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歌仔戏《侨批》厦门首演 再现华侨华人乡愁记忆

【讯】“侨批”曾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被称为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18日,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歌仔戏《侨批》在福建厦门首演,生动再现海外华侨华人的这一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

4月18日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歌仔戏《侨批》在厦门首演,生动再现海外华侨华人和侨眷的乡愁记忆与文化符号。图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介绍《侨批》创作情况。(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演出的歌仔戏《侨批》,经过3个多月精心排练,从18日晚起将在厦门连续公演4场。《侨批》讲述主人公黄日兴为了爱被骗踏上下南洋之路,华工阿祥为帮助他回家与心爱女人结婚,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他逃出金矿,从此黄日兴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地连在一起。

《侨批》编剧、三度荣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一级编剧曾学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该剧由一批优秀演员联袂献演,将闽南人的“爱、义、恩、情、孝、俭、诺、拼”融入人物的命运之中,将闽南男人对家庭的承担以及对信义的承诺鲜活地立在舞台上,写就一部闽南人精神力量的赞歌。“《侨批》以浓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领略到闽南人精神魅力所在,是剧作家对闽南人精神的追寻。”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戏曲剧种。作为在两岸及东南亚颇有影响的剧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歌仔戏界素有密切联系和诸多合作。

该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此次《侨批》演出,再次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邀请台湾10名演奏员同台参与排练演出,希望藉此新创剧目的排演,进一步增强两岸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他说,厦门在历史上是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的出海口和归航处,他们寄回家乡的银信多由这里派送到闽南各地;如今,厦门依然是海外闽南华侨华人回家的主要口岸。歌仔戏《侨批》将“侨批”搬上舞台,有助于人们了解闽南人与东南亚的紧密联系,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情感记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既有历史价值,也有当代意义。

林德和表示,希望将歌仔戏《侨批》打造成继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之后又一部受到两岸及东南亚观众喜爱的代表性剧目。

侨批:不会说谎的历史文献 透露中华民族家风文化

另据《福建日报》报道,侨批汇集厚重人文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作为“不会说谎的历史文献”,处处透出中华民族家风文化的精气神,“孝悌为本”“家国一体”“诚信处世”“勤俭持家”“勤学向上”“立德树人”等传统教育观,即便是在当下,仍值得借鉴。

孝悌为本

中华民族的家族文化在侨批中随处可见,批信内容处处蕴藏着孝敬父母、忠于家族的传统文化。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初一,菲律宾华侨庄文梯从菲律宾寄信予晋江青阳下市街母亲收的批信。信中尊称母亲为“母亲大人”,且用“尊前敬禀者”用词极为恭敬,从精神层面透出对母亲的敬意,儒家的“礼”文化突显。而当知道母亲“染病许久”,怀揣忐忑之心,深深自责,“儿在山河远隔,不得奉待母亲大人”,认为自己是“不孝至罪也”,对母亲敬爱的情感彰显无疑。他再三叮嘱,要“小心照顾奉养矣”,不可为家事多烦恼,游子的孝心表现得一览无余。附去“龙银拾五大员”,“到可收入”,从物质上予以赡养母亲。这种自谦自责的朴素语言,对家庭、家族都起到榜样与传承的作用。

家风文化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精神实质方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而家风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由此,家风与传统文化是共生共荣的。

家国一体

家风的产生和延续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渗透影响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千余年的儒家文化、宗法族制的浸润,出现了“家国同构”效应,即家国一体,也就是国是家的合法性基础,家是国的缩影。尤其是有外辱之时,此现象尤为突出。

民国廿八年(1939年)新历四月初三,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侨批给同安灌口的妻子王申妃,提及家人应支持国内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信中说:“贤内助王氏粧次:启者。目前对于此处海关入口手续异常繁杂,种种刁难,旧客甚至船到被押水厝,其余新入口之新客,手续可想而知矣。惟咱厝政府对于富户派捐之款,如咱亦被派列者,多出一点亦无问题,可免介意。因现在当在抗战中,凡是中国国民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乃当然职责,实在欢喜出本,内助乐为输将也。兹夹进汇票一纸,备唐洋弍佰元,至收入,并外附进大洋弍拾元,可一齐收用。专此。并请均安!夫康筹书民廿八新历四月初三日。”

抗战时期,康起图仅是众多爱国华侨群谱中的一员,但极具典型性。这封从菲律宾华侨寄往家乡妻子的平常家批,却在20句语句之中,用了10句之多的语句表示支持政府派捐抗战的事宜。此封侨批文字不多,而且是夫妻之间的通批,但短短几句话语,却表现出一个普通的爱国华侨“家国同构”的强烈意识,并将此“家国一体”之家风传导给自己的家人。为了国家兴亡,义不容辞地参与到出钱出力的抗战洪流中去,读了令人慨然而生敬意。

诚信处世

“诚信”是华商事业成功的基础。华商以严格的产品质量信誉和一言九鼎的人格信誉,形成了华商诚实守信的商号文化,并以此来规正家族子女的品行,以及形成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

天一信局就是典型事例。1870年,漳州龙海的郭有品年仅17岁就前往吕宋经商。1880年在家乡龙溪县流传社创办了漳州首家侨批局——天一信局,主要经营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与闽南地区之间的华侨银信汇总业务。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因遇台风导致船沉大海,郭有品获救后返乡,便变卖田物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名单款项一一赔偿。自此,郭有品诚信经营的行为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赖。由于郭有品及其子孙们遵循诚信经营之家道行规,“天一信局”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了以厦门口岸为中心,向南洋和国内侨区辐射的双肩形结构,实现了侨批业从“客头制度”到“跨国公司”的飞跃,步入国际金融流动圈。

诚信家风教育就是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严慈相济等为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诚信修身、诚信待人、诚信经商、诚信从政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家训有云:做人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这对当今商海世界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勤学向上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不奢侈、不随便挥霍,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为耻,这不仅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兴衰,而且影响到社会风气。我们从福州大学老校长黄金陵先生的家风中可窥见一斑。

1948年4月30日,在新加坡打拼的黄丕廷老先生给正处少年时期的儿子黄金陵一封批信中,可感受到“勤俭持家”“勤学向上”之家风。当时,黄家经济刚有好转,黄金陵便提出要购买夜光手表,此举遭到其父的严厉批评。黄老先生认为,“在此青年时代不守俭朴,竟好浮华”,这是“炫耀富贵”,“存奢侈心性”,于学业无益。他告诫金陵,“须知每个人必克(刻)苦耐劳,方能振作有为”,并以自己在海内外奔走的所见所思为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详细说明了节俭朴素过日子的道理,提出自己“冀尔为跨灶之材,以发扬光大”的鼓励与期盼。最后他从做人的品行和道德精神层面开导儿子,“惟人材之于事业,需要学问,而尤需要美德”,给儿子的生活指引了正确的方向,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深度。

家风是一种于亲情中培育规范、生养中予以教化的教育手段,它的内容关乎人在社会“能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起始伦理,目的是使家庭中的成员能够“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成为于己、于人、于家和于国的楷模,最终推动民族和国家不断前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