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云视网评」新起点,新征程,奋进云南书写时代传奇

(云视网特约评论员:文剑)

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会被历史铭记,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成为传奇,时间的力量可以翻江倒海,变沧海为桑田,但岁月也有可能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蹉跎消磨。

在无限的时间中,怎样的岁月才会燃烧?怎样的年华才叫精彩?

公元2015年,注定会成为云南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在“十三五”开局之前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倾听民声,言传身教,如何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高屋建瓴,为云南指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怎么做?——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做什么?——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款款深情,如春雨润物,萌发万物;细细叮嘱,如惊蛰春雷,声动四野。

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以2015年为全新起点,云南立于新时代的潮头浪尖,攻城拔寨决胜脱贫攻坚,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严防死守把牢生态红线,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云南的这5年,是一首雄壮激昂的凯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更是一个一往无前的跨越传奇。


脱贫攻坚:组织的力量

“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龙头山镇已在昔日的废墟中涅槃重生——2018年,龙头山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2019年,鲁甸县公示脱贫摘帽……

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昭通市,全省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这里被困于高山阻隔、沟壑深切——匮乏的资源已经无法承载贫困人口的生存所需,如何才能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搬不动山就搬人”,5年,易地扶贫搬迁36万多人,91%搬迁到中心城区和县城,9%留在集镇,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达28个,这相当于用5年时间,新建8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这场任务艰巨的大迁徙、大突围在云南省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极其罕见。

昭通的脱贫攻坚胜在思路清晰,赢在高度组织化。

最大的2个安置点选址在昭通市中心城区,靖安安置区正是其中之一。靖安安置区占地2176亩,总投资43.61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承接6个县(区)4万多人。配套学校、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产业项目。这也意味着,这些曾经受困于破旧祖屋和贫瘠山地的群众,在距离昭通中心城市不到20公里的地方,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当地群众说,“山区搬城区,是从糠箩里跳进米箩里。”“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党和政府做到了。”

故土难离,36万人的大搬迁,思想如何统一、资金哪里筹措、组织怎么实施、配套怎样支撑?

“挪穷窝”“断穷根”,党组织是最坚强的保证。

昭通市1.2万个基层党组织、18.26万名党员、10.7万名干部齐上阵,平均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把“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发扬在一线。

云南的脱贫攻坚,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通的影子。

全省有60余万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2013年至2019年,全省有84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云南考察,将第一站选在昭通市鲁甸地震灾区……金沙水寒,乌蒙磅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践行初心和使命,要到生产生活最基层去历练,要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去实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庄重承诺。


深化改革:开放的智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南站时曾叮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接口’做好,才能实现互联互通。”并要求云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5年之后,细细品读回味这些话语,其间的重大意义,更为深刻清晰。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昆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

据海关统计,2019年1月至11月,昆明市实现进出口829.44亿元,同比增长5.8%。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7位、西部省会城市第3位。

一批有分量的国际机构相继落户春城,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交流活动陆续在昆举办,2019年,昆明国际友好城市总数已达24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总数已达20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缔结的友城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将着力建设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

2019年,昆明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0亿元。

如今,一列列高铁呼啸往来,昆明南站成为云南“八出省五出境”国际铁路通道的重要枢纽节点,成为连接外界的重要“接口”。距昆明南站十几公里的斗南花卉市场,云花通过高铁已出口到俄罗斯、波兰、新加坡、日本等50多个国家。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科学思路,带给云南一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也让云南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5年来,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3255公里跃升到6000公里以上;铁路运营里程新增1384公里,达4031公里;高铁运营从零起步,里程达110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6万公里;通航运营民用机场增至15个,实现昆明至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全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覆盖。

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姿态,才能保持活力。内通外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让云南更加自信地融入世界、拥抱世界,云南与11个国家和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奋进的云南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以鲲鹏展翅的豪情,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海阔天空,渐行渐远。

生态文明:制度的威力

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一个可以守望乡愁的地方,这个让习近平总书记“舍不得离开”的小渔村,也是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课堂。

在白族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这里的陈设仍保持着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时的样子。五年来,李德昌将自家小院作为一个公益的参观点,为络绎不绝的参观客人坚持提供无偿服务。

古生村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白族村落,在保持古老韵味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在生态和保护之间,取求发展。

5年来,古生村围绕建设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目标,突出规划引领,突出民族特色,投资近4000万元完善公共设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去年已经超过1.5万元。

在保护洱海这件事上,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的古生村村民已达成共识,为了支持洱海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当自己的民房需要整体或部分拆除,村民们积极配合,支持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源自中华文明的智慧,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云南,是长江经济带的上游省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是国家交给云南的使命,云南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五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全省六大水系、牛栏江和九大高原湖泊河长全部由省级领导担任。云南的书记、省长、除了分别担任云南省总河长、副总河长之外,还兼任治理保护任务艰巨的抚仙湖、洱海两个湖泊的湖长,重视程度之高全国少有。

污染治理,涉及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和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统筹协调,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更需要机制保障、久久为功。制度的优势,在云南这场严防死守的污染治理之战中突现威力, 回顾2019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连续两年实现7个月Ⅱ类水质,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政同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云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红线守住生态屏障,让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从“头”开始。

民族团结:我们都是一家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专门邀请贡山独龙族怒族干部群众代表到昆明一起拉家常。

5年来,独龙江乡已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特色经济种养殖产业、乡村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家家有新房遮风避雨,户户有产业增收致富,大病保险全覆盖,孩子们享受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十四年免费教育……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独龙族整族脱贫,充分体现了不管条件多难、路途多远,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一定会兑现,脱贫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驿寄梅花,尺素情深。

“党的好政策,让独龙族过上了幸福生活,独龙江人民永远感谢党,永远跟党走……”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当地群众激动地用独龙语唱起了自编的“感恩歌”。

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更加激发了独龙族人民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

2019年12月5日,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贡山县发布贫困县摘帽公示。

五年来,云南牢牢把握发展这把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迈进,示范区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七彩云南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印发《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的决定》,云南省有10个地区和单位获得命名,命名数量居全国第三,占全国命名总数的5.5%。

短短五年间,云南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全国的位次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云南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又一次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苍山下、洱海畔,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着云南各族儿女和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

光阴似箭,转眼间,2020年已经开启新的征程,这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提到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的来信,提到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习近平总书记和云南4800多万人民群众之间情深意长。

江河滔滔,奔流不息,从不顾影自怜,感叹似水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百川归海是江河的初心,滋养万物是江河的使命。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独龙江的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大幅喷绘贴在广场上。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意味着我国要比世界银行确定的在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时间提前十年”。这一成就将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巨大优越性。

新时代,注定是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必将成为不朽的传奇,我们有幸参与见证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怎么可以辜负时代,辜负韶华?

让我们携手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都是书写传奇的逐梦人。

(云视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云视网评,投稿邮箱:yswyswp@126.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