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怎样带着你的工作去远方?

当你窝在office那个小格子间,每天就是做工作计划、工作报表,跟领导汇报,开会走神,上下班挤一个小时的地铁,两点一线的生活好像让你的活动范围变得特别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摆脱了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带着笔记本上路,让工作和旅行同时进行——他们是“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所谓“数字游民”,首先得是不定居的人,再者这些人有着一门技能,可以凭互联网边旅游边赚钱(这点跟存够了钱,不工作每天旅行的人不一样)。蒂莫西(Timothy Ferriss)在《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书中这样形容他们:这个新贵群体热爱旅游和探险,不愿意被物质财富给束缚在一隅。

并不是只有网红才能成为“数字游民”,从远程工作、自由职业到创业,都能让你走上这条路。DNX Global曾在2015年的报告中预测,2035年全球的“数字游民”人数将超过10亿人。

远程全职工作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远程工作的概念也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允许员工不坐班,让他们远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只要你有台笔记本和网络,你可以在家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工作。

开源代码库GitHub于2008年成立之初,员工极少且没有办公室,他们主要在网上进行沟通,“Chat就是我们的办公室,”GitHub创始人和前首席执行官汤姆(Tom Preston-Werner)说。最初该公司让员工远程办公只是为了削减成本,但随着公司不断壮大,汤姆把这种形式当成了一种战略优势。因为这样GitHub可以招揽全球各地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在硅谷。

以前远程工作的主要人员是程序员,再就是设计师、作家,现在护士、教师、客服都加入了远程工作者的队伍。虽然远程工作在中国尚未普遍,但在西方国家已经很常见。2015年一项盖洛普的民意调研显示,在美国有37%的员工称自己正在远程工作,这一比例在10年前还只有9%。

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者是“数字游民”群体的一支大部队,他们通过发挥在UI/UX,平面设计,写作和销售等方面的才华在网上赚钱。这些人促进了“零工经济”的发展,据福布斯报道,自由职业者在2027年将占到美国总人数的一半以上。2018年Paypal发布的《全球自由职业者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的自由职业者中,80后和90后是主力军,超过85%的受访者小于40岁。在那些对成为自由职业者跃跃欲试的人中,年轻人占到了一大半。自由职业者们主要通过社交活动、自由职业平台、口碑推荐来拓展业务。

创业

如果你不打算垄断市场或改变世界,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更自由,做些小型创业项目未尝不可。服务于“数字游民”的网站Nomad List创始人皮耶特(Pieter Levels)自己本身就是个“游民”,通过这个网站他已经月入3万美元。Nomad List根据各个城市的物价、环境、指南等,给它们进行排名,为“数字游民”选择目的地时提供参考。

皮耶特本身学的是市场营销,但他不断充实自己,还学习了编程,一人包下了网站的策划、产品、开发和运营。从新加坡、香港、东京到马尼拉,皮耶特总是背上行囊,说走就走。他说决定他目的地的因素,只有WiFi网速、天气、美食和生活成本,手头上的工作并不会限制他的行踪。

像这样的“一人创业公司”,一开始可能是想解决创始人自己的问题,后来发现还有不少人与自己的需求相似,就不知不觉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成为“数字游民”并不容易,你得有一技之长和很好的自制力,一不小心还会沦落成无业游民。在旅途中,你需要注重理财,考虑到签证费、机票、住宿费等。

到了新城市,首先要找寻工作的地方,浏览附近的众创空间、图书馆、咖啡馆等。这听上去可能有点琐碎,所以有的人宁愿直接找个星巴克办公,因为至少全世界的星巴克都差不多。

这样看来,“数字游民”的生活也并不总是五彩斑斓,他们可能经历了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只是为了从一个星巴克搬到另一个国家的星巴克。数字游民布莱斯(Bryce Adams)对英国《卫报》坦言,“数字游民”的生活有时也挺让他失望,不要幻想躺在热带绿洲中的某颗芒果树下乘凉,空调和给力的WiFi才是王道——它们才能让你顺利地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