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全球扫货!粮食到底啥情况?一个关键品种要看美国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粮食的消息又刷屏了。


先是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被提上了日程。在领导做出了相关批示之后,不少地方的餐饮协会都发起了类似的倡议,到这周末,有31个省市的餐饮、烹饪、住宿、旅游、饭店、小吃协会发了声:


最夸张的是武汉,当地的餐饮协会提出了一个叫“N-1”的点菜模式。啥意思呢,就是10个人吃饭、最多只能点9个菜。这就有点难操作了,要是一个人去下馆子,莫非只能看不能吃?


相比之下,长沙有家店的做法就很灵活。他们推出了“称体重点餐的活动”,进店前先称体重,然后根据店家推荐的食物热量配比菜单进行点餐,吃饭不忘减肥、有点专业了。


当然了,媒体也没闲着。


8月13日,央视就点名批评了“大胃王”吃播浪费食物的问题。吃播这东西其实发源于日本,不过引进国内后就变了味,不少人打着“吃垮一家店”的旗号拼食量、骗打赏,造假的也不少。


这倒也不奇怪,先不说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国内直播平台上这些“假”大胃王吃了吐、吐了再吃的做法,确实是影响不咋地。




如果把以上的新闻结合另一个消息来看,似乎就有点不同寻常的味道。前几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了个有关夏粮收购进度的公告:


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最为夸张,夏粮收购总量同比减少538.8万吨。


一边是主粮收购进度不及预期,一边让节约粮食、拒绝浪费,这下不少人心里就又犯嘀咕了——这到底是啥情况,要不要再囤点粮?


02

其实单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河南还是主产区累计减少的近千万吨都挺吓人的,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公告里说的是收购量,并不是总产量。


每年的粮食收获之后,并不会凭空出现在粮库里,这中间有一个收购的过程。早些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这些事都是由国家专营,但咱们现在已经开放了粮食的收购市场,卖不卖就取决于价格了。


考虑到价格因素,每年主产区小麦的收购量都会有不小的波动,比如2018年就比上一年少了2151万吨,等到2019年的时候,就又比上一年多了1905万吨。


今年的情况也算事出有因,像是在降幅最夸张的河南,很多种粮大户其实不着急卖粮,为啥呢?


6月小麦刚丰收时价格是1.07元/斤,但现在已经涨到了1.15元/斤,晚卖几天就能多赚几千;


再加上身边的“神算子”不少——很多人都在说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就连联合国都提醒大家要小心粮食危机,这粮价不得再涨涨?那自然就更不急了。


说完了收购情况,再看看产量吧。前几天官方发言人就说了:今年的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了0.9%,不仅算是总体大丰收,还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且中国夏粮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分之一左右,真正的大头是秋粮,差不多占全年产量的75%以上。退一万步讲,哪怕夏粮的产量稍微受到点影响,进口也足够用了。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粮食的执念是深入骨髓的。为啥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一直咬死了不放松?就是为了有足够的产量来保证粮食安全,不光种的多、每年还存起来不少:


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总计库存有9.1亿吨,就连食用油罐的总罐容也有2800万吨,储备率一直不低,足够吃了。



4月份的时候,农业部的领导还专门提过一嘴:“没必要囤粮,粮食还是吃新的好”,毕竟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库存的角度来看,吃饱饭都是这几年内不需要担心的问题。


03

既然粮食储量充足,那节约粮食这样的倡议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也不是。


中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有两个层级,一个是保障主粮安全,这个主要通过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充裕的粮食储备来保证,属于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


另一个是事关消费水平,养鸡、养猪、养牛、养羊、酿酒甚至汽车都在“吃”粮——三斤饲料出一斤猪肉、七斤饲料才能出一斤牛肉,生产1升65度的白酒要消耗粮食4~8斤,积少成多、消耗很大。


这些年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肉蛋奶虽然人均消耗量不如美国,但总量依然是逐年提升,饲料用粮的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地就那么多,种了大米小麦就种不了玉米大豆,只能靠进口。



况且跟那些地广人稀的农业国相比,咱们国家部分农产品的成本真的没有竞争力,就拿养殖业中经用到的大豆和玉米来说吧,有人曾经统计过——


中国玉米收购价格约为1800-2000元/吨,运到南方港口后价格约为1900-2000元/吨。而进口的玉米成本大概是1600元/吨,便宜两百块以上。

中国大豆收购价格约为3500-3700元/吨,运到南方港口后价格约为3800-4000元/吨。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约为3400元/吨,便宜至少一百块以上。


如果不是靠出口管制和进口关税配额压着,三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市场份额早就被便宜的进口粮抢掉了,像是玉米更是起到了平抑饲料价格的作用,以此来调节进口大豆带来的物价波动。


但最近一段时间,这个调节器似乎出了点问题。


自从16年取消临储市场定价以来,玉米产量一直就在下降、播种面积也跟着降低,如果再考虑到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的状况,全年的供应缺口差不多在2500万吨左右。




饲料的供需和价格变化,最终会通过漫长的链条传导到消费端,一边是供给不足的巨大缺口、一边是涨价背后旺盛的通胀预期,现在提倡节约,有点未雨绸缪的味道。


04

况且在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面前,粮食进口也面临着新的压力。


早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提醒过一次: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4、5月会出现最糟糕的状况;


等到七月份的时候,粮农组织又发出了更严厉的警告: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将增加1.3亿人,总数达到8.2亿人,其中亚洲的饥饿人口最多、非洲的饥饿人口增长最快。


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从今年年初开始各种自然灾害就接踵而至,在严峻的气候形势面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出口禁令。


自疫情在全球爆发后,至少有13个国家出台了限制措施,越南、泰国、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而产粮大国俄罗斯也在7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额制”常态化。


更麻烦的一点是,未来不排除美国可能会用粮食作为武器,在冷战时期他们就这么干过。当年苏联粮食欠收,美国就曾联合盟友发起过粮食禁运、炒作高粮价。


加之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每年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0%,尤其像大豆,玉米,小麦这些品种,美国更是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一旦非理性的拿粮食当武器,我们还是会比较被动——


毕竟在当今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4家跨国巨头ABCD中,有三家都是美国公司,虽然关于他们的新闻不多,但只要这四家愿意向一个方向行动,其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对了,就连咱们耳熟能详的粮油品牌金龙鱼,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国品牌”。金龙鱼的母公司益海嘉里背后,站着的是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丰益国际集团。


要知道,我们的大豆极度依赖进口,每年的进口量高达8000多-9000多万吨,占据了世界大豆产量的三分之二,本土产量只有1500万吨左右。



如果全口径计算,咱们的粮食总自给率应该在88%左右。但要是没有这进口的1亿吨大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会下降,肉蛋会变得稀缺、价格昂贵,所以近期的大豆采购也在赶进度。


在这个“大敌环伺”的背景下,形势确实不乐观!


05

为了填饱中国人民的肚子,咱们经历过一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岁月。从勒紧腰带出口换汇,到靠配给制精打细算,再到吃饱吃好、超市中的食品琳琅满目,过去的苦涩日子最终还是一去不复返了。


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18%的人口,这跟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票农业工作者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意忽视粮食安全的红线。


况且,近些年在餐饮和运输过程中浪费的粮食数量也并不是微乎其微。


比如在2018年就有调查人员发现,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按照估算,整个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的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足够3000万至5000万人吃一年了。



在流通、储藏的过程中,类似的损耗也不少——2014年时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的吴子丹曾透露: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最近这几年,随着化肥使用、精细化管理和亩产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目前在6.5亿吨左右,处于一个很高但短期很难再大幅增加的一个水平上了。


现代社会的粮食,其实是一种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业品。


如果想在已经很高的产量上更进一步,需要更多的土地、化肥,以及更优质的种子和更合理的灌溉排水技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同样需要时间。


有句话说得好,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从全世界的尺度看,粮食危机是人类社会经常要面对的。


考虑到今年和明年的农业形势,有的国家可能陷入人道危机,这从粮农组织不断加码的警告中就可窥一斑,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并不完全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