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苦敢冒险,又掌握着先进施工技术的平潭人,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
作者:果子离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平潭,中国第五大岛屿,陆地面积不过371.91平方公里。尽管有着“中国马尔代夫”的名誉,但知名度并不高。
▲平潭
然而,这座人口45万的海岛,曾有10万多人从事着与隧道相关的工作,巅峰时期“掌握”着全国80%以上的隧道工程。毫不夸张地说,挖隧道养活了平潭四分之一的人口,也让平潭有了“隧道之乡”的美誉。
昔日贫困的渔业基地,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隧道工程的王者?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海峡两岸的特殊关系说起。
01
从防空洞中挖出商机
平潭地处福建省东部,距离台湾新竹市直线距离不过68海里。1949年国民党残党败退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平潭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处于海防戒备的状态。
1996年台海关系紧张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联合军事演习在平潭进行,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张万年率领一百多位将军登临平潭岛澳前镇老虎山(后改名“将军山”),在漫天硝烟中指挥、察看对台军演,使平潭成为世界焦点;由此可见平潭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平潭将军山
由于不知道战争何时会打响,平潭人只能被动员起来开挖防空洞、开建军事设施、修建地下粮库。天天与山体、岩石、土壤打交道,让平潭人积累了丰富的挖隧道经验,也为其后来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过分专注海防事业、地方产业薄弱,贫瘠的土壤更是难以耕种;这使得平潭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GDP徘徊不前。
穷则生变。为求致富,平潭人只能外出打工。当时摆在大多数平潭人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往海上走,跑航运;二是往地下钻,挖隧道,都是“拿命换”的苦活儿、累活儿。
凭借着当年挖防空洞练就的本事,大量的平潭人开始从事隧道工程,与坚硬的岩石、漆黑的工作环境作斗争,愣是闯出了一条道来。
1962年,平潭平原镇的建筑队成功承接、施工了福建福州永泰县的一条隧道,这是平潭人打造的首条隧道,平潭隧道业发展初具雏形。
02
草根工程声名鹊起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志之士纷纷下海捞金,全国各地掀起了基建的浪潮。随着开工基建项目的增加,中铁等国企的施工队伍开始无法满足庞大的工程需求,这给吃苦耐劳的平潭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些“脏活累活”中铁这些大国企看不上、或者忙不过来时,便分包给平潭的隧道工程队。
在铁路、公路、地铁等基建工程中,隧道施工无疑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项。靠着当年“挖防空洞”积攒下来的经验和熟练掌握“混凝土防渗透法”等隧道施工技术,平潭人能吃苦、“不挑食”,开始在隧道工程暂露头角。
在没有盾构机的年代,平潭人只能靠着铁榔头、铁锹一锤锤地挖,一铲铲地运。
据福建隧道业老板、海晟建设前任董事长林能生回忆:“刚开始出外打隧道的平潭人是背着铁榔头开始的,挥着铁锹、推着板车干出来的,挖进一米山洞,有时需要一个月。而现在,用挖掘机一天可以挖好几米。”
福建人做生意向来讲究“抱团”。部分先行者在隧道工程赚到钱后,大量的平潭人经家族、亲戚、朋友的介绍,纷纷扎进了隧道业,彼此勾连、相互协作。久而久之,平潭人在隧道业声名远播,地位日益凸显。
此后平潭的隧道业发展一路顺风顺水,在经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元并进转型阶段和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之后,平潭隧道业迎来了快速集聚的发展阶段。
平潭人挖隧道有多拼?
以平潭人参与的京九铁路五指山隧道为例。这座隧道位于福建、广东两省交界的广东和平县内,全长4465m,是京九线最长的双线隧道。
京九铁路能否如期开通,五指山隧道的开建非常重要。要拿下这条隧道并不容易,五指山隧道不良地质较多,隧道穿过十多条断层,对施工影响很大。此外,全隧昼夜涌水量约12000吨,隧道还经过地热构造带,最高温度达4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施工团队得在40度高温的煎熬下开工,同时还得处理好涌水问题。
▲五指山隧道
更艰苦的是五指山隧道内含放射性有害物质,截至2006年底,这座隧道仍是中国开凿的含放射性物质最多的隧道,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威胁极大。
就是这样一座隧道,被平潭人硬生生给啃下来了。
五指山隧道于1993年5月开工进洞,1995年7月建成,工期两年零两个月,比合同工期提前1个月。1998年,该隧道工程获国家鲁班奖,这里面有平潭隧道人的一份功劳。
巅峰时期,平潭人每年承包的隧道工程总额达上千亿元,占全国隧道施工工程的80%,近年来这一份额也维持在70%左右。除了抢占中国市场以外,平潭人挖隧道的足迹更是遍布西班牙、德国、新加坡等国家。
在此期间,平潭人征服了一个个极具难度的隧道工程。从贯穿祖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到20.5公里的兰州乌鞘岭隧道,从国内最大的单跨地铁隧道断面工程——北京地铁复八线到晋焦高速公路牛郎河隧道,这些国内赫赫有名的工程,都能看到平潭人的身影。
03
分包乱象
伴随着“隧道之乡”声名鹊起的,却是平潭人始终未能形成真正产业。尽管国内大多数重大隧道工程都是“平潭帮”完成,但荣誉和品牌却全归给了他们挂靠的中铁。
这一困局,源自“平潭帮”缺少总包资质和隧道工程长期以来的层层分包。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由于承包资质的限制,福建平潭还缺少像中铁那样拥有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建设公司,规模比较大的福建省隧道有限公司和海坛隧道有限公司也只是拥有隧道专业一级的资质,这也是多年来平潭人的公司只能挂靠在中铁名下的原因。
在这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分包链条下,能够名正言顺地拿到分包“大头”的,是具有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国企,而草根工程出身的“平潭帮”,只能在层层分包之下赚辛苦钱,属于“食物链”的底层。
曾有平潭隧道老板透露,即使是家财万贯的隧道老板,拿到上亿元的隧道工程后也不会亲自做,而是以抽点的方式转包给身边的“小弟”。而“小弟”们再以合股的方式,转包给“小马仔”们。
资质的缺失、分包乱象丛生,让平潭隧道工程长期无法“拧成一股绳”。据财新报道,早些年,平潭政府也有过整合的念头,但平潭老板们掌握的大大小小隧道公司,因为工程遍布全国,为方便施工,大多并不在平潭注册。公司注册地在平潭的仅有四五家。这几家企业年产值约近100亿元,均属于中型企业。但要统领整个平潭的隧道施工资源,并不现实。
近年来,随着中铁、中建等央企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家对工程承包的管理愈发规范、严格,大国企对对平潭人的依赖度逐渐降低。中铁等国企旗下也有不少隧道公司,这就进一步挤压了“平潭帮”的生存空间。
如何寻求突破,是平潭隧道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04
平潭路在何方?
大浪淘沙,越来越多不规范的施工队伍被淘汰。在激烈的竞争中,“平潭帮”也在进行自我革新。
在依靠挖隧道致富后,日子逐渐富裕的平潭人也开始“鸟枪换炮”,昔日挖隧道用的铁锹、铁榔头也置换成盾构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
意识到承包资质重要性的平潭人,也在积极推动多家福建企业整合,做大做强,以求拿到总承包资质,以此摆脱对大国企的依赖。
另一厢,平潭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为其腾飞插上了翅膀。
世事轮回,昔日平潭由于临近台湾而被当成了海防重地,今日的平潭却也因为“近水楼台”的优势,享受到了对台政策的优惠。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海西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平潭综合实验区成为“对台特区”,在海西战略中扮演“实验区的实验区”角色。
福建省也赋予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多项优惠政策,比如10年内对平潭实行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的政策,尽量不安排平潭农田保护指标,由其他县市统筹调整等等。
2016年,继海南岛后,平潭成为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在政策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的平潭人逐渐开始回流。昔日通过挖隧道积攒的财富,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尤其是房地产业的繁荣。平潭新房的均价,已经从2009年的2000元/米,急剧飙升至如今的1.2万/米,涨幅喜人。
▲安居客显示的2020年11月平潭新房的均价
更让人憧憬的是,未来连接海峡两岸的“台海通道”,有望在平潭开工。
据香港《南华早报》2018年报道,大陆决定到2023年,建成连接福建省平潭县和台湾新竹之间长达135公里的海底隧道,可供时速250公里的高速火车通行,若计划成真,这一隧道有望成为全球海底部分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将超过英法海底隧道3.5倍。
▲香港媒体透露台海通道示意图
这一想法看似“天方夜谭”,却引发了海峡两岸极大的舆论关注。尽管何时开建仍是未知数,但对平潭来说,却是天大的利好。
毕竟从规划的3条路线来看,平潭是最佳的开工地点。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正解局-隧道之王:福建海岛上的40万人,修了中国80%的隧道
2.海坛故土-揭秘平潭“隧道之乡”的运作模式
3.中国经营报-平潭隧道帮:寂寞成长
4.启商脉-在中国,就没有福建人挖不动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