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二战日本军队最后的航空兵器:末日光辉――中岛Ki-84战机(五)

第二部分:疾风战史

初经沙场

1944年4月,疾风甲开始投产,陆续装备日本陆航部队,这些部队同时也在使用预生产型的疾风。首支获得量产型Ki-84配备的部队是1944年3月在福生机场成立的飞行第22战队。该部队由3个中队构成,战队长便为Ki-84试飞项目的审查主任――岩桥让三少佐。第22战队在成立后的同一个月便转移到东京西南的相模机场。1944年8月24日,整个第22战队以30架预生产型疾风以及疾风甲的阵容飞抵中国大陆的汉口机场,随即开始参加侵华日军的各项军事行动。

疾风战斗机的第一次战火洗礼发生在1944年8月28日。当天,第22战队和中美混合空军团以及第23战斗机大队(即著名的飞虎队)的P-40N在岳阳上空交手。战斗结束后,岩桥让三少佐提交了击落一架P-40的战报。

为了配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8月29日,第22战队飞抵衡阳;8月30日,Ki-84机群出现在长沙上空。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疾风部队在华中地区活跃异常,屡屡出击支援日本陆军的行动。第22战队进入中国战场后,声称在与美国陆航第十四航空军的战斗中击落击伤40架敌机。

飞行第22战队第1中队的第二批预生产型Ki-84

1944年3月,飞行第22战队第1中队的第二批预生产型Ki-84,注意垂直尾翼和方向舵上著名的菊水徽记

不过,疾风部队的战事并非全然一帆风顺,在这段时间内共有4名飞行员殒命中国。第22战队的最大损失发生在1944年9月21日凌晨,在对西安机场发动的一次扫射任务中,该部队派出了4架疾风甲。西安机场上空,带队的岩桥让三少佐在击落一架P-47雷电战斗机后被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头部,当场毙命坠机。这次战斗结束后,出击的4架疾风甲只有一架因机械故障早早返航,其余三架不是被击落便是迫降损失。

疾风战斗机诞生之后,在最初的试飞、训练、成军和参战历程中,岩桥让三少佐均是当仁不让的关键人物,他的早早殒命仿佛预示着疾风战斗机悲剧的开始。此后,第22战队的指挥权转交到难波茂树少佐手中。

1944年10月2日,在中国进行了总共6个星期的战斗之后,第22战队带着残存的20架疾风撤回东京的相模机场,以重整军备,接收新的Ki-84补充。

纵观第22战队初期在中国大陆的战斗,排除掉战果统计中的虚报成分,该部队在与中美两国航空兵部队的对抗中可谓势均力敌,甚至略占优势,相对其他日军航空兵部队而言相当优秀。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因而对疾风战斗机青睐有加,大力推动其生产。实际上,第22战队的成功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

1、 人员优势。该部队最初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均来自疾风战斗机的试飞单位,水准百里挑一,能够以丰富的经验应对战场上遭遇的困难与险情,将战机的性能发挥至极致。

2、 设备优势。在中国战场之上,第22战队装备的疾风战斗机多数为预生产型,没有出现疾风大规模生产之后质量下滑的症状,因此表现较为优秀。

3、 时机优势。驾驶雷电、野马战斗机的盟军飞行员们已经习惯于享受面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隼式战斗机时的优势,没有料到中国战场上还会有更先进的战斗机出现。可以说,他们是被疾风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进行了短暂的修整之后,第22战队于1944年10月经由台湾飞往菲律宾前线,投入到真正残酷艰难的战局当中。在同一个月,岩桥让三的老部队――飞行第11战队跟随着第22战队的征途进入菲律宾战场。

大整军备

1944年4月,疾风战斗机开始陆续分配到隶属第16飞行团的飞行第51和第52战队之中,这两支部队将在1944年秋天投入到菲律宾战场之中。大致在同一时期,成名于诺门罕事件的老牌陆航部队――飞行第1战队也获得了Ki-84的装备,并在队长松村俊辅少佐的带领下,最终于1944年10月进驻菲律宾。

太田工厂内的一架第一批预生产型疾风

紧接着,在1944年5月,又有3支疾风部队成军,它们是飞行第71、第72和第73战队。经过整备和训练,第71战队在1944年11月投入菲律宾战场,其余两支部队在1945年1月紧随其后。10月,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组织起拥有6支中队规模的飞行第200战队,并于同月迅速完成疾风战斗机的接收和训练,飞往菲律宾前线。

在一批又一批飞行员一去不返地投入菲律宾的火坑之时,日本陆航开始考虑为日后的本土防御战预留兵力,这便是飞行第101、第102和第103战队的由来。这三支疾风部队在1944年7、8月间在本州岛中部成军。不过,由于前线战局压力太大,军备供应吃紧,只有第102战队顺利接受到预先分配的疾风战斗机。其余的两支部队不得不在1944年的整个夏天里依靠老旧的Ki-43进行新手飞行员的训练,而第103战队甚至重新装备上了古董级的Ki-27!临近1944年年底,以上三支部队方才全部配备疾风战斗机。到来年3月,它们将投入到对冲绳岛的作战中,并最终于1945年6月撤退回本州岛,进行东京的保卫。

在亚洲大陆的方向,日本陆航同样也在逐步地部署新型的疾风战斗机。1944年8月,缅甸战场上鏖兵多年的飞行第50战队经由西贡-中南半岛一线撤回后方,将装备更换为疾风甲。1944年9月,驻扎在中国广东和湖北两地的飞行第85战队同样也获得了Ki-84的配备。1944年11月,第一架疾风战斗机运抵衡阳,装备飞行第25战队。

在作战部队之外,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等训练单位也开始逐渐装备了Ki-84,用以训练飞行员以及地勤人员。

亚洲战火

在换装疾风之后,第85战队很快经受了战火的洗礼。1944年10月4日,该部队的4架Ki-84和4架Ki-44在柳州上空攻击了美国陆航第23战斗机大队第76战斗机中队的P-51B野马战斗机编队。战斗结束后,日军飞行员声称击落5架野马,自身毫无损失。不过,盟军很快扳回一局,第二天,在广东上空,第85战队有4架疾风被击落――这个数字可是不带半点水分,扎扎实实地记在日军的帐上。10月5日,第85战队声称以2名疾风飞行员损失的代价击落15架敌机。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该部队提交的战报一直连篇累牍地写满了各种击落战果,以至于到10月底,第85战队获得了日本陆航的单位嘉奖。

飞行第25战队的疾风涂装

进入到11月,疾风飞行员们发现华中地区的战况急转直下,在武汉至衡阳一线,第85战队得到第25战队的协助,依然节节败退。两支部队的设备和人员均损失惨重,尤其是第85战队――在12月18日美国陆航对武汉的大规模空袭过后,拥有18架击落记录的第2中队长兼飞行队长若松幸禧少佐被野马战斗机击落毙命,该部队仅剩屈指可数的疾风可继续升空作战。1945年1月4日,第25战队拼凑出两架状态尚可的Ki-84偷袭老河口机场,结果双双被击落。1月底,第85和第25战队后撤至南京修整,随后分别在5月和6月退回朝鲜后方,直至战争结束。

活跃于中国东北的飞行第104战队成立于1944年7月,并在9月进驻到鞍山附近。1944年12月,该部队获得第一批疾风战斗机配备,不过在彻底换装之前,仍然在同时使用原先的Ki-43和Ki-44战斗机。1944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3周年的日子,美国陆航第20轰炸机司令部出动一百余架B-29对奉天地区的钢铁厂进行大规模轰炸,日军则出动多个飞行战队升空拦截。战斗结束后,第104战队宣称击落6架B-29轰炸机,当天的日军的战报则宣称总共击落15架B-29,另有4架可能击落的记录!事实上,12月7日的战斗中,只有4架B-29在东北上空被日军战斗机以自杀性撞击等方式击落,日军战报的水分由此可见一斑。

两个星期之后,12月21日,B-29机群再次轰炸奉天地区的钢铁厂。在当天被击落的两架美军轰炸机中,第104战队宣称其中之一为本单位战果。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第104战队一直担当日据东北地区对苏军的防卫任务。在1945年8月,苏军地面部队发动对关东军的总攻之后,第104战队的疾风战斗机执行了数次对地支援任务。

太田机场的疾风机群

太田机场的疾风机群,镜头前金属原色的疾风已经分配给飞行第104战队

1945年3月,第22战队从日本转移至朝鲜水原市。在华北的徐州地区进行短期的作战任务之后,该部队在5月返回朝鲜,与第85战队一起驻扎在汉城附近的金浦机场。

1945年8月13日,这两个部队总共50架左右的疾风机群在汉城附近空域与美国陆航第507战斗机大队狭路相逢。美军兵力包括38架P-47N战斗机,来自一千两百公里之外的伊江岛机场。美军飞行员这天的任务是朝鲜上空的空中扫荡,虽然已经在漫无边际的海面之上长途跋涉数个小时,在发现日军机群后,他们立即不假思索地投入进攻。其中,第464战斗机中队的奥斯卡•佩尔多莫(Oscar Perdomo)中尉发现了5架疾风的编队,随即咬上其中的一个三机小队。等到开火的机会后,佩尔多莫中尉扣动扳机射击,立即将小队最末的一架疾风击落。再一个回合,编队中又一架疾风被大火包围着翻滚下坠。随后,佩尔多莫中尉和小队的长机展开一对一的缠斗,在剧烈的急转弯机动中,佩尔多莫中尉成功咬住对方的机尾,射出一串子弹,看到他的对手被击中后失速坠毁。一番激战过后,佩尔多莫中尉与队友失去了联系,在重新编队的过程中,他发现两架九三式中级教练机的编队,干净利落地将其中之一击落。忽然间,三架疾风的编队横空杀出,朝向佩尔多莫中尉的座机袭来。佩尔多莫中尉驾驶P-47N转弯,这架凝聚着最先进技术的远程战斗机轻而易举地甩掉疾风的追杀,并反咬到日军战机编队的后方。佩尔多莫中尉射出飞机上最后的子弹,收获了当天的第五架战果。

1945年8月,飞行第85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

1945年8月,飞行第85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

战斗过后,佩尔多莫中尉成为美国陆航二战最后一位“一日王牌”, 第507战斗机大队宣称击落20架敌机,而自身仅有一架P-47被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实际上,第22战队在当天的战斗中损失了6架疾风,第85战队的损失数量是5架。

两支老牌陆航单位与远道而来、数量劣势的美军战机交手,结果却兵败如山倒,可见他们的实力已经衰退至不堪一击的程度。此外,令所有疾风飞行员羞愧不已的是:第507战斗机大队飞行员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战斗中遭遇的是日本陆航的“大东亚决战机”,他们在战报中将这两个战队的疾风当作了老旧的隼式战斗机或零式战斗机!

在亚洲大陆的东南地区,只有3支作战部队装备有Ki-84。在西贡获得疾风战斗机的配备并进行必须的训练之后,飞行第50战队重返缅甸,驻扎在缅甸附近的明加拉顿(Mingaladon)机场,时间为1944年10月19日。从这个新的驻地起飞执行任务,第50战队的主要职责是攻击敌军地面目标。不过三个星期之后,到11月10日,该部队的战报却声称击落25架之多的敌机!在进行了3个月的消耗战之后,1945年1月13日,第50战队返回西贡,当时剩余的兵力为20架疾风战斗机。该部队的新任务是为中国南海地区的日军舰船提供护航支持,随后调往柬埔寨的金边机场。

飞行第50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注意方向舵上的汉字“陆奥”

1945年初,飞行第50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注意方向舵上的汉字“陆奥”

1945年1月,驻扎在台湾屏东的飞行第13战队获得了Ki-84配备,随即在同一个月飞往位于新加坡的新驻地。与此同时,驻扎在苏门答腊加兰(Galang)岛的独立飞行第24中队也开始换装疾风战斗机。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战线不断向后收缩,以上三支部队一路后撤至台湾,并在这个小岛之上等来了战争的结束。

除了以上单位,驻扎在新加坡的第1飞行场大队同样装备有少量的Ki-84。这是一支二线部队,用以给前线作战部队输送各类装备。因而,在大队指挥部之下,该单位按照不同任务需求划分为战斗机、轻型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三个中队。第1飞行场大队的战斗机中队以往一直装备Ki-43和Ki-44战斗机,从1944年11月开始获得疾风战斗机的配备。该部队虽然身处二线,但到战争结束时,累积战报却宣称一共击落10架B-29重型轰炸机!和其他日军战报一样,该单位的战果中,得到证实的只有一两架B-29。。。

菲律宾血战

1944年6月,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受空前败绩,海空力量损失惨重。日军大本营非常清楚:美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必定是登陆菲律宾。对当时菲律宾战区的日本陆军航空兵而言,第四航空军定然再度遭受严重考验。为了加强第四航空军的实力,在1944年6月和7月间,有4支飞行战队被紧急调往菲律宾。不过,当时被日本陆航寄予厚望的疾风战斗机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尚未正式成军,因而无法支援到南方前线。

第一支抵达菲律宾的疾风部队是飞行第52战队。1944年9月29日,该单位的第一架Ki-84降落在吕宋岛的卡门机场(Del Carmen Field)之上。10月15日,飞行第51战队的疾风机群也远涉重洋来到菲律宾。就在同一天,同属第16航空团的这两支部队遭受了战斗的洗礼,对手是从第38特遣舰队起飞空袭吕宋岛的美国海航部队。第四航空军的迎击兵力中,除了第51和52战队的Ki-84,还包括第19战队的Ki-61、第26和204战队的Ki-43-Ⅱ.战斗结束后,第四航空军的飞行员声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落29架格鲁曼F-6F“地狱猫”战斗机,并有6架可能击落的记录。其中,第51战队提交了2架击落的战果,而第52战队的宣称战果是8架。鏖战过后,第17战队的Ki-61加入这几支士气高涨的部队,在当天下午掩护日本海航战斗机对美军特遣舰队发动反击。最后,第51和52战队的声称战果达到击落15架美军战机,而自身的损失则是7名飞行员。

飞行第51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由战队长池田忠雄驾驶

菲律宾战役期间,飞行第51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由战队长池田忠雄驾驶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美国海航部队继续空袭吕宋岛。10月18日,第51战队声称在克拉克机场上空击落13架美军战机,而自身的损失为3名飞行员阵亡,另有最少8名飞行员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退出战斗。第52战队则羞耻地交上了一份白卷:没有取得任何击落战果,却有10名飞行员阵亡!10月24日,第51和52战队经由莱特岛转移到内格罗斯岛上的萨拉维亚机场(Saravia Field),几场大仗过后,这两支部队的全部兵力仅剩下十余架Ki-84。10月27日,第52战队的疾风巡逻至刚刚被美军占领的塔克洛班机场(Tacloban Field)附近,发现机场跑道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上百架美军战机,立即与第51战队一起冲下低空发动袭击。这两支部队的疾风在机场上空投下了多枚50公斤重的集束炸弹,每枚炸弹爆开后,能够散射出36枚0.4公斤重的微型炸弹,以求造成大面积的破坏。战斗结束后,这两支战队共有7架Ki-84被击落。但是,这次奇袭没有对塔克洛班机场产生太大影响,美国陆航第五航空军的33架P-38就在这一天平安降落至机场跑道上,到了月底,该机场的P-38数量增加至60架,它们将成为疾风部队的强劲对手。

10月初,获得40架Ki-84的配备后,飞行第11战队开始前往菲律宾的漫长征程。从所沢市出发,该单位首先飞往台湾的宜兰机场。不过,在远程的越洋飞行途中,有部分疾风战机因机械故障不得不中途返航。在宜兰机场修整时,第11战队在10月12日与来袭的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的F-6F展开激战。这支美军航空兵部队刚刚在两天前袭击了冲绳,在当天的战斗中又极大分散了兵力。尽管占据主场优势,第11战队依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包括战队长在内的6名飞行员阵亡。10月22日,劫后余生的第11战队终于降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之上。此时,整个战队的堪用兵力仅仅剩下7架疾风而已!

克拉克机场,飞行第11战队的疾风

1944年10月20日,第一批美军两栖部队在莱特岛登陆,莱特湾海战爆发。应日军大本营的要求,在日本海军进行捷一号作战方案时,陆军第四航空军将旗下第2航空师倾巢出动进行支援。在随后的短暂时间里,美国海航和陆航联手出击,对日本航空兵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0月22日,内格罗斯岛机场已经几乎没有一架日本陆航战机幸存。

在10月,还有其他三个装备Ki-84的飞行战队抵达菲律宾。10月23日和24日,第1战队的30架疾风分两个批次抵达克拉克机场,该单位还有8架飞机未能完成从千叶市到菲律宾的漫长旅途,由于机械故障滞留在中途。同样在10月24日,第200战队的47架疾风完成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转场飞行,抵达吕宋岛的波拉克机场(Porac Field),对于该战队6个中队的满员编制而言,有接近一半兵力因机械故障中途掉队。10月25日,第200战队转移到内格罗斯岛的萨拉维亚机场,并在5天之后接受了归队的21架疾风。

10月24日,第22战队的部分战机通过台湾中转,抵达克拉克机场。该部队的地勤人员则搭载第60战队的Ki-21轻型轰炸机,由Ki-84护航从台湾飞往菲律宾。在吕宋岛上空,这支混合编队与美国海军的F-6F机群遭遇。一阵恶斗过后,全部8架Ki-21被击落,地勤人员全军覆没,此外还有4架疾风成为美军的战利品。10月28日,第22战队的其余14架疾风降落在克拉克机场上。随后,该部队转移到内格罗斯岛的玛那普拉机场(Manapla Field)。

在日本陆航第四航空军的编制中,第1和第11战队组成了第12飞行团。刚刚在菲律宾落脚,这两支部队便于10月24日执行了第一次作战任务,拼凑起16架疾风掩护第3战队的轻型轰炸机对美军部队发动进攻。不幸的是,初来乍到的日军飞行员在菲律宾群岛上空完全迷失了方向,无法与他们的目标――轻型轰炸机群汇合。在无所事事地浪费了大半燃油之后,有部分疾风因发动机故障坠毁,剩余的疾风降落在玛那普拉机场。与此同时,失去护卫的第3战队轰炸机群硬着头皮向美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完全不难想象――轻型轰炸机群几乎全军皆墨,只有少数几架侥幸逃生。

飞行第200战队的疾风甲

1944年10月,飞行第200战队的疾风甲

整个1944年10月下旬,吕宋岛、莱特岛和内格罗斯岛上空的战斗放空了第2航空师的的鲜血。在这个月底,第2航空师的全部兵力为323架战机,其中只有140架能够升空作战。在全部6个疾风战队(第1、11、22、51、52和200战队)中,仅有50架Ki-84幸存。鉴于损失过于惨重,日军大本营在11月1日撤回了部分飞行战队,其中包括第1和第11战队。这两支劫后余生的疾风战队被派往东京以北的下馆机场,重新接受战机、训练飞行员,并将于12月重返菲律宾战场。

1944年10月底,日本陆军决定增强莱特岛的日军守备力量,并从马尼拉派出7艘运输船向该岛补充地面部队。11月1日,运输船队抵达莱特岛的奥莫克海湾(Ormoc Bay),在陆军士兵上岸之时,第200战队的疾风机群在滩头上空巡逻守卫。此时,吉良胜秋准尉与美军的10架P-38不期而遇,经过一番苦斗,得以全身而退,并宣称击落其中的两架,创下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与此同时,美国陆航重新对内格罗斯岛的日军机场展开猛烈空袭,第51战队宣称击落2架B-24“解放者”四发重型轰炸机,但地面上损失的日军战机则不计其数。为了扳回战局,日本陆航向莱特岛上被美军解放的塔克洛班、圣帕布鲁(San Pablo Field)和杜拉格(Dulag Field)发动反击。在这些小规模的空袭行动中,50公斤的小型炸弹得到 广泛应用。11月9日,又一批日军运输船队驶向奥莫克海湾,美国航空兵成功击沉其中两艘,并使护航的日军战机遭受惨重损失――在这天的战斗结束后,第2航空师的残存兵力仅仅剩下19架战斗机!

疾风挂载的小型炸弹示意图

疾风挂载的小型炸弹示意图。每枚炸弹重50公斤,内部容纳36枚0.7公斤微型炸弹。微型炸弹呈三排放置,每排12枚

疾风挂载的小型炸弹(左)以及小型炸弹内的微型炸弹(右)

11月13日,第16飞行团――即第51和52战队的残存成员搭乘运输船,从内格罗斯岛撤往吕宋岛。途中,运输船被美军击沉,包括两名战队长在内的大批飞行员阵亡。在11月的剩余时间里,这两支战队的最后人员被集中起来,从菲律宾送回日本。于是,在11月中旬,第2航空师的疾风部队折损大半,只剩下第22和第200两支战队。

11月14日,第22和200战队联手对塔克洛班机场发动突袭,声称击落击伤P-38各一架,但自身也有两架疾风损失。两天之后,16架Ki-84和17架Ki-43的混合编队起飞升空,准备空袭布拉恩机场(Burauen Field)。在奥莫克海湾上空,日军战机与大约10架P-38狭路相逢。在一番混战过后,日军飞行员声称击落一架敌机,击伤多架。不过,Ki-43由于在战斗中耗尽燃料,不得不早早返航。只有Ki-84机群抵达布拉恩机场,在投掷下大量50公斤集束炸弹后,声称有5架美军战机中弹起火燃烧。空袭过后,有两架疾风损失。日军飞行员们随即与另一队P-38战斗机展开对战,并奇迹般地全身而退,并声称击落4架敌机。11月18日,17架Ki-84和6架Ki-43再度袭击塔克洛班机场。这次,第200战队发起了一轮对美军登陆舰船的自杀性撞击,共有4架战斗机参与。

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一起检查疾风挂载的炸弹

起飞执行自杀攻击任务之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一起检查疾风挂载的炸弹

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继续向菲律宾战区填补更多的战斗机部队。11月14日晚,飞行第71战队的23架Ki-84降落在卡门机场。5天之后,美国海军航空兵便对日军机场发动大规模空袭,卡门机场损失惨重,第71战队有最少14架疾风被摧毁在跑道上或损坏严重。大致在同一阶段,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飞行第29战队也带着他们的疾风战斗机经由台湾中转、远涉重洋来到菲律宾,入驻波拉克机场。

11月底,日本陆军决定再一次增兵援助莱特岛,并计划以大规模的猛烈空袭作为先导。为此,几乎所有堪用兵力都被转移至前沿的内格罗斯岛。例如,初来乍到的第71战队便于11月23日抵达玛那普拉机场。这使第2航空师的兵力恢复到8个飞行战队,其中包括3个疾风战队。不过,这些部队仅仅空有一副架子而已,其实力早已在长期苦战中消耗殆尽。三支疾风部队中,第22战队仅有19架Ki-84剩余,第71战队剩下6架,第200战队残存兵力是23架―――这便是3支疾风战队的全部家当。

日本陆航的第一次空袭在11月24日发动,13架Ki-43、12架Ki-61和13架Ki-84从内格罗斯岛起飞,掩护14架轻型轰炸机扑向塔克洛班机场。在途中,日军机群遭遇了美军P-38的拦截,最少有14架战斗机损失。翌日,美国陆航的B-24机群由P-38和P-47护航,空袭内格罗斯岛上的各机场作为报复,以求瘫痪第2航空师的行动能力。与此同时,美国海航的轰炸机群针对克拉克机场以及其他马尼拉周边机场展开大规模袭击。在这天的战斗过后,9架日军战斗机被击落,另有20架在跑道上被摧毁或者受损。莱特岛和内格罗斯岛上的残酷战斗将持续到十一月底。

12月6日,日军伞兵部队空投在莱特岛上,以加强日军的防御力量。第二天,第200战队的疾风在奥莫克湾上空发现一支美军运输船队即将登陆。在消息得到其他单位飞行员的确认后,日军出动了12架自杀飞机,妄图来一场鱼死网破的突袭。这些自杀飞机由19架战斗机护航,其中包括第29战队的Ki-84。在空战中,日军有8架战斗机被击落,第29战队的战队长阵亡。该部队在数天之前刚刚换装12架Ki-84,到这场战斗过后便已经名存实亡。第29战队的地勤人员被编入陆军部队中,用以填补人手的空缺。1945年2月,第29战队的残存飞行员后撤到台湾的桃园机场,从而脱离了残酷的菲律宾战场。

菲律宾克拉克机场,飞行第72战队第3中队的疾风甲

1945年1月,菲律宾克拉克机场,飞行第72战队第3中队的疾风甲

1944年12初,日本陆航向菲律宾战场投入了更多疾风部队――构成第21飞行团的飞行第72和73战队。第72战队的30架Ki-84于12月3日从相模机场起飞前往东南亚,因机械故障有部分飞机不得不滞留在途中机场。12月14日,第72战队开始了这次漫长行军的最后一段路程,飞往吕宋岛的邦班机场(Bamban Field)。当机群抵达林加延湾上空时,疾风部队遭受了从美国航母上起飞的F-6F编队的袭击。经过一番恶斗,日军飞行员宣称击落3架敌机,但自身的损失更为惊人――战斗结束后,只有7架Ki-84降落在邦班机场的跑道上!第73战队的运气同样糟糕,该部队的50架Ki-84于12月4日从所沢市机场启程,到12月16日,只有9架飞机抵达终点马巴拉卡特机场(Mabalacat Field)!第二天,第73战队迎来了掉队的11架疾风,而该部队的最后一架飞机要到12月22日才能抵达。转场过程中,疾风的损失大部分由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引起。

12月15日,美军部队在民都洛岛登陆,日本航空兵迅速作出回应,但它们的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无力回天。12月21日,第21飞行团的12架疾风掩护2架自杀飞机袭击美国海军部队。在目标区上空,目睹美军舰队的庞大阵容时,有两名疾风飞行员受肾上腺素的驱动,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自杀攻击的队列当中,与自己的战机一起化为灰烬。第二天,38架战斗机掩护3架自杀飞机再次出击,在与美军的交手中,有4架被击落。

大致同一时期,第2航空师命令所属全部人员从内格罗斯岛后撤至吕宋岛,再经由台湾撤回日本。在这场仓皇败退中有一架运输机坠毁,机上第22战队的部分飞行员和新上任的指挥官――拥有15架击落记录的坂川敏雄少佐毙命。该战队残存人员在吕宋岛的克拉克机场集合,并于1945年2月中旬回到日本相模机场。在12月中,第200战队撤退到马巴拉卡特机场。

为了替换损失的部队,第1和第11战队(即第12飞行团)在12月返回了菲律宾战场。12月17日,这两支部队抵达波拉克机场,当时各自拥有40架疾风战斗机的实力。三天之后,第12飞行团倾巢出动,全力出击:36架疾风掩护2架自杀飞机袭击民都洛岛海域的美军舰队;3架疾风掩护3架自杀飞机杀往莱特湾;其余还有34架战斗机掩护10架自杀飞机直扑在苏禄海(Sulu Sea)发现的美军运输船队。在这天绝望而又疯狂的战斗过后,有22架疾风战斗机损失。

美国陆航二号王牌托马斯•迈克盖尔

美国陆航二号王牌托马斯•迈克盖尔应该是疾风战斗机在战争中的最大战果

12月21日,美国陆航出动12架P-38掩护23架B-24轰炸克拉克机场。疾风部队紧急升空拦截,但却被一口气击落8架,第1战队的战队长桥本重治大尉在交战中毙命。两天之后,第12和第21飞行团的38架疾风在克拉克机场上空严阵以待,把来袭的30架美军战斗机包围。占据了主场优势和数量优势的日军飞行员在一番苦斗之后,却只宣布击落3架敌机,击伤5架,而自身则有9架疾风被击落!12月25日,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这两个飞行团的24架疾风与18架美军战斗机交手,宣称击落6架,击伤5架,而自身则损失了7架疾风。到12月月底的剩余时间里,吕宋岛的疾风部队主要为袭击民都洛岛海域美军舰队的自杀飞机提供护航支持。

1945年1月3日,日军发现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军舰队在海面上聚集。两天之内,局势变得越来越明朗――美军正在向吕宋岛以北的林加延湾进发。日本航空兵部队对美国舰队的阻挠行动毫无意义地失败了,当时美国海航的强势已经无法遏制。1月4日,300架美军舰载机空袭吕宋岛。1月5日,袭击克拉克机场地区的舰载机数量则增加到500架之多。1月7日,第71战队福田瑞则军曹的疾风战机在内格罗斯岛上空闯进了一场恶斗之中。当时的战场上,一方是第54战队杉本明准尉驾驶的Ki-43单机,另一方是美军第475战斗机大队第431战斗机中队的4架P-38战斗机。混战之中,杉本明准尉被击落毙命,福田瑞则军曹设法击落1架P-38。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架P-38失事坠毁,它的驾驶员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迈克盖尔(Thomas McGuire)―― 拥有38架击落战果的美军第二号王牌、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1月8日,14架Ki-84和少量Ki-61掩护8架自杀飞机袭击吕宋岛以西海域以及林加延湾的美军舰队。战斗中,包括第73战队的战队长座机在内的8架战斗机被击落。

飞行第73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

菲律宾战役期间,飞行第73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

1月9日,美军开始在林加延湾登陆,吕宋岛之上日军的末日揭开了帷幕。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日本陆航第4航空军动用了所有的堪用兵力进行垂死挣扎,妄图阻挠美军的前进。然而,日军唯一的战果只有白白葬送飞行员的性命,就连战队指挥官也难逃一死――1月13日和14日,第72和第200战队的战队长先后毙命。美军登陆之后不久,日军大本营终于无奈地放弃了菲律宾上空的制空权争夺,命令第4航空军将绝大部分单位撤出该战区,仅留下吕宋岛的第30战队和内格罗斯岛的第31战队。其他单位的残余飞行员通过台湾中转,一路颠簸逃回日本。1945年3月,第1战队回到下馆市,第11战队回到高萩市,第71战队则撤回本州岛。然而,对于第72、73和200这三支部队来说,它们在几个月的鏖战中流光了最后一滴血,部队已经名存实亡,空有一个编号而已。最后,第72战队在1945年1月被正式解散,曾经拥有6个中队的第200战队也在5月迎来了解散的结局。以上部队的地勤人员则无法获得撤退的机会,他们被留在菲律宾战区,编入地面部队,战斗至日军的最后覆灭。各支部队仍有极少量Ki-84残存,它们散落在各个机场上,并在战争结束时被美军俘获。至此,疾风战斗机在菲律宾战区的故事则划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

菲律宾战事总结

统计在菲律宾战区损失的所有疾风战机,它们并非全部被美国航空兵部队击落,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飞机本身的固有缺陷。这些缺陷,在残酷的西南太平洋前线,在缺乏后勤补给和地勤人员的恶劣条件下显得额外突出。

菲律宾战役,一架疾风挂载着副油箱准备升空作战

菲律宾战役,一架疾风挂载着副油箱准备升空作战

首先, Ha-45发动机的故障率较高,在战地环境中极难维护,各战队有不少疾风战斗机因此无法升空作战。早期的疾风战斗机出现过发动机振动剧烈的现象,虽然这个问题并不致命,但多多少少会对飞行产生影响,后来,工程师通过在飞机生产线上修改发动机安装支架的方式消除了振动的现象。在疾风战斗机预生产型的测试期间,Ha-45发动机早早出现了进气压力下降、输出功率暴跌的的现象,这是Ha-45家族挥之不去的顽疾。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唯一方案便是为菲律宾战区的疾风全部换装最先进的Ha-45-23,然而,该型发动机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获得大规模投产的机会。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Ha-45的滑油系统效率不足导致发动机过热,其根本原因在于润滑油的油压过低。如果滑油系统有一段时间没有被飞行员关注到――这在生死攸关的空战中经常发生,滑油的温度会很容易飙升到85摄氏度的临界值以上,这个温度是滑油散热器无法长时间承受的。于是乎,5到10分钟的时间里,一丝丝纤细的黑烟便会从发动机的整流罩鱼鳞片散出,随后变成白色,再变回黑色;转瞬之间,整个发动机便会停止工作。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0至15分钟。如果飞行员没有及时调整滑油温度、或者发动机停车时距离己方机场太远无法滑行回跑道,那么这架疾风便可划入损失名单之中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飞机进行倒飞动作或者负G机动,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油压值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降低到几乎为零,而这些机动均是空战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滑油系统故障,飞机的损失则完全不可避免。为此,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派出大批专家用以解决Ha-45滑油系统的问题,但到战败投降始终无法成功。

此外,在升空前的滑跑阶段,如果飞行员在放下襟翼的情况下过快提升发动机转速,增大的拉力会使飞机头重脚轻地拿大顶。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飞行员来说,这样的错误极为常见。疾风主起落架的热处理工艺不过关,导致结构脆弱;此外,起落架的减震效果较差,而主起落架轮的轮压偏高。以上几点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疾风在菲律宾泥泞的前线跑道上降落时经常引发折断的事故。再加上疾风的降落速度高达140公里/小时,如果在降落时发生起落架事故,巨大的冲击力将给飞机的机器造成巨大损伤,甚至可以将飞机直接报废!

艺术家绘制的疾风战斗机与F-6F战斗机对决的效果图

艺术家绘制的疾风战斗机与F-6F战斗机对决的效果图

疾风的机械故障在长时间的转场飞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各飞行战队从日本经由台湾转场至菲律宾前线的途中,经常有过半数以上的疾风由于机械故障滞留在中途。如果由富有经验的老飞行员驾驶,疾风的远程转场会显得顺畅许多。著名的王牌穴吹智(宣称击落战果51架,战后修正为39架)就成功完成过多次疾风的转场,而且,在这些远程飞行任务中,穴吹智多次与美国海航的F-6F战斗机相遇,每次均能在一番周旋过后全身而退,甚至宣称累计取得了6架击落战果!

在理想条件下,一架品质合格的疾风如果由一名高水准的日军飞行员驾驶,那将是对盟军战斗机的巨大威胁,哪怕无法称之为占据优势地位,也可以保证有较高几率在战斗中幸存。不过,日本陆航面对的问题是,富有经验的老手飞行员越打越少,而疾风战斗机的出厂质量也是直线下降。此外,前线兵败如山倒,急需大量战斗机和飞行员补充力量空缺,而国内飞行员能够获得的训练水准却每况愈下。这便是疾风部队在菲律宾战场一败再败的原因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