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电影市场,有一部影片值得一说。那就是全亚裔班底打造的《摘金奇缘》。与在中国反响平平不同,《摘金奇缘》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连续三周位居北美票房榜首,一个月内揽下2.3亿美元票房,进入去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前二十名,烂番茄评分高达91%,而且先后获得好莱坞电影奖、国家评论协会奖、制片人工会奖、评论家选择奖等的提名和奖励。
看着一众亚裔黄种人在美国和新加坡炫富,并且获得那么多美国电影奖的肯定,感觉很奇怪。美国的傲慢在世界上是可以排第一位的,别说亚洲,就连英国、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强国都不放在眼里。好莱坞电影就再明显不过地传达了这种“美国精神”。在面临宇宙中外敌的入侵时,总是“美国英雄”拯救了世界。在好莱坞电影中,亚裔黄种人从来就不值一提,要么根本就看不见,要么就是“下三滥”的社会渣滓。《摘金奇缘》能够出现在美国和世界电影市场,并且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实在值得研究。
《唐人街》海报
在观看《摘金奇缘》时,我条件反射地想到了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于1973年的美国电影《唐人街》。这部名为《唐人街》的电影,其实与唐人街无甚关系。全部故事都发生在洛杉矶的一群白人中,唐人街只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私家侦探曾经是唐人街的警察,却发现那里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犯罪无人过问,于是辞职当了私家侦探。影片唯一一场在唐人街的戏就是结尾,费·唐纳薇饰演的艾弗琳·莫拉雷被警察打死,而主张正义的私家侦探杰克被警察逮捕,老奸巨猾、惟利是图的恶棍诺亚安然无事地带着他的女儿兼外孙女扬长而去。这个悲剧结局彰显了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多数美国人当时对唐人街的看法:这里就是罪恶的渊薮。
《龙年》海报
此后,我们还看到迈克尔·西米诺执导,奥利弗·斯通编剧,拍摄于1985年的《龙年》;王颖执导,温明娜、俞飞鸿、卢燕等主演,拍摄于1993年的《喜福会》。前者讲述纽约唐人街华人黑帮的故事,后者则讲述了4个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竭力融入美国社会的故事。前者因为有明显的辱华倾向遭到全球华人的抵制。后者上映时虽然受到好评,票房也不错,但却没有延续下去。此后,好莱坞一直没有这类全亚裔演员出演的电影,一直到25年后的《摘金奇缘》。
《喜福会》海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条脉络:亚洲题材和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被严重忽视,只是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推进,亚洲题材和亚裔演员才开始得到重视。过去,亚裔演员在好莱坞只能饰演妓女、罪犯,很少获得出演正面角色的机会。1986年,陈冲在电影《大班》中跪地磕头,感谢英国人娶其为妻的屈辱场面,曾经引起舆论的严厉批判。即便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好莱坞依旧没有兴趣关注东方。从这几年中国参与投资的好莱坞大片中华人演员像撒葱花那样惊鸿一现的场景,就可以读出美国人的傲慢:他们根本就不把你们当一回事。
直到2018年,情况才有了改变。正如《摘金奇缘》开头那段情节一样,华人富豪以自己的经济实力让倨傲的白人目瞪口呆。《摘金奇缘》《网络迷踪》《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在去年下半年连续出击,掀起了一股亚裔电影的热潮,令人刮目相看。我以为,这主要是中国经济地位上升在娱乐业的反映,而并非美国亚裔群体崛起的表现。中国早就不是那个“东亚病夫”,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理应在电影大银幕上得到正确的反映。
但是,看完《摘金奇缘》,我又颇为失望。就像很多影评所说,这根本就是一部炫富的好莱坞低俗喜剧,全部换成白人演员也没有任何问题,跟亚裔文化没多大关系。影片中的华人形象个个都像暴富的土豪,俗不可耐,简单概念。用影片中的那句话说再准确不过,那就是“就像一根大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还是白的。”
表面上看来,《摘金奇缘》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亚裔在美国(至少在好莱坞)地位的改变,预示着中国人形象的改变。但是,骨子里,我以为却没有实质的变化。电影的片名就说明了一切,《Crazy Rich Asians》,直译就是《疯狂的亚洲富豪》。在美国人眼里,亚洲人除了有钱,还有其他么?所以,《摘金奇缘》在中国电影市场遭到冷遇就很自然,票房只有区区1149万元,豆瓣评分只有6.2。别在意,那只不过是一部美国电影而已,不关中国人什么事,虽然那些面孔是黄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