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少年的你》没讲完的:谁来照亮无产阶级名媛的未来?

​文:霹雳调查员

这两周,最火的电影就要属《少年的你》了。三天两头上个热搜,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大讨论。

周二下午,我和班长骑着___共享单车(此处广告位招租),也一起去国贸影城看了看。说实话,你要是问我这片子值不值得看?

我的答案是,挺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撕开了校园霸凌的口子。

它就像拿刀划开了一个脓疮,让大家看到本属花季的少年中竟开着朵美丽的恶毒之花,靠近一闻才发现是多么恶臭。

到目前为止,围绕这部片子主要有两个关键点引发大规模讨论:

一个是校园霸凌,勾起了很多人在网上回忆被欺负的陈年往事;另一个是小说作者被指抄袭“融梗”了东野圭吾,引来一批人对电影的抵制。

其中,对于融梗这件事,我觉得是这样的。

这件事本质跟最近14岁杀人那个小孩一样,都是钻了法律滞后的空子。

我们是依法治国的国家。依法治国的制度本身很科学。但由于社会变化太快,法律没有及时跟进调整的话,就会形成法律滞后。

而找不到具体法律条文来制裁的话,喊破了嗓子其实也没太大用。所以,建议各位大V抱团呼吁出台新法规:抄袭者没收小JJ。这问题就解决了。

长痛不如短痛,建议一切

回到电影本身。这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但人物和结局都有些理想化。

对我个人而言,我最感兴趣的点是:

假如这事儿发生在现实中,女主角陈念怀揣无产阶级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这种原生家庭,被霸凌的经历,大概率会是怎样的结局?

1.现实里的校园霸凌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是指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性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备了时间性和反复性。

意味着这种欺凌,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像钝刀子割肉,持续折磨人的事儿。

这俩特点也是校园霸凌跟校园暴力区别定义的地方所在。

最近几年,网上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有很多。我在网上随便搜了搜,贴几个图大家感受下。

2018年6月 广西柳州 地上被铁锁砸头的是个女孩儿

2019年1月 西安某初中 4个男生脚踹、棍棒、皮带殴打一个,最后木棒子断了

2015年10月 河南焦作 女初中生被踩在垃圾桶里叼棒棒糖

围观者喜欢唏嘘:现在的小孩子们怎么变得这么狠?然后把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玄学。

但我特别想问问:以前的小孩不狠吗?

就说60年代的革命小将吧,狠不狠?他们也都是未成年啊,甚至会把自己的老师殴打致死。

我觉得对校园霸凌的研究,还是美国人务实,威廉姆·科普兰有个很现实主义的成果。

研究证明,经常欺负别人的小孩体内C反应蛋白更低,更能感受更多的控制力、权力,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生理上往往更健康。

人类对权力争抢、资源掠夺的本能,是植根在基因里的。

它可能会受环境、法律等制约,但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像触手般滋生出来,驱使着你做出连自己都惊讶的疯狂事情。

小律师徐峥踏进无人区,发现这里还是菜刀、锤子说了算

电影中年轻警察感叹小孩狠时,黄觉那句台词说得好:

你小时候没被欺负过吗?

你小时候欺负过别人吗?!

长大了才学会同情,不好的你都忘了。

霸凌本身就属于人性的一个灰色地带。

关于碰到校园霸凌了该怎么办。最近看到很多名人出来说教,常见有勇敢者大声疾呼:

打回去孩子!谁软弱谁就受霸凌,要勇敢地打回去!

我觉得挺有道理。但别老替别人勇敢。校园霸凌中打回去要比成人视角里难得多。

最容易被忽视的点是,环境对一个人的驯化作用。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发生校园霸凌,如果学校、家长不重视,那对受霸凌的学生来说,就是避无可避,每天都要面对。

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就习惯了是个被群体讨厌的角色,产生深度自我怀疑。

这就像革命小将天天给彭大将军开批斗大会,带着他游街,底下人朝他吐唾沫扔臭鸡蛋,时间久了,他也顶不住。

久经沙场的彭大将军都顶不住霸凌,也没见了小将就打回去,为什么?是彭大将军不够勇敢吗?

不是,是因为觉得身后没人呗。打回去,等待他的将是更猛烈的报复。

同样,如果学生感觉不出老师、家长在时刻关注他的动向,感觉不出自己会被很好保护,那打回去是件挺难抉择的事情。

严重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逆的。成年之后也很难再能跟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

如果运气好,被及时制止,经过一段时间可能缓过来,运气不好就彻底废了。

比如电影开头那个被校园霸凌,最终自杀的胡小蝶,就是现实的映照。

影片中自杀的胡小蝶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就有确凿的数据:2015年,日本平均每10个自杀的未成年中就有1个是校园霸凌受害者。

电影是照进现实了,但现实远比电影残酷,早就该被全社会照亮了。

2.当电影照进现实

在学校中,经常受霸凌的群体大概分为这么几类。

一类是特别优秀,但家庭条件一般的。

前面不稀奇,成人社会也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郭德纲有个相声段子叫《灭高人有罪》。有啥罪啊,凭啥就你比我们能耐大,就显着你了呗?

同志们,一起干之。

而家庭条件一般,吃的不好穿的不行,就很容易被找到打击的点,天天被小碎步跟在后面冷嘲热讽指指点点。

第二类是成绩不好,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不合群那些。

很容易被抓住某一点当小辫子,成为取笑欺负的源头。

除却这些之外,根据作家陈岚400多天田野调查,被校园霸凌的学生中,最大的来源是:那些出问题的原生家庭的小孩。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这种情况。

小北:父亲走了,小时候跟着妈,后来他妈带着他嫁不出去,回家打了一顿,扔在桥洞子下面让他自己住,被抛弃状态。

陈念:单亲家庭,母亲干微商卖假面膜,欠债自己躲起来,让陈念来面对债主咣咣砸门。其中卖假面膜这事,还被校园霸凌者做成大字报当传单发。

现实和电影的区别是,现实中的小北可没易烊千玺那么帅,陈念也没周冬雨那么好的气质。

当你从现实的“小北”和“陈念”身边走过时,很可能不会多看他们一眼,更别说聊天谈心,伸出援手了。

现实中的“小北”们,很可能被你嫌弃为杀马特

2018年,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将近700万。而退回到2010年,我们有6100万。

看看前面动图那些案子的发生地,再到网上搜一下校园霸凌,你会发现被爆出来的学校多数在经济不太行的地方。

电影中准备高考的陈念,人生目标就是要从这些地方走出去,“北京”是她口中翻来覆去的一个词。

电影中有一个桥段很打动我。

当警察再次来盘问,陈念感觉摆脱不掉杀人罪名时,她狠狠地甩了警察一个耳光,大哭着说,“我们只想走出去,走出一个也行啊。

周冬雨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绝望,让我眼睛泛酸,特别想抱抱她。

电影中小北这个角色很理想化,他为了让陈念走出去,甘愿替她顶下杀人罪,燃烧自己照亮陈念的未来。

但即便是少年,这也挺玛丽苏的,现实中我没听说过这种人。

在现实中,有机会走出去的小孩,在背后扮演小北这个角色的,更多还是那个破烂不堪的原生家庭。

是的,即使这个家庭很破,就像一座老房子,很多父母仍愿意把它点着了,照亮陈念们的未来。

但残酷的是,我发现即使这样,“想走出去”和原生家庭之间也常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3.挫折越大,越憎恨原生家庭

在现实中,像陈念这种情况的女孩有很多。

她们多数从一个畸形、破碎的原生家庭走出,在成长路上一步一个坎,像陈念一样,把考取名校作为前20年的奋斗目标,却在毕业踏入社会后,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社会就像深水炸弹,更加高压。她们发现自己前面的努力,并没有让她跟想赢的那些人拉开差距。

于是在这种时候,少数人会拍打下身上的尘土,告诉自己:

得!又重新开始了,得在社会大学里再赢你们一把了。

更多人意志力没这么坚硬,就选择颓了下来。

于是曾经希望越大,现在失望就越大。在社会上受的挫折越多,就越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到微博搜索栏打”原生家庭“4个字,你会发现,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微博上给父母下最后的通牒。

有人曾造过一个词,叫做无产阶级名媛,专门用来描述那群在上海月薪5000却过得像5万的年轻女孩儿。

而这样的女孩儿中,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种家庭。

这种心理的畸形,有时会更加夸张,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

这个女孩儿来自浙江地区的农村。人长得挺漂亮,但原生家庭很不幸。

她的爸爸人长得挺帅,结婚后经常在外面搞点婚外情。她的妈妈为了逃避,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韩国打工,把她送到舅舅家养。

她的舅舅在城里,家庭条件不错。刚刚来到城市上学,女孩儿因为口音穿着之类,经常被同学嘲笑。但是女孩很要强,所以她特别努力学习。

进入大学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她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免试录取。

不管是外形,还是社交沟通能力,这女孩儿都挺不错。

去新加坡每年学费吃住大约在20万左右,对她父母来说,这是笔挺沉重的开销。

但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她跟父母参加同一场婚礼,都不会主动跟她妈搭一句话。

问了下身边人,发现其实不止不搭话,偶尔要回次老家,她都不住在自己家了,住到朋友那里。

而且她毕业找的工作也很有意思。作为一名名校毕业生,她没再想过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

她去了一家上海年费在6位数的按摩养生会所做翻译。工资也不高,主要是为了认识有钱人,人变得势利起来,一心想嫁入豪门,成为邓文迪式的人物。

目前在那谈过俩男朋友了,并未成功嫁入豪门。

我想说的是,这种女孩在受到道德质疑的同时,其实也挺可怜的。

心理的畸形,让她可能永远都懂不了啥是幸福了。

人生追求就是北京人王朔说的,成功就是挣俩破钱,让傻逼们知道。只不过她连自己挣都省了。

田朴裙是初级目标,邓文迪是进阶偶像,江妈妈是终极idol。跟着欲望的驱使使劲燃烧就完事儿了。

但她没读过历史,不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这是一条:一生要被欲望架在火炉子上烤,直到把自己也点燃了,熔化了,才结束的路。

4.谁来照亮她们的未来?

陈世骧先生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有个著名的八字评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说实话,对于已经被铸成的悲剧,没啥办法。

有句被说烂的话是,不用考试就可以做父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原生家庭不及格,别人作为旁观者,很难帮上什么忙。

身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最理想的答案当然是“让世界充满爱”,但人类文明还没发达到完全不需要互相伤害。针对集体的速效解决方案,一时半会很难寻找。

所以,咱先把个体问题解决好再说。你能管好的就只有你自己。

当你准备为人父为人母时,先问问自己,能不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有没有能力保护这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能的话,就别稀里糊涂生小孩了。

再一个就是,像《少年的你》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年一部哪够?

等热度一过,校园霸凌还是没有解决。主角们,创作团队们有了一个沉甸甸的作品,有未来了,但现实中陈念们的未来,依然没有人照亮。

这样能够戳痛我们的电影,让我们去思考些什么,想要解决问题的的电影,应该多一些,再多一些。

有关部门也不要惧怕揭开现实的阴暗面。你看去年的《我不是药神》,今年的《少年的你》,不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吗?多好。

只有当阴暗被更多人看到,关注到,那些被黑暗包围的人,才能看到一缕阳光。

就像我们隔壁韩国,就有一部改变法律、改变国家的电影《熔炉》。

《熔炉》促成了韩国的“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如果一味地对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围追堵截,只会喊宏大口号让大家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光明就在前方——

那我们跟电影中信奉高考就能扫除一切矛盾、解决一切问题的班主任、魏莱和陈念的家长,又有什么区别?

看电影电视剧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代入正派的一方,对反派义愤填膺,仿佛自己从来就与错误无关。

电影里班主任还知道说一句,这事我也有责任。但放到现实里,往往是洪水来临,却没有一滴水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

时刻记得提醒自己,别活成打酱油的路人甲,别活成让人憎恶的反派,更别活成有利于阴暗那一面发展壮大的反动派。

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下,同一个世界里。照亮别人也是照亮自己这句话,不是什么鸡汤,而是真实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