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姥姥和我”:老手艺“拥抱”新时代

“姥姥和我”的创始人张静在为年轻艺人传授刺绣的技艺。 金玉敏 摄

将古老的河东手工艺与现代市场完美结合,成立不到两年,多次代表运城参加省级、国家级创业大赛并获奖,成为河东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代表我省参赛的运城市优秀创业项目“中国传统手工艺——姥姥和我”荣获“创翼之星”奖。同时,该项目也是唯一代表我省进入国务院参展单位的优秀项目。

成立于2017年1月的“姥姥和我”是闻喜县一家服饰有限公司的名字。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家公司生产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并多次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创业成功的典范。

老传统结合新时尚

“姥姥和我”的创始人是闻喜县人大代表、闻喜县十佳青年标兵张静。张静于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自幼就喜欢美术的她在大学毕业后便创立了自己的美术工作室,专门培训美术专业的特长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口碑。

2012年的一天,张静看到街上有一群农村老太太,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各式各样的手工婴儿服饰,有棉衣、棉裤、千层底布鞋,还有各式各样的老虎刺绣鞋。这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么亲切的东西,这么熟悉的感觉,这么温暖的手艺,为什么只有老太太在做,为什么只配在地摊上来销售。她突然有个想法,就是要将这些传统的手艺,结合自己对美术的诠释,把这种人人都熟悉、人人都穿过的服饰,带到专柜上去,把这种舒适却价格低廉的好东西重新设计面世。

张静放弃了培训学校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她凭着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和分析,着手策划项目、注册公司、申请商标、设计品牌logo。她凭借自己的美术特长,从传统的制作“布老虎”手艺出发,将新工艺与民间老手艺人的手工制作完美融合,创立了“姥姥和我”品牌。

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2017年年初,“姥姥和我”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第一个线下直营店也在闻喜创办起来。“姥姥和我”的产品一改传统工艺中的花型土、款式老等缺陷,同时也传承了传统工艺中采用真材实料、充满了老人对孩子的爱的文化,使现代与传统很好地结合。产品一经面世,就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如今,“姥姥和我”在省内拥有23家体验店,在全国有218个网络代理,打开了销路,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将传统手工艺制品与时尚元素相融合,做出让妈妈放心、家人放心的纯手工打造的纯棉制品,是‘姥姥和我’的基本原则。而通过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获得一种文化满足,更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张静说。

新模式传承老手艺

在张静看来,一些传统的老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主要是缺乏创新,在市场上卖不上价。

从一家直营店做到全国规模性的连锁店,“姥姥和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原创设计,改变生产和销售模式,使产品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也让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到现代人的视野。

传统手工做出的产品要投入市场,进行规模化生产,最大的问题是规格和标准难以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张静将重心放在产品的原创设计上,并对产品进行规范化生产。她从北京服装学院和江西服装学院聘请了4名设计师,和她一起专门从事市场研究和产品的研发设计,确保所有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过反复测算、试验,我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即把所有的产品加工进行细分,从规模加工到小作坊加工,逐一明确工序,从而解决了生产效率和规格统一的问题。”张静告诉记者,“拿一双宝宝鞋来说,我们统一采购布料,设计出鞋的样式,鞋面和鞋底分别由严格筛选出的不同的代工厂进行加工制作,回来后我们统一组装,这样就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规格。”

一年多来,张静建起了工厂和家庭两种生产模式。“姥姥和我”在全国范围有4个大型代工厂,同时还吸纳了当地160余名下岗女工和残疾人再就业。通过这两种模式,目前,“姥姥和我”的产品已达200多个种类,涵盖了传统手工婴儿服饰、纯手工千层底布鞋、老虎刺绣文化、香包、棉花被褥及婴儿用品等系列。

说起传承,张静表示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年轻艺人的培养上,“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传统手工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真正让我们的产品代表运城文化‘走出去’,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努力做到行业尖端

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中国传统手工艺——姥姥和我”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优秀项目展示。这次参展给了张静莫大的信心,让她看到了河东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也更坚定了她走向高端市场的决心。大赛组委会将优秀项目纳入“中国创翼”项目库,向投资机构优先推荐,并提供长期跟踪服务。

一年多来,张静带着“姥姥和我”参加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多个创业大赛,取得不凡成绩的同时,还得到各级组织部门的创业奖励扶持资金、贴息贷款等。今年,闻喜县审批通过了“姥姥和我”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姥姥和我”在央视二套“创业英雄汇”栏目中,代表山西得到天使投资人的认可,并提出300万元的融资计划……

张静告诉记者,参加各个平台的创业大赛让她受益匪浅。除了导师的创业指导外,在各个平台上,她还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优秀创业者,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她认识到自己的企业在前景规划、市场分析、财务核算和社会定位等方面的不足,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全国各地优秀创业者非常多,他们有很多好的创业模式可以借鉴,这让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张静表示,通过在各个平台的展示和宣传,现在,很多全国各地的客商到闻喜找她谈合作事项,订单也越来越多。下一步,她要适当改变产品构架,打造更多文旅类手工艺产品,进一步宣传河东传统文化。

荣誉和订单接踵而至,这是创业之初的张静所没有想到的。现在,尽管每天都非常忙碌,张静依然会抽出时间来做手工、绘画和设计产品样本,并坚持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创业的经历也让张静意识到,创业不是“拍脑袋”的决策,创业者必须要有一套理性的构架和思考,并且去付诸实践,努力做好自己,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做到尖端,自然会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本报记者王龙飞 通讯员吴莉 裴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