,他看到在占地1200平方米、藏品上千件的博物馆里,作为南派风筝代表的南通风筝却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回通后,他决定开办南通支云风筝公司,建立南通风筝博物馆。


南通风筝博物馆以展示不同时期的风筝,以及风筝制作工具、器材等为主,系统地介绍独具魅力的南通风筝。全馆展区由厚重的风筝文化、巨大的风筝贡献、风筝的四大流派、独特的南通风筝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有各类风筝珍品,有风筝与文化名人的轶事,有历代著名诗人描述风筝制作与放飞的诗词,有关于风筝的声像资料、邮票、出版物等。


陆嘉玉认为“风筝是集收藏、体育、装饰于一身,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复合文化色彩的文化产品,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潍坊风筝的发展给我们以启示:从1998年举办的第16届潍坊风筝会开始,潍坊尝试“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并同时举办了鲁台贸洽会、寿光菜博会、昌乐珠宝订货会、临朐奇石展销会等经贸活动,结果,举办者、承办者、参与者都赚了个钵满盆盈。但愿在不远的将来,南通风筝能飞出南通、飞向世界,成为江海文化的新亮点和南通经济的新增长点。


当年的文章题目是《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天》,

如今想来,也不知南通的风筝这几年来到底发展得如何?

南通风筝,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