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树下常被用来描绘浪漫。
有些电影,甚至只听片名就能感受到这份浪漫——《山楂树之恋》《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榆树下的欲望》等,虽然有些内容其实无关浪漫。
《山楂树之恋》(2010)
爱情电影总会让两个人在树下约会,若是一个人那就是在营造孤独了。
《野梨树》中这场戏就是“歪脖树下好凄凉”的典型,镜头以极其凝练的画面,勾画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景色。
你根本不需要了解人物与剧情,就能感受到这种气氛。
《野梨树》(2018)
当年曾有“枯藤老树昏鸦”,短短六字已经写出一派凄凉与暗淡。
这样的景致,也深受历代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的喜爱,西方画家也乐于以此情境作画,枯藤老树与思想境界自然契合,产生创作源泉。
柯洛的画作《梦想家》
柯洛的画作《Le coup de vent》 (1870)
梵高画作《Pollard Willow》(1882)
这样的画面,在电影里很普遍。本届金马参展短片《七十》,就有一棵出现多次的枯树,勘景师一定立了大功。
老人看着树下自己操持的“葬礼”,一片苍凉,烘托出老人的凄苦。因由枯藤老树,感到深秋岁暮:联想到自己的境遇。
《七十》(2018)
入围本届平遥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的影片《之子于归》,也有这样一场戏。主角夜路走累,瘫倒在一棵大树下,表现出一派毫无生机的景象。树虽枝繁叶茂、人也是活物,却没有为画面带来生气,反而更增添了颓废的气氛,这与人物的动作和天色不无关系。
单看画面,观众虽然不了解这个人物,也无法看到她的面部表情,但纵观画面整体与人物的动作,可以大致才想到她的表情,说明人的困顿落魄,含蓄地烘托出人的哀愁。
《之子于归》(2018)
电影中孤立着的一棵树,往往都是带有隐喻的。
在《处女泉》中,农场主在复仇前还要上山砍枝,以供沐浴时将身体洗净。
而他对待那棵树苗却是要连根拔起,这个漫长的场景打破了人们的预期。这棵孤零零的树隐喻着什么?树的生长和连根拔起又意味着什么?这样一场戏为原本相当简单的故事赋予了妙不可言的隐喻。
《处女泉》(1960)
《牺牲》中也有关于枯树的隐喻,亚历山大和儿子在荒野上种下了一棵枯树。
片中另一象征——波提切利名画《三博士朝圣》也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代表着坚定的信仰。片尾的枯树,则是亚历山大留给困境中的一丝希望,借孩子之口提出了永恒的问题。
《牺牲》(1986)
在奥尼尔戏剧《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的电影版中,有着许多含蓄的暗喻,用太阳代表着父亲的新媳妇;用榆树来指代故去的母亲,有一种阴魂不散的感觉,始终注视着儿子完成自己的夙愿。
《榆树下的欲望》(1955)
树在很多电影中都是孤独者的老朋友,是最可靠的倾诉者,会聆听你的倾诉,不会有所抱怨。
《花样年华》有句台词:“如果你有一个秘密,可以对着一个洞去诉说,然后将洞封起来,这个秘密就永远地留在了这个洞里。”电影结尾,周慕云对着树洞说了一段话,电影结束。 树洞成了可以埋葬秘密的地方,观众也不会知晓这个秘密。
《花样年华》(2000)
《不可饶恕》开头,老牛仔家是一片剪影效果,夕阳下的大树格外壮美,他在门前的空地埋葬爱妻,我怀疑这幕场景可能有参考《猎人之夜》之嫌。
《不可饶恕》 (1992)图一
《猎人之夜》(1955)
第二个场面接近尾声,在夕阳下的墓碑前,老牛仔摘下帽子,应该是在请求妻子的宽恕并告别。因为第三张图,晾晒的衣服已经收走。
《不可饶恕》 (1992)图二/图三
《不可饶恕》当中一幕
这些电影中的枯树时而枝条遒劲,时而构图凌厉,常以怪异、扭曲的姿态,滋长在悬崖峭壁或山河湖海间,孤独的矗立着,仿佛是一种永恒。枯树下人与树的关系,可以看成是画面上的点与线。
《古战场传奇:第一季》(2014)
《小城之春》(2002)
《女性瘾者:第二部》 (2013)
《塞瑟岛之旅》 (1984)
《大地惊雷》 (2010)
《达特穆尔的小屋》 (1929)
《孩子王》 (1987)
《大师兄》 (2018)
《使徒》 (2018)
《西行》 (1925)
枯树既能表现孤独,也会表现等待(当然也是孤独的另一种方式)。
在《乱世佳人》中,斯佳丽在树下等待永远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所有的幸福都会原地等待,除了怀有一颗忐忑的心在这这儿等待白瑞德,看来什么都做不成了。
《乱世佳人》(1939)
与之前两人站在树下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乱世佳人》(1939)
在《爱有来生》中,一个站在树下苦等五十年的鬼僧,也选择将树作为等待爱人的栖息地。就连《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轻松爱情喜剧,也要用如果之后还爱着对方,那么就到约定的那棵树下见面这样的结局。
《我的野蛮女友》(2001)
《东邪西毒》 (1994)
《花落花开》 (2008)
《觉醒》(2011)
《橡树》 (1992)
《天空、大地和雨》 (2008)
《疾走天堂》 (2002)
树下孤独的人,还有另一种结果就是吊颈,或自杀或他杀。歪脖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崇祯皇帝在景山的歪脖树下自缢而死而得名。树下的死亡,代表的往往是一种罪孽、冤屈、懦弱或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不是潘金莲》(2016)
《巴斯特民谣》 (2018)
比如在《樱桃的滋味》中,老人给主人公巴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当年因为某些倒霉事,跑到一棵樱桃树下,想在树下结束自己的性命,在爬到树上系绳时随手摘了几颗樱桃送进嘴里。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发现了他,要求他帮他们摘些樱桃。樱桃的滋味和孩子的赞扬让他怀念起人生的种种美好滋味,打消了赴死的念头。
《樱桃的滋味》 (1997)
这些都是树下的故事,发生在树上,结果就全然不同了。看《怦然心动》那段,少男少女坐在粗壮的枝条上,一个“成长”的主题就带了出来,这是一幅有听觉和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好像能听到树上蝉儿鸣鸣叫,感受到树下乘凉摇扑扇。
《怦然心动》 (2010)
让我们看看其他用树下表现凄凉的电影还有哪些吧:
《暴雨将至》 (1994)
《芝瑟》(2012)
《豹妹》(1982)
《北方一片苍茫》 (小寡妇成仙记, 2017)
《老无所依》 (2007)
《神雕侠侣》(1998)新加坡版
《浮士德》 (1926)
《驱魔》 (2005)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
《四月》(1961)
《挚友维尼》 (2018)
《都灵之马》 (2011)
《这里,那里》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