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形容九霖再合适不过。
01
9 月 16 日对于范冰冰来说是一个三喜临门的日子。16 日是范冰冰的生日,而就在她迎来生日之际,听说男友李晨也向她求婚了。当晚,她更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第 31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商界的传奇人物陈九霖及其新著《商业的逻辑》。
好多电影放在陈九霖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他的故事,如《中国合伙人》《监狱风云》《肖申克的救赎》,但这些都没有他本人的故事跌宕起伏,不过九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商界传奇陈九霖
陈九霖曾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4 年发生在新加坡的中国航油亏损事件震惊全球,陈九霖被「内定」为该事件的「主角」,因公受过,在新加坡服刑整整 1035 天。他的事业从高峰跌入谷底,他的人生从天堂掉到地狱。但是,他没有像《我不是潘金莲》剧中主角那样坚持为自己讨要公道,而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放下过去,致力于事业,并将其在商场上的经历总结提炼成了《商业的逻辑》。
02
九霖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他一手缔造了中国航油公司,在一个「七年之痒」的时期内,实现了净资产增幅 852 倍,原始股东投资增值 5022 倍的国企出海奇迹。那时的他与达官显贵交往密集,与豪商巨贾觥筹交错;但中国航油亏损事件发生后,他在监狱里看尽了底层世相,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失败者一起忍受湿热的空气、以赤裸裸的水泥地为床。
新加坡的监狱管理非常严格,尤其他被视为重点监视对象,根本没有纸和笔去用。不过,他可以去基督徒班,因为那里会发本子和笔。就利用这个机会,九霖在本子的开头抄圣经,结尾写读《圣经》的体会,中间写书「偷偷地」记录下了六十多万字。这才有了九霖的上一本书《地狱归来》。出狱后,九霖重新被国资委安排到央企担任高管职位,但三年后的 2012 年,他离开央企创立了自己的事业。
▲《肖申克的救赎》丨希望不死,斗志永存
2012 年 5 月 7 日,就在陈九霖刚刚告别 26 年的央企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之时,他在出租车和许多地方都看到或听到了这么一句广告词:「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那句广告语的背后是遭遇牢狱之灾的褚时健褚老出狱后种植「褚橙」的故事,彼时的褚橙正通过互联网火热销往北京等地,褚老以耐心和坚韧等来了漂亮的绝地反弹。在这句广告的环绕下,九霖也开始了他的新一次出发。
《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饰演的主角申诉十年都未成功,找了果园上吊寻死,范伟饰演的果农及时出现,制止了她。果农说:「不要在同一棵树上吊死,你要是真想死,就去前面我对头的果园。」后来「潘金莲」想通了,就放弃了死的念头。九霖说在遭遇中国航油事件之时,他也想过从31 层楼跳到大海里去,但这都是一瞬之间的念头;后来,在监狱里面,自杀的狱友常有,甚至有自杀过八次都没有死去。问及他们,自杀的想法都是一念之间,过去就过去了。
▲《我不是潘金莲》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不知道是不是受惠于那句「褚橙」广告语,九霖创立的约瑟投资有限公司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男儿抛下委屈埋首重新创造事业更是另一种强大,不少人把陈九霖与褚时健、史玉柱、孙宏斌并列成为「东山再起四英雄」或「逆境崛起四君子」。
九霖和我一样,不只是埋头赚钱,工作之余也勤于笔墨,喜欢写点东西。他将近年来散见报端杂志的文章和一些没有发表过的文章结集,出版了一本《商业的逻辑》,这对希望接近甚至偷师这位传奇英雄的粉丝们是件福利。虽然我曾读过书中的多篇文章,但结集后整体地看,尤其是以「商业的逻辑」这条主线而串成一条珍珠链,能立体而多面地窥见一个中国企业家眼中的世界。从中我们会发现,传奇始于细节,一切都有因可循。
▲《中国合伙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勇气
03
我读这本书,感到亲切,因为我和九霖都属于高考「新三届」企业家,是同一代人,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我们都是刚恢复高考后不久的大学生,我们都处于非常低的学业基础,与在校生处于大不相同的起跑线,通过激烈竞争而进入高等学府,但这是我们以后故事的起点。
如果我没有考入西北大学,得到去中央党校读法学硕士然后留校的机会,就没有之后辗转海南省委任职,以及在椰树遍地的海南岛上如火如荼的地产故事。九霖作为农家子弟,考入北大是他得以进入国家民航系统以至后来奔赴新加坡接管濒临破产的中国航油公司的起点,并最终在那个岗位上书写了他自己的国企传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相信美好和希望为之奋斗到底
我们这代企业家,很多人是靠着读书才改变了命运;我和九霖也都是从体制内走出来拥抱市场,怀着一腔报国志向探索道路,以至后来成了「排头兵」。企业经营所需的法人治理、资本运作等知识,都是在经营过程中懵懵懂懂地快速补课,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的,这个过程见证了历史,也成就了自己一点事业。
在这些摸索中,我们都克服过很多困难,比如:我和九霖这代人无论是在私企创业,还是在国企海外公司经营,大多没有优厚的资本——对于国企海外公司来说,国家的外汇政策限制了其经营所需的资本。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企业借力资本方面,九霖快速学习,成了资本运作的个中高手。
▲《面对巨人》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
1996 年,九霖被任命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任执行董事长兼总裁。1997 年赴任时,怀揣仅仅 21.9 万美元,除去偿还公司原有债务等花销后,九霖经营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 18.4 万美元。那时,中国航油的主要业务是船务经纪,即靠为石油货主寻找油轮赚取佣金,单靠这种业务显然很难做大做强公司。为了发展,九霖决定转型从事石油贸易。他采用「过账贸易」的方法,撬动了每船货都需要 600万~1000 万美元的石油贸易业务,成功实现了公司的业务转型,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初尝借力资本的甜头。
04
在九霖的主导下,中国航油公司在「911」事件阴霾的笼罩下坚持上市,成了第一家以海外自有资产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此后,他更是开启了一系列成功又精彩的资本运作:通过大胆的「对赌协议」并购西班牙最大的能源企业 CLH,以 6.1 倍的溢价并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油公司,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并购香港富地石油公司,用发行股票凭单的手段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 SPC,借助银团贷款联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油公司 NOC 打造「海上黄金通道」…… 无论是选择投资标的的眼光,还是资本运作的超前理念,都与九霖的细心观察,机警灵活,坚忍不拔的努力分不开。
▲《国王的演讲》丨战胜自己方为王者
其中,九霖对 SPC 的并购可谓曲折、经典,以至于被《中国企业家》杂志作为封面人物大书特书,题目是《买来个石油帝国》。该杂志至今只有 3 个人登过 3 次封面,那就是马云、柳传志、陈九霖。而九霖的故事则 4 次登上封面。
SPC 作为新加坡唯一的国家控股石油上市公司,不仅业务范围广,而且,产业链极其完整。九霖在饭桌上与 SPC 一位董事吃饭闲聊的时候,第一次听到「SPC 股东准备出售 SPC 股」的消息就兴奋万分,因为整合石油行业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正是当时九霖梦寐以求的目标。为了达成并购目的,且谈成一个对国家有利的价格,九霖利用各种途径接近 SPC 控股股东——吉宝集团决策层。
▲《华尔街之狼》创造财富不是为了沦为财富的奴隶
在随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时,他还大费周章地安排与一同随行的吉宝集团执行总裁林子安「共进早餐」的机会,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游说」;因为 SPC 是新加坡国家控股公司,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为此,九霖曾借李显龙总理夫人、淡马锡控股 CEO 何晶到访上海之机,促成了她与国家发改委、民航总局领导洽谈并购 SPC 事宜。
当时还是新加坡资政的李光耀访问中国时,九霖打听好他回新加坡的航班,特意从新加坡飞回北京,再安排在他返回新加坡的机舱「偶遇」并畅谈,以便争取李光耀的支持。值得指出的是,九霖对 SPC 的并购,使用的手段是杠杆加股票凭单,公司自有资金分文未动。这个发生在 2002年——2004 年的案例不可不谓之经典!至于其后的唏嘘那就是后人之事且由后人评论吧!
▲《铁拳男人》丨爱与梦想不可辜负
除了整章地总结资本运作的心得外,九霖还分享了各种实战的感悟。比如,能够做好国企,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国企有国企的难处。比如:国企里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翻船。九霖说,他在央企工作时,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然那时候他在新加坡算是有名气的人了,且兼任中国航油集团局级副总经理,但是,任何一个去新加坡找他的人,无论是公还是私,不用说司(局)长、部长,就是科员过去他都会亲自到机场迎送。有时候,他甚至亲自开车,所有去的人他都陪吃早餐、午餐、晚餐三顿饭。
▲陈九霖的商业逻辑
正因为九霖的知识体系,除了基于作为「学霸」的理论功底之外,更是他「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因为来自实战,所以,语言「接地气」。虽然观点精稳老到,语言却深入浅出。这是《商业的逻辑》一书的一个亮点。无论他讲入狱「吹空调」时的轻松与快意,还是他讲员工、股东、客户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优先程度,抑或他讲国家经济政策、能源政策、国企改革、民企生存,九霖的言语都十分朴实,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一个当代中国的商人的理想与面貌。
这本《商业的逻辑》不仅写了一位当代中国一线成熟企业家富有理想、勇于拼搏、百折不饶的人生经历,也写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内在世界。书中既有九霖本人与巴菲特、罗杰斯、李嘉诚、孙正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等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周易、孔孟、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西合璧是《商业的逻辑》一书的另一个亮点,体现了一个中国杰出企业家的世界观、价值观。
▲商海浮沉中的实战经验
最后,透露一下,《商业的逻辑》书中的很多篇文章,都是我的好友陈九霖在手机上、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而成的。前段时间有个「 00 后」 CEO 说三四十岁的企业家不懂互联网,要知道陈九霖也被朋友们称为「90后」,一是名字的谐音,二是他心态很年轻,也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
我比九霖大两岁,都是快六十岁的企业家了,但都对新鲜事情有一种持久的好奇感。如果把他称之为「90后的创客」,那我就可能是「90后的探险家」了。年轻,不在于年龄,而关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