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团队每个人都在坚守,没一人退缩!”走近新冠病毒“捕手”的中秋节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严敏


中秋节,中午吃饭的餐桌上,42岁的杭州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中心主任汪皓秋把手机放在一旁,时不时瞄一眼,生怕错过重要信息。

这是他吃饭前的常规动作,家里人都习以为常。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汪皓秋所在的杭州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是杭州地区新冠病例样本的确诊实验室。

汪皓秋每天处于待命状态,哪怕不去实验室,心里也惦记着检测结果,哪怕是举家团圆的中秋节,他也放松不下来。

“这就是我的工作。”他说。


1】这份专业检测

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


第一次见汪皓秋,是中秋节的前两天,他正和几位同事开工作例会,散会时他还特地询问了其中一位的身体状况,叮嘱对方注意身体。

就在前一天,汪皓秋在实验室里呆了6个小时,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第二天,又是正常上班,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他来说,是常态。

按照他的话说,检验中心的工作,就是检测传染病的病原体,一年365天里有300天检测人员都在加班。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汪皓秋带着中心18位“抗疫”战士,冲在一线,24小时与病毒交锋。他们所做最核心的事情,就是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提供精准的病原学依据。

可以简单这么来理解,他们是新冠病毒的“捕手”。

“其实,1月上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没开始扩散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很多前期的技术准备,包括准备物资、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给人员做培训。”一路经历过SARS、H1N1、H7N9等战“疫”的汪皓秋,心里很清楚,面对新冠这个全新的病毒,大家都没有经验,但他们必须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所以,他带着科室成员一遍遍实战演练,关于“用什么防护等级去检测、如何进行安全检测”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准备。1月16日,中心就完成了全员培训。

1月19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收到杭州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

汪皓秋第一个进入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逐一排摸解决所有风险点。

“首例病例样本进行了多套试剂的平行比对实验,确保万无一失。”

汪皓秋说,作为杭州最专业最权威的官方检测实验室,所有不确定的检测结果,到他们这里,就必须“一锤定音”。

疫情来势汹汹,从1月底开始到2月底,杭州市疾控中心承担着大量的新冠病毒样本核酸检测工作——

“平均每天要检测200多份样本,实验大楼前样本转运车24小时不停地将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测最多的一天,检测了近300例584份痰、咽拭子、粪便等各类样本;最紧急的一次,是今年大年初一凌晨,新加坡酷航TR188航班落地杭州,两位发热患者的4份咽拭子、鼻拭子样本在凌晨3点半被送过来了,我们赶在早上7点出具了检测报告,前后不到4小时,真的是争分夺秒。”

回忆起“抗疫”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汪皓秋脱口而出这么一句话:“真的为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感到骄傲,从1月中旬到现在,每一个人都在坚守,没有一个人退缩。”


2】为在实验室里坚持久一点

每天控制少喝水


汪皓秋带着小时新闻记者来到实验室区域:“检测人员在入口处的房间穿好防护服,才可以进入实验区。按照规范,我们都是2个人一组。样本送来后,首先会分样核对,编号后从传递窗送进实验室。一次检测,一般要耗时4-6个小时。”

与其他常见传染病病原检测不同,新冠病毒的检测风险很高,防护要求也很高,对于检测人员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汪皓秋说,检测工作忙起来的时候,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这次新冠疫情,身着三级防护长时间在核心区做实验,更是从未有过的考验。

“穿着里外两层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正压呼吸器,基本上不到1个小时,全身就冒汗了。这个过程中,不能吃喝、上厕所,需要全身心投入工作,相当耗体力。实验室出来,花半个小时脱下防护服,经常会有一种虚脱感。疫情初期防护物资比较紧缺时,我们检测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尽量吃干粮不喝水,以减少进出实验室的次数。我们最长的一个班次坚持了足足16个小时,从下午5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时间一长,体力消耗非常大,同时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保证检测结果,我们有几位同事都是随身备着速效救心丸的。”

眼下的疫情情况,入境航班人员的检测压力还是不小。

“我们每天都排班,值班人员24小时待命。”汪皓秋说,值夜班是比较煎熬的,最难受的情况就是有可能上半夜做完检测刚躺下,下半夜又来一波,必须挣扎着把自己快速弄醒,奔往实验室。

汪皓秋的办公室里,靠门口的位置放着可伸缩的医护陪床,“我们单位给值班人员安排了休息的房间,但有时候值班嫌麻烦,索性就睡在办公室里,一有情况就能直接上楼做实验。”


3】离病毒最近的他,在家基本是隐形人

回家就是拿几件换洗衣服


在疫情暴发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在疫情最凶险的时候冲在一线实验室,在最被需要的时候,奔赴湖北,带队接管当地一县医院实验室。

再回头看看这场抗疫经历,离病毒最近的汪皓秋说了四个字——锤炼、成长。

“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经过这场疫情的锤炼,都得到了成长。”

汪皓秋说,其实样本核酸检测,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做溯源分析。“我们当时完成杭州首例患者的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公共数据库的序列比对后发现,该序列和武汉疫情初期的毒株序列完全一致,再结合流行病学史,你就能知道病毒的真实来历,这对于疫情的精准防控是有很大作用的。

“所以说,我们每位检测人员身上都扛着一份重重的社会责任。因为,我们快速准确的检测分析为疫情研判提供了确凿的病原学依据。”

在检验中心的实验区域的对面,汪皓秋高兴地带着小时新闻记者参观了正在新建的“市本级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这是今年杭州市民生实事项目首件大事的重要内容。

“快了,国庆后就能进入联试联调阶段,这里的实验设施更完备,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更高。”

聊起工作,汪皓秋给人一种浑身都是劲儿的感觉。

再和他聊起家人,汪皓秋摇摇头笑说:“我在家,基本都是隐形人的状态。”

为啥?

因为太忙了。今年疫情开始以后就更加忙。

“疫情初期,回家就基本拿下换洗衣服,而且都会尽量选在他们不在时候去,毕竟我这个还是比较高危的工作。”

今年开始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他也完全没时间管,“我爱人在外地工作,她是医生,平时也是忙得不行。家里就老人帮忙照顾着,只能让孩子锻炼锻炼,学习要靠她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