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年随笔:致敬在上海和石家庄默默奋斗的人们

最近,笔者一位关系很亲近的亲戚举家从东北搬到了上海,原来她在东北一省级部门工作,由于本身留洋博士后的背景,所以也比较顺利的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其老公也从系统内离职,到了一家五百强企业工作,新年互道祝贺时,感觉其一家三口在上海其乐融融,好不热闹,虽然一切都在起步之中,但能感觉到他们对生活满满的新的向往,充满了正能量,而这种感觉,笔者似乎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2008年笔者从上海毕业回到了石家庄,如今也已度过了第十三个年头,也已落地生根,相比较刚回到石家庄度过的三年大变样时代,后续的十年似乎也随城市发展一般慢慢落入了瓶颈期,虽然个人生活上在不断变化,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事业上天花板越来越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真实的龟兔赛跑,不如故事那么美妙
最近一直在陪孩子听故事,有时候孩子特别喜欢龟兔赛跑,兔子睡大觉,乌龟一直跑的故事耳熟能详,其实在中国城镇化这么多年,城市之间又何尝不是在进行赛跑呢?城镇化其实本身就是个不断聚集的过程,有时候,跑得快的会越来越快,跑得慢的可能会越来越慢,甚至还会摔一跤。
以我们最熟悉的房价为例,2008年笔者离开上海嘉定时,房价不过五六千,当时石家庄市中心的房子也达到了五六千,但现在看看呢,也基本达到了两倍的差距,上海市中心的房价就更夸张了,笔者那位亲戚租住的上海一室一厅,虽然对大城市的租金有所耳闻,接近五位数的月租依然让笔者有些吃惊。
当然,房价只是城市发展的一面小镜子,不能反应所有问题,这些年石家庄虽然自己在不断进步,但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依然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滑,而且这种情况还在不断加剧。城市之间的龟兔赛跑,很多时候,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对标过天津,对标过成都,甚至学习过新加坡,但我们没成为任何人,甚至比自己没学习过的郑州都有了倍数的差距,最终,我们只是成为了自己而已。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却不一定想进来
关于婚姻的围城,钱钟书作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关于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一幕幕围城。
这些年,笔者身边走了很多老人,有去珠三角的,有去长三角的,有去京津的,当然也有很多新鲜血液进来。
都说石家庄缺人才,所以部门出台了人才绿卡制度,笔者曾经对照着条件看了一下,发现申请绰绰有余,打电话一咨询原来这个政策只针对要来石家庄工作的人群,虽然不知道这政策是照搬还是独创,但这样就产生了很有意思的一幕,那就是:如果我在石家庄,我就什么也不是,如果我在外地现在要来石家庄,我就成为了人才,可以享受补贴和生活便利,而这个我和上个我完全是同一个我。
这些年笔者见过很多外地的和尚来念过经,不乏大师级别的,但这是个快餐的时代,大师给个构思,便交给手下的大学生团队去落实了,最终给出的,其实什么也不是。


石家庄新乐有个河北美术学院,被称为山寨哈利波特城堡,我看过那个院长也就是设计者的报道,很是有本地情怀和个性,他做出的东西也很有意思。那么,一个城市的发展到底是要依靠所谓的国内国际高水平还是本地人呢?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就像一个装修设计师一样,装修别人房子和装修自己房子注入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本地能有一个大师级别的人存在,他就能给城市发展注入灵魂,所以请善待那些在本地城市还在奋斗的人,如果等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不想进来那天,城市的发展就基本看到了警戒线。
敲天堂的门,跳下地狱
这句话是笔者上大学时在论坛看到的一句话,比较喜欢,来源于电影康斯坦丁,康斯坦丁是一个驱魔人,自由往返于人间和魔界,在他死的时候,天堂也要他,地狱也争抢他,但最后他还是留在了人间继续自己的事业。
所以,他是一个很混不吝,有本事,哪里都能吃得开的人,其实,当年毕业的很多同学留在大上海的也没有很多,大多遍布在全国各地去奋斗了,有的在上海待了两年也回老家了,过得也很不错,希望我们每个人,不管在哪个城市奋斗,都能把自己经营好,就像笔者的那个亲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居住的城市,找到重新开始的动力。
我独自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会离开家
我们这一辈,很多时候在选择自己居住的城市,年轻时可能只考虑自己,年岁大了,可能还要考虑到下一辈。毕竟现在教育资源尤其大学教育资源还不公平,在河北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已经进入了困难模式,要比其他省的孩子多费很多力气。
所以,某些程度上,笔者还是羡慕上海的高考模式的,在离开魔都十三年后,再次想起了魔都的好。当然,上海初高中教育的竞争压力笔者可能也不是完全了解的,这里就不加赘言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选择居住城市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随机性,发展自己的事业也需要一定的运气,但改变起来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对那些逆流而上的人来说,我会由衷的钦佩,但对于居住在一个城市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十年如一日研究城市的人来说,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居住的地方产生感情,但即使生活不变,也希望明日胜今日,在新的一年找到新的动力。
最后致敬在上海和石家庄两个城市默默奋斗的人们。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