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台湾飞行员劫机投奔大陆,到达广州后高呼:我要求回祖国定居

在退守台湾的国民党空军里,王锡爵可谓是天之骄子。他不仅获得所谓的“国军英雄”称号,更是被台湾空军视为难得的王牌。更何况能够得到蒋介石亲自接见,这在当时的空军是极罕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转飞广州白云机场,从此拉开了两岸交往的序幕,成为一位破冰英雄。

王锡爵(左)

翱翔蓝天实现理想

王锡爵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家在四川遂宁的王锡爵,抗战爆发那一年他才17岁。也就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满怀着一腔报效国家的热血,王锡爵考上了当时空军学校的初中部。

也算是命运多舛,紧接着,国内的局势发生大的变故,蒋介石被迫退往台湾,军校也就随着迁往台湾,这里面就有王锡爵。

面对这样的时局变化,刚刚20岁的王锡爵一片茫然,只能是随波逐流,跟着同学们来到台湾东港。原本想着只是一时的战略转移,有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37年。

蒋介石退往台湾

后来,王锡爵以优异的成绩空军官校毕业,按规定加入当时的国军空军系列服役。

由于在空军的优秀表现,接着王锡爵被派送美国进一步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

后来因为卓越的飞行表演,被美国黑猫飞行中队特别招收。并开始执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殊任务。

1964年,美国黑猫中队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指令,曾经与蒋介石有过很是紧密的合作,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刺探大陆方面关于核试验的情报目标就是中国西北腹地。

美国黑猫空军飞行任务

为了获取大陆核试验资料,黑猫中队曾经派出两架U-2侦察机到台湾执行此项特殊任务,而王锡爵就是其中的机长之一。

应该指出的是,能够执行这样极为特殊的任务,难度系数不可谓不高。首先U-2侦察机在当时是美国技术含量最高飞机,而能够熟练掌握这样的侦察机,在当时的台湾也可谓是寥寥无几。

再一方面,到大陆纵深腹地担任这样的侦察任务,风险系数可想而知。

黑猫中队

说不上是有幸还是不幸,上峰命令王锡爵来执行这项任务。为了扰乱大陆方面的跟踪监视,王锡爵故意先是向南绕飞好几百公里,为的是混淆对方的预判,然后突然折向西北某腹地。

然而就在飞抵目标区50公里识别圈之时,飞机上的萨姆导弹预警器突然亮起,这个警报显示目标地的导弹已对准了自己的U-2。与此同时,U-2的电子反导弹装备红灯烁烁。

也就是王锡爵的经验老道,立马赶紧调转机头打算狼狈逃窜。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道闪光从机翼下面传来,王锡爵暗暗叫苦,这不是导弹推进器工作火焰吗?惊恐万分的王锡爵赶紧返航。

萨姆导弹

黎明时分,王锡爵的U-2终于在桃园机场落地,这时的王锡爵才算是松了口气,颇有点死里逃生的节奏。

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现场,起码有三枚导弹正在向他飞来,稍有迟疑,哪怕是几秒的时间,等待王锡爵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机毁人亡,命丧蓝天。

桃园机场

转身民航向往祖国

凭借着在空军的卓越战绩,六十年代末期,已经成为中校的王锡爵从空军退役,之后被转聘担任台湾一家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继续着自己翱翔蓝天的飞行职业生涯。

在这个工作时间里,王锡爵已经飞行了2万多个小时,俨然成为技术高超并且有着丰富的飞行经验的老机长。当然,此时的王锡爵也已算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

然而就是这样在一般的台湾人十分羡慕的家境,王锡爵总是感到自己的心里缺少点什么。

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

常言说,月是故乡明尽管已经在台湾呆了37年,尽管已经从青涩成为赫赫有名的名牌飞行员,尽管有着安宁祥和的家室,但是,每每在夜静时分远眺遥远的家乡,王锡爵总感到有一种冲动在心里。

正所谓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尽管王锡爵曾经是国民党的一位军人,也在刺探大陆的核设施的行动中有过自己的贡献。然而他知道,在自己骨子里已经深深打上炎黄子孙的烙印,这并不能因为岁月的流失而消失。

因为他知道,就在大海的对岸,年迈的父亲也许还在翘首以盼,流浪在外的儿子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尽尽孝道。

王锡爵

惦记老人,怀念故乡,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历来的情愫,王锡爵自然也不例外。

其实就是之前,经过多方打听,王锡爵已经知道自己年迈的父亲依然健在,也许正在日夜盼着自己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就像王锡爵对父亲牵肠挂肚一样。

由于王锡爵跑的是台湾转飞香港的线路,也就是这个方便,早在1984年,自己已经在香港与家人有过一次会面。

尽管这次相见时间短促,但已经在王锡爵的心里埋下回家的念头。

时间来到1986年5月3日,这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王锡爵来说,可谓是关键的时刻。和往常一样,王锡爵驾驶着开着波音747货机,由新加坡起飞,还是按照以往的航线,借道香港转飞台湾。

既然有想法,早晚会付诸实际行动就在从新加坡起飞不久,王锡爵趁着机械师上厕所的功夫,控制了副驾驶。机械师回来一看事情有点不对,王锡爵便和盘托出自己打算直飞广州的决定。

机械师一听连说不妥,这不是背叛国军吗?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罪。王锡爵笑道,你是不是中国人,广州是不是中国的城市?机械师一想也是,这香港也是中国的,台湾也是中国的,凭什么不能直飞?

于是便勉强答应王锡爵的要求,配合机长把747给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

747给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与大陆还处于敌对状态,彼此已经隔绝往来长达三十年。尽管如此,大陆方面还是对王锡爵的回归表示极大的欢迎。

747刚在白云机场跑道上徐徐降落停稳,王锡爵就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匆匆走下飞机,双脚踏上了阔别三十多年的中国大陆。

当看到迎接自己而来的相关负责人后,王锡爵忍不住激动地大声喊道,终于回家了,我要求在中国大陆定居,并表达自己急切要和家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王锡爵的波音747飞机从新加坡起飞不久,国家民航局已经发现这架飞机偏离飞往香港的航道。也就是因为这是一家民航飞机,所以大陆空军防御系统只是密切关注,并没有启动防御打击系统。

在接到白云机场的紧急请示后,民航局为波音747飞机临时开辟了绿色通道,王锡爵这才得以安全着陆。

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的直接安排之下,王锡爵的四川老家的家人连夜赶往北京,而王锡爵也是自己驾驶着飞机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与家人见面。

当看到年逾八十的老父亲的时候,王锡爵禁不住陶然大哭起来。因为自1948年一别,已经是37年过去

且不说老父已经是八旬老翁。而自己不也是从当年的青涩小伙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叶选平

王锡爵事件引来两岸再次携手

对于王锡爵驾机回归,中国给出的定义是飞行员思念自己的家乡,不得已而为之。而实质上也是想利用王锡爵驾机回归这一契机,向台湾方面释放善意。

毕竟和王锡爵一起的还是副驾驶和机械师,外加上22吨或为和价值不菲的747飞机,这都需要双方加以商谈才能妥善解决的。

在王锡爵驾机回来的当天,中国民航局就给台湾发出邀请,希望早一点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王锡爵并不是在役军人,又不在政治避难和泄露军事情报的层面,纯属个人思乡心切激情所致,完全属于民事方面的调解范畴。

在中国大陆一再邀请之下,后来几经反转周折,台湾方面终于派人来到香港,与大陆方面坐在一起,为王锡爵驾机回归一事达成协议。

大陆方面遵从王锡爵的个人意愿,同意他在祖国大陆定居,而波音747连同飞机上的货物,以及机组的另外两名成员也一同返回台湾。

尽管这次关于王锡爵驾机回归事件的妥善处理,是由台湾的华航与大陆的中航两家公司的名义举行谈判,可谁都知道航空公司后面站着的是两大政治集团。

王锡爵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由老死不相往来,因为王锡爵事件,已经是坐在一起商议,其实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一种历史性突破。

在香港举行王锡爵事件的谈判,标志着海峡两岸隔绝30多年的历史铁幕由此打开。

即便是相对保守的台湾舆论也认为,由王锡爵引发的这个谈判的深远意义大于事件本身的实际意义。

随着王锡爵驾机返乡事件的妥善解决,彰显了中国大陆为台湾老兵着想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折射出台湾老兵渴望回归故里的一种情愫。

毋庸置疑,祖国大陆宽厚地接纳王锡爵回归故里,与老父亲团聚,极大地引发了广大台湾老兵的回乡情结,更是从社会层面推动了两岸的交流往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锡爵驾机回来,可谓是是两岸交流的一次破冰行动。

台湾老兵回乡

两岸交融大势所趋

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其实对于国民党的高管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有资源有能力携带妻室儿女。而对于一般的老兵来说,在兵荒马乱之中匆忙离去,甚至没有来得及与亲人话别。

一晃五十年过去,不知有多少家庭为此破碎,有多少像王锡爵这样的骨肉分离。他们只能与妻儿隔海相望,甚至于老死不能相见,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值得注意的是,祖国大陆对于王锡爵的回归表示极大的赞誉,就在王锡爵驾机抵京的当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接见了王锡爵和他的全家。

田纪云代表祖国欢迎王锡爵回到祖国大陆定居,他肯定了王锡爵驾机回来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这一正义的举动,表达了炎黄子孙希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

田纪云

王锡爵很是感激祖国的关怀,因为回到祖国大陆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王锡爵表示一方面要回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再一个就是希望今后为祖国同胞与台湾民众的沟通做些有益的事,更希望继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

后来王锡爵还担任中国民航华北局的副总飞行师,在行政工作之余,年逾五旬的王锡爵依然饶有兴趣亲自驾驶中国国际航班,继续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王锡爵

不仅如此,王锡爵还接连担任7、8、9届全国政协常委,同时还是黄埔学生会常务理事,为沟通两岸交流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随着王锡爵事件得以妥善解决,事实上已经给台湾老兵带来一线希望,这种蝴蝶效应立马在台湾激起千重浪。

就在王锡爵驾机回家一周年的母亲节这一天,数以万计的退伍老兵集聚在一起,呼吁台湾当局立即允许回大陆探亲。可以想见,当初他们这些曾经的年青一代,而如今已经步入暮年。

台湾老兵探亲

曾记得有多少人还没能等到与亲人相见就已经客死异乡,这无疑是抱憾终生。他们遥望海的对岸,时时刻刻都在期盼与亲人团聚,希望落叶归根。

其实在岛内民众也开始批评台湾的"三不"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王锡爵驾机飞回大陆,只不过是为了探望年迈的老父亲。就连台湾立法委也认为,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是时候应该准许回乡探亲。

1987年台湾老兵回长城

青山挡不住,燕子终归来。经过台湾民众的不断抗争,台湾当局恐于来自民众的舆论压力,终于在1987年宣布台湾老兵可以回大陆探亲。

自此以后,大陆与台湾尽管历经艰难,还是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之路。

随着《人民日报》刊登了与台湾三通的相关报道,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祖国大陆欢迎台湾同胞回到到祖国大陆,可以回乡探亲,也可以各地旅游,并且保证台湾同胞在大陆来去自由。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王锡爵驾机回归的行为启动了两岸交融的连锁反应按钮,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正因为于此,王锡爵的行为深得两岸人民赞誉。

王锡爵也以此被誉为是打破两岸坚冰的首发之人。

参考资料:

《海峡两岸关系概论》 余克礼 主编

《两岸关系四十年历程》李鹏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