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你知道中秋的起源吗?中国人的中秋历史底蕴与文化情怀

中秋将至,父母早早地特意从老家寄了一盒特产的大月饼过来。

我想,除了春节之外,大概没有哪个传统节日是人们要这么大费周章早早就准备各种吃食来迎接其到来,似乎少了这些特有的食品就不叫过节了。

都说中国是“民以食为天”,这也可以看出,节前准备程度越隆重,这节日也就越重要、过得越隆重。中秋节可以说是一个大节了。

记得我有两位大学舍友是来自潮汕地区,她们说起当地过中秋的习俗中有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拜月娘。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日渐式微。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只限于跟家人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买买东西而已,觉得这样便是过节了。这样可真是太肤浅了!

作为中国一大传统的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否则隔壁某国也不会一直在跟我们抢“申遗”。不久前有一本书甚至写到中秋节是“洋节”,起源于韩国,即刻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和批评,作者才出来道歉承认错误。

虽然“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认知刻在了中国人的DNA里,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对中秋节的传统历史和习俗等方面有正确的了解,能说得清里面的道道呢?传统民俗文化又该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

幸好有《中秋》这本书,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中秋的历史、演变、习俗、食俗、娱乐游戏、传说和轶事等知识,为中秋节正本清源,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也从中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中华文明闪光点。

如果问你:中秋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历史?也许很多人只能说出“嫦娥奔月”这个传说故事而已。中秋节的历史当然不只是“嫦娥奔月”而已。

要说中秋的起源,有学者提出,它是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月亮祭祀活动。但在本书中指出,这些只是某些习俗的起源,还没正式形成节日,并不是中秋这个节日的起源。

根据一些古书和民俗志文献的显示,唐宋时期对中秋有了明确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当时人们欢度中秋、热衷赏月的热闹景象,甚至还有中秋假期。

在《全唐诗》里有一百多首赏月诗,都明确地写明了中秋的名称和日期,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曹松的《中秋对月》等。

《全宋词》里有两百多首中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提到“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更是家喻户晓,传诵千年。

因此根据研究,唐代是中秋节的初步形成期,中秋赏月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到了宋代,中秋节愈加兴盛隆重。唐代过中秋节主要是文人贵族晚上宴饮赏月,到了宋代则是成为一个大的节日,下至一般老百姓都参与,一整天都过节狂欢。

月饼是中秋节俗最重要的象征物,也是我们现在过中秋节必备的食品。那么月饼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宋代的时候就有名叫“月饼”的圆形饼食,其中以胡饼为主,但只是一种日常点心,还不是中秋节令食品。

到了明代,月饼成为人们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送礼佳品。它正式成为中秋节令食品则是源于明代中秋节的拜月习俗,最初用途是作为拜月的贡品,既要选用好的材料,做出好的味道,又要做得外观好看,并且在拜祭仪式完成后分食。

到后来拜月习俗逐渐淡化,而月饼有着团圆饼的寓意,在这个节日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吃月饼、馈赠月饼便成为了中秋节保留下来的主要习俗之一。

中国“民以食为天”,除了吃月饼,古人还会饮酒、吃玩月羹、尝新粮、吃时令瓜果等,非常丰富的节日食俗,说得我都要流口水了!

特别是那些诗人墨客,一边喝酒赏月,一边吟诗作对,这才有了我们如今朗朗上口的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秋节的传统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厦门的“博饼”,还有许多地方的灯火、挑灯笼,等等。这些可比埋头玩手机有意思多了。

古代中国作为当时的文化大国,中秋节这一大传统节日也随着人员流动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播到国外去。

特别是东南亚不少国家都会过中秋节,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韩国,非常重视中秋节,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会有隆重的庆祝活动。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输出和民族自信啊!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实在有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了解学习。

本书除了为我们梳理数千年来中秋节俗的文化脉络,还配有55幅跟中秋有关的珍贵古画,为中秋节增添了更多的诗意与遐思。

书的封面选用了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八月》,描绘了古人过中秋节的情景。这幅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我们隔海相望。月圆之时,正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