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致因为肺炎疫情宅家的人:讨论恐惧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01

这几天弥漫在互联网上,弥漫在大家生活中最大的情绪,我觉得是,恐惧。

不管是人们刷屏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武汉”、“疫情”、“肺炎”等,透出的就是那份恐惧。

不管是在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新加坡等地,口罩已经抢购一空,透出的也是一份恐惧。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惧怕去讨论这种恐惧。甚至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有很多人在劝别人不要怕,要坚强一点等,就是不愿意去讨论这份恐惧,这份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恐惧。

这样的做法,可能是好心的,但是达到的效果恐怕并不好,而且讨论恐惧本身也是有益处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治这件事情也有益无害。


02


有一种观点认为,讨论恐惧会激发别人的恐惧,实际上这是错的。

恐惧本身就存在在那里,而且它需要得到理解。谁不怕死?谁想徒增自我伤害?如有,那是心理有病,正常人都有这样的恐惧。况且,一个完全未知的病毒,且伤害力未定,这本身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会刺激我们非常深层次的恐惧。

虽然经历文明的熏陶,我们都有科学和文化的外部武器,但是我们骨子里其实还是非常脆弱的物种,人类的历史正是和灾难、瘟疫搏斗中侥幸幸存的历史。我们的集体记忆里依然保留的可能还是大禹治水时代的恐慌,可能是创世纪时代需要诺亚方舟的记忆——人类把这些远古时期的“灾难片”作为自己文明的重要组成,并非没有来由。我们一直以来,都共同经历着类似的恐惧,同样,拥有这些记忆的人类在面对这样未知世界的时候,恐惧是一种本能。


有些人认为,讨论恐惧容易让人惊慌失措,到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会一团乱,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

讨论恐惧恰恰才不会让恐惧演变成为,为了抑制恐惧而采取一些很荒谬做法的悲剧。因为恐惧本身就在那里,因此人们总会去想一些办法去应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份恐惧。

这些时候,很容易就会想一些可能理性时候自己也会觉得比较荒唐的做法,比如说,囤积各种实际上可能没有用的东西,或者说去“发明”、“创造”一些可能无中生有的流言——这些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恐惧,而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面对恐惧,而采取的应激措施。

而当我们能够去讨论这些恐惧的时候,慢慢地我们就可以把处理它的方式,控制在讨论之中。当恐惧能够被看到,甚至能够被具体表达出来,很大可能就不太会慌张地找寻各种方式去掩盖这种恐惧,而当恐惧的心情能够得以释放,很多人自己也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应对和处理的方式。

还有人会认为,讨论恐惧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作为一个“坚强”的人,就是要勇敢去面对,不能表现出胆怯、害怕。

我觉得这是对勇气的一种误解。一个人能够直面恐惧,本身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勇气和恐惧本身,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南非解放运动领袖曼德拉晚年接受采访,人们问他“当年你在监狱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曼德拉坦然地说,我当然也很恐惧。一个英雄人物,也有人性的一面,那种全然不害怕,反倒失去了人性的真实光辉。

当然,我并不同意,过度、夸张地表达恐惧,甚至引诱他人也恐慌的行径。但是,一个人会有恐惧这一点,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你害怕自己的恐惧,恐怕也是懦弱的表现。



03


既然讨论恐惧并没有什么不好的,那我们就来说说讨论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好处。

首先,讨论恐惧会让我们对恐惧本身增加更多的理解。

最大的益处就是,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处在恐惧之中。既然大家都还蛮怕的,那我也就并不特殊,并不孤独。当你发现,身边的人,也都对此有类似的情感反应时,你反倒不会过度关注自己的不适,而这会让自己更能接受恐惧,同时也减轻了恐惧的冲击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叫团体的普同性效应,也就是说,当你发现大家跟你差不多的时候,你的心理状态便会好不少。因此,多和你身边的人聊聊,这也是大家能够从群体中寻找力量的一种方式。


其次,讨论恐惧其实也会拉近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人际关系的法则之一,就是当你能够和别人谈论自己的软弱之时,才意味着你们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否则,谈来谈去,都是吹牛皮,或者我这好那好,一点痛处、难处都碰不得,算什么好朋友?

这些天,我最明显感到的就是,我和家人也好,和同事也罢,说话的时间和频次,都比过去多得多,不再只专注于自己关心的一亩三分地,不再只是低头看自己眼前的屏幕。我们讨论的主题都是关于这场疫情,当然不管是分享资讯,讨论应对之策,比如是否还要安排年夜饭等等,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谈彼此的恐惧。至少我感受到的是,我们不仅说了更多的话,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而且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讨论这些恐惧,会让我们更加有助于去做一些真正有助于应对恐惧的事情。

说实在,这场瘟疫之所以大面积流行,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害怕。因为不害怕,所以什么样的东西都敢乱吃。因为早期不害怕,所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为何全国各地的人民已经自觉戴起口罩,而武汉当地不少人还没戴的照片被许多人吐槽的原因。


人类因为害怕,才会引起重视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因为知道了近亲属结婚会导致孩子畸形,所以人类开始了从内婚制到外婚制的转变。比如,因为知道了生吃水会引起霍乱,所以人类开始了水质进化。当然,放在这件事上,害怕会让你及时就医,会让你采取足够的自救措施,这都是害怕带给我们的“好处”。

如果一点都不害怕,或者害怕程度不足以让你采取正常尺度的应对措施,这恐怕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事。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害怕,都有必要去跟别人谈谈害怕,这样你才知道,自己是心太大,还是想太多。

还有,讨论恐惧也有助于你收获到来自于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恐惧让我们感到自身的脆弱,同时也迫切需要来自他人的安慰和肯定,肯定我们会有恐惧,肯定我们共同来面对这份恐惧。我看到互联网上有不少武汉当地的医生和护士,在投身治疗一线之前,有公开表达自己的恐惧。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甚至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打击士气。

说实在,我对这种看法是不敢苟同的。这些人是医务工作者,同时也就是20出头的年纪的小朋友,几乎全是90后甚至是95后,这样的年纪,他会不害怕吗?

你让他们展现视死如归,完全漠视掉本能的恐惧,又有多少人会信呢?我觉得他们一边上前线,一边肯坦诚告知自己的恐惧,已经是很有勇气的表现了,而且这才是一个人人性的体现。



有一个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同时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当她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想寻求明星宽慰。这条信息,被许多人转发,同时也获得了来自这个明星的加油打气。这是一个很感人的场面,什么叫“共克时艰”,这就是了吧。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真实,这样的鼓舞,而不是有个人劝说你“视死如归”、“不要怕”。

在这个脆弱时刻,请给身边的人,也给我们自己,如斯这般的关怀和支持。


04


在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我还看到一个很感动我的信息。

有一个人,大概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不停歇地每日在社交媒体打卡,和已经离她而去的丈夫和他们共同抚养的狗狗对话。例如,在失去你的多少天里,我在做什么之类。最近,我看到最新的打卡,就是表达对这场疫情的恐惧和担心,希望能够和在天之灵的他共同面对,收获来自远方的鼓励。

一个人在身边都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都会想用这样寄托哀思的方式去寻求对这份恐惧情感的基本支持,何况于我们还活着,而我们身边的人还都健在?

这个春节假期,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泡汤了。

该吃的年夜饭取消了。

该看的春节贺岁电影取消了。

该出去旅游的,犹豫一下也不去了。



很多很想做的事情,大概都做不成了。

对于这场战役,我们最大的支持就是不添乱,尽量少出门,还有把自己的防护措施做好。这在既是为了这个疫情考虑,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但是,还有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去做,那就是处理我们的恐惧,面对我们的恐惧,与我们身边的人,一起面对和担当这份恐惧。

这是一件我们完全可以共同去做的事情,就是和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甚至是你很久没有接触的朋友,那些你很关心的人,一起去讨论我们共同在经历的恐惧。

当然,最后想说,这场引起恐惧的灾难并非一无是处。

面对如此大的人类共同命运的挑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那就是直面生命的脆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彻底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们活着,到底要干嘛?

是继续为了名利而打拼,还是去做你真正关心、喜欢的事?

在这危难时刻,你真正想去关心的人,又是谁?你现在跟他在一起吗?

祝我们都平安。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此文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coffeepr@qq.com。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