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指望天气变热后病毒消失是不切实际的。目前来看,COVID19做为一种全新的传染病,人们对于病毒本身的了解是不够的,目前的研究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即病毒会在夏天消失。但是如果我们从当前全球COVID19的各项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分析一下天气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一、气温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分析 针对此次疫情的发展,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日本、韩国、意大利、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度、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巴西和墨西哥共16国,以当日新增确诊病例及当日气温中位数构建总样本进行分析。在样本国的选择上,大多为尚处疫情早期及人工干预程度较低的国家,意在使其更为贴近自然传播状态。
首先,通过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情发展情况和气温呈现负向相关;气温中位数和当日新增确诊人数的散点图也显示,以15℃为分界线,疫情的爆发情况在两侧呈现明显的差异,低于15℃的地区确诊人数的平均值和波动程度较大,而在气温超过15℃的地区疫情则明显得到相对控制。
图1:气温和当日新增病例相关性
图2:样本内气温和新增确诊分布情况
两图数据来源:各国卫生部,统计软件SPSS
图3:15℃两侧样本统计量概况
图4:15℃两侧样本波动差异显著
进一步对样本进行拆分,由日本、韩国和意大利构成一组中高纬度地区样本以及东南亚、非洲、南美和大洋洲各国家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组成另一组样本,对两者进行观察比较,可以发现,两组样本情况基本对应于全球样本在15℃两侧的趋势。高纬度组的温度对疫情的发展基本上难以起到影响作用,尤其在3℃到15℃范围内新增确诊情况明显更为失控;而在热带和亚热组,所有温度区间的新增病例均控制在25人以下。从数据看,此区域的高温与疫情的传播呈现负相关。
图5: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与病例情况
图6:高温地区气温与病例情况
数据来源:各国卫生部
从传染源来看,东南亚作为热门出行城市,在春节旅游旺季及往返潮的驱动下,存在更多输入性风险,但目前却仍然未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气温差异很可能成为区域疫情差异性产生的一个考量。据统计显示,东南亚每年游客入境量远超日韩和欧洲国家,且春节为全年的峰值。以泰国为例,从北京出境抵泰国人数在2019年12月1日累计约达508千人次;而韩国的数据约为208千人次。
图7:北京赴泰旅客出境人数
图8:北京赴韩旅客出境人数
两图数据来源:CEIC
另一方面,热带亚热带国家普遍属于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卫生环境相对落后,但以目前数据来看治愈率却相对较高。 根据《柳叶刀》(Lancet)发布的2019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行榜显示,就全球整体而言,HAQ的高分国家和地区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而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相对为HAQ低分的聚集区。但在悬殊的医疗资源分布下,此次疫情在东南亚的治愈情况却相对乐观,截至3月3日,东南亚各国的治愈率均达60%以上,而日韩及意大利的治愈率均在10%以下。 此外,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家多数为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但这些地区的患病率多数较低,高温与疫情负相关关系,值得关注。
两图数据来源:柳叶刀,世界银行
二、重点国家分析
新加坡的患病水平在热带地区国家中稍高,新增病例与气温的负相关程度较低。我们猜测国内冷气系统的高普及程度对此现象具有解释作用。 新加坡国内中央空调的普及率超过80%,国内居住环境基本维持在18~20℃,而人口更为集中的活动区域恰为室内低温环境,室外高温的作用力被大大削弱。目前新加坡本地出现的几大感染群也多为暴露于冷气环境中感染的群体。
图9:新加坡疫情受温度影响较弱
图10:亚洲各国冷气机需求量
两图数据来源:新加坡卫生部(MOH)JRAIA市场调查报告
而当前处于夏秋交替的澳大利亚,其本国的新增病例与当地气温之间也没有相对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
首先,澳洲国内的气候分布复杂,可能导致高温环境的连贯性降低,削弱高温对疫情的抑制作用。目前疫情病例最多的四个州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仅新南威尔士州高温多雨,其余地区相对干燥。
其次,澳大利亚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根据澳洲统计局数据显示,澳洲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5%,老龄化程度较高。此次新冠疫情的易感人群为老年人,因此澳洲的人口年龄结构可能减少高温的正面作用。
图11: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
图12:澳大利亚65岁以上人口占比
两图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澳大利亚统计局(ABS)
伴随夏时令到来气温升高,新冠疫情发展的控制有望加速。
一方面,结合病毒本身的高温敏感性以及目前低纬度地区疫情情况,可以预期高温对新冠疫情的产生和传播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伴随全球各地逐渐升温,对疫情防控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天气回暖对人体自身防御疾病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正面作用。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呼吸系统中纤毛细胞链的效果较差,维持呼吸道清洁的能力降低,因此会会捕获到更多的颗粒,包括病毒;此外,低温干燥会增加身体所需的正常粘液的粘度,过多积聚在鼻窦内使抵抗疾病的效率降低。
寒冷气候条件下也更容易催生社会集群活动,加剧病毒的扩散以及人传人的风险,因此回暖对疫情防控有利。
但是,仍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热带亚热带地区可能由于检测力度不足和数据披露真实性较低而产生一定的数据偏差,从而降低分析结果的效用。例如印度国内目前只有15个医疗检测地点,对新冠肺炎的检测率严重不足。
其次,温度对疫情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分析中采用当日气温对应于当日新增确诊病例进行分析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准确性偏差。
此外,还需警惕病毒的变异风险。在持续回暖的过程中,病毒可能进化而产生对高温的耐受力,弱化温度提升对疫情发展的正面影响。
(刘昊系广发证券权益及衍生品投资部投资经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博士;林嘉旎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