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一名13岁少年因琐事将母亲杀害,为何少年杀人案件频发?
今天早上看见了一条很震惊的新闻,四川眉山东坡区警方通报一起命案:
2月24日晚,刘某某因家中琐事与母亲卓某发生争吵,将自己亲生母亲杀害。
然而犯罪人刘某某仅是一个13岁的孩子!
眉山市公安局东坡分局警方通报
这样的少年杀人的案件还不止这一起:
2019年1月15日,湖南省娄底一名七年级中学生因打球和同学发生冲突,将同学背部、腹部等多处捅了数刀,同学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9年3月16日,盐城建湖县一名13岁男孩因玩手机和母亲发生激烈冲突,用菜刀击中母亲后脑,母亲死亡;
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名未满14岁的男孩性侵未遂,将一名11岁的女孩残忍杀害。
这样的少年杀人案件还有很多,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少年杀人案件频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或许是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或许是受暴力游戏的影响,或许是因不用负刑事责任的侥幸……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儿童早期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会对花儿微笑、对大树说再见、会抚摸安慰石头,可以说这时候的孩子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那为什么到了少年时代,有的孩子就变得暴力甚至血腥呢?这是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什么是生命教育: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
生命教育是指以爱惜尊重生命为基础,以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如果要问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必定是生命,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便无从谈起。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他们对对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对他人的生命也没有敬畏。
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历程:
英国将生命教育融合在日常教育之中,并与公民教育构成主辅搭配的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一种系统的教育体系;
美国各大学校通常从日常的死亡案例出发,以死论生,引发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推进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日本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并且通过“家长教师协会(PTA)”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生命教育;
新加坡则是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培养生命化学生,构建生命化校园。
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生存生活”,要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把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决策。
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个是对“生”的认识,另一个是对“死”的认识。
对”生“的认识包括对生命开始、生命过程及生命价值的认识。生命是如何开始的,生命又是如何发展的,生命又具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知道和探讨的。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死”的认识,“死”和“生”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死亡教育来进行生命教育,什么是死亡,怎样面对死亡,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话题。
生命教育的缺失:关于“生”我们难以启齿,对于“死”我们又十分忌讳
在中国我们很少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因为关于“生”我们难以启齿,对于“死”我们又十分忌讳,所以导致孩子对于生命和死亡都缺乏认识和思考。
生死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1、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孩子不是没有探索过,作为父母,你的孩子是否问过你“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我是从哪生出来的”等一系列的问题,你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不少父母都不会认真正面地回答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直接忽略孩子的问题,要不就是训斥孩子一顿“你问这些做什么”,要不就是戏弄孩子,“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等等。
关于死亡的问题则更少谈及,不少长辈甚至十分忌讳,是不可以说“死”的,往往孩子“死”字一出口,就会遭到父母长辈的怒目而视和训斥,而且通常就算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父母也往往不会对孩子讲,对死亡也甚少讨论。
2、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生死之事在学校教育中也很少涉及。
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相应的课程和活动。现在学校教育比较注重知识性的学习,而对学生关于自身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缺乏相应的引导,虽然在《纲要》把生命教育纳入进战略决策,但是各大中小学仍然没有对应的课程,显性课程缺乏,而在其他课程和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也鲜少涉及。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老师往往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培养。
当老师五年来,我发现许多学习好的学生情感却比较冷漠,有的甚至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帮助他人,一旦毕业见到老师态度也比较漠然。近年来不少违法犯罪的竟是学校的“好学生”,这说明学校的评价体系已经出了问题,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心理却比较冷漠甚至偏激,所以学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德”应该放在首位。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可缺失
1、引导孩子对生命的认识
①告诉孩子“你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几乎是每个孩子必问父母的一个问题,对此我们要认真耐心的回答,切不可选择忽视、责骂或者戏弄孩子。
②带孩子去看新生儿。
我们可以带孩子去看看新生儿,体验生命最初的美好和脆弱,这能激发孩子的善良和同情心。
③照顾刚出生的小动物。我们可以让孩子照顾一下新出生的小动物,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
有一期《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家的猫分娩了,生了几个小猫咪,霍思燕就引导嗯哼(霍思燕的儿子)给小猫咪喂奶还有换尿垫,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2、不要忌讳和孩子谈论死亡
生死是相对的两大概念,通过认识“死亡”,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
①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死亡时生命的正常现象。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可以拿出家族的老照片,带着孩子去认识一些先辈,并告诉孩子他们随着年岁的增长,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②借助动物的离开和花草树木的凋零和孩子探讨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小动物去世的的事情,我们可以借此跟孩子讨论死亡,陪伴孩子照顾濒死的小动物,和孩子一起埋葬小动物;花木凋零更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场景,我们可以跟孩子解释植物的四季轮换,从中认识“生”与“死”。
③提高孩子的危险认知能力。
提高孩子的危险认知能力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孩子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甚至认为像游戏里一样,人具有很多条命,能死而复生,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死亡,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利用书籍绘本和相关影片进行生命教育
有的时候,我们会对生命教育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也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这时候借助相关的绘本和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毕竟这些书籍和绘本由专业人士撰写,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比较科学。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些绘本书籍和影片供大家选择:
①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 100 万次的猫》《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我的忧伤像一头大象》《爷爷变成了幽灵》《再见了,艾玛奶奶》《风到哪里去了》《爷爷的天使》等;
②书籍:《当鸭子遇见死神》《病隙碎笔》《生命的重建》《活出生命的意义》《相约星期二》等;
③影片:《寻梦环游记》《刺猬的优雅》《唐山大地震》《深夜长眠》《投名状》《死亡诗社》《屋顶上的提琴手》等。
4、博物馆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好地方
现在各地有很多博物馆,很多都免费开放或者低价收取一定的费用,有社会历史博物馆、自然科技博物馆等,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去处。
我们可以定期带孩子去这些博物馆参观,最好在参观之前家长多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在带孩子参观时讲解或者解答孩子的问题,最好让孩子多谈论下他的想法。
比如浙江安贤生命博物馆,这是我国首家以生命为主题的博物馆,分为生命教育馆、生命艺术馆、生命纪念馆、生命风采馆、生命礼仪馆、生命历史馆、生命展览馆等七个场馆,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绝佳去处。
在博物馆中,孩子可以更深刻的感受生命的起源和进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文化,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也能使孩子对生命形成更直观的感受。
5、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
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又有专业的人员和资源配备,因此能够更系统、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校可以开设一科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一周一节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主题活动,系统掌握生命知识,感受生命进程,体会生命文化。
②在其他科目中融合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语文、品德、科学甚至数学、美术、音乐等科目中都可以融合生命教育的内容。
③可以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清明去烈士陵园扫墓、为重症儿童捐款、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或汇报演出等活动。
6.改变只关注成绩的评价体系,注重孩子的情感和道德培养。
现在很多孩子情感冷漠,缺乏同理心,其实和我们的评价体系相关密切。
在学校,教师以学习看待学生的好坏,不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在家庭,父母只关注孩子考试分数,不关心孩子心理和情感变化,老师和家长的“冷漠相待”导致了孩子的冷漠。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孩子,积极发现他们地散光点,特别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却能热心帮助同学,我们对此要积极肯定,并且树立模范,让全班同学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孩子的成绩,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变化,适时引导,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写在最后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