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美的小姑娘坐在一捆柴火上托腮沉思,一缕头发从围巾中逸出垂在额上,眼神清澈,手上拈着一枝树丫,脚下是乡间肆意的野草;长白山上,飞瀑流泉,参天大树,风吹叶摆,万千气象;苍老的妇人,手脸的皱纹如同虬扎的树皮,岁月的印痕与心中的呐喊一同迸发,白发苍苍,银丝如缕……
第一次看到李宝凤的剪纸是七年前在吉林省图书馆一楼展示大厅,十分震撼,不禁发了条朋友圈“以为是油画,原来是剪纸,叹为观止”。
李宝凤,吉林省宝凤艺术博物馆馆长,民间艺术家,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潜心研究创作剪纸技术几十年,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大赛中获奖。
看李宝凤的剪纸作品,很难不震撼。要知道,在许多人心目中,对剪纸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喜气的窗花。而李宝凤这剪出的“油画”,纤缕毕现细致精美;剪出的“国画”,山水之间飘逸有致。方寸之间,得其形,更得其意。
那么,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手中有剪,心中有“剪”
植根文化 创新多层套色剪纸技艺
把剪纸做出油画的效果,难不难?
“失败过无数次,太难了!”李宝凤说,剪纸呈现油画风格国画风格等,在技法上采用了多层套色剪纸方法。
“大约十六七年前,我试着剪颜色的穿插,一遍一遍的试。终于,自然风光、人物,都太像了,真是好高兴。从剪出3层、4层,一直到20多层,最后都能达到70层、80层。”李宝凤介绍,多层套色,就是每一种颜色剪出一种模样,最后多种颜色套在一起。多层套色中的每一层,都是一幅完整的单层剪纸作品。单层剪纸必须“千剪不断”,每一部分都应当连在一起。单层剪纸做出来后,再一层层地贴上去,有多少种颜色就有多少层,为了保证效果,大部分画都有几十层。
许多剪纸作品,从构思到成品,往往经历几个月,半年一载甚至几年。“每当专心致至,一幅作品出来,几个月的辛苦一扫而光。”李宝凤说。
层层叠叠的套色技术,让剪纸焕发生机。纤毫毕现到——少女头上的银饰,仿佛在阳光下闪耀光泽。从来,花之香烛之光,难摹难述,光影交错间技艺尽显。
有一次,一位知名油画家的作品,被李宝凤用剪纸呈现出来。画家本人看了又看,叹为观止——剪的比画的都好,剪纸让油画焕发了另一种生命。
其实剪纸中,黑白色的更高难。如何体现黑白灰,大有讲究。
“艺术要提升,艺术要突破,必须守正创新,剪纸不能只做传统的窗花,那样的路太窄。”李宝凤在传统剪纸基础之上,吸收了国画、油画、版画等绘画特点,形成了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个人特色剪纸艺术风格。
高台起于垒土,作品的背后要有深厚的积淀。“剪纸从一层到几十层首先要有素描的基础,要学习构图。纸张也要有变化,要研发剪纸的纸张。”李宝凤说,这些年,她在不断的学习,去吸收去借鉴,有一年,去敦煌看壁画,如痴如醉,非常有启发。
每当李宝凤拿起剪刀,马上入定,心无杂念。“你心要静下来,用心来做,来感悟,才能出作品。我每天至少看2个小时的书,什么都看,哲学,文学,政治各种题材。不要以为这些离剪纸很远。不是的,剪纸是艺术 ,艺术要紧跟这个时代,为当代社会服务。技术不是最难的,要有文化底蘊,要为新时代留下艺术精品。面对广大受众,艺术走入千家万户,品味哲理都要有。作品要有灵魂,有生命。哪怕方寸作品,一定有文化底蘊。如果你不看书,你不学习,你就做不出来。”
一生热爱 执着追求
有天赋,还需用心
1966年,李宝凤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的日子虽然窘迫,但每到过年时,依然会欢天喜地包饺子、蒸粘豆包、剪窗花……这大东北的民俗就像那大玉米一样,深深的扎在黑土地上,岁岁年年。
要说这过年的仪式感真不少,小宝凤却唯独对剪窗花情有独钟,老太太、小媳妇,手里拿把剪刀,剪啊剪,一幅漂亮的画就出来了,粘在窗户上,喜气洋洋。小姑娘用心的看啊看,六七岁那年,终于忍不住也拿起剪子,有样学样,剪了起来。
“大人们都不禁惊叹,这小丫头,怎么剪得这么好呀!”时至今日李宝凤说起这事,眼里还忍不住都是笑,小小的人儿,技惊四座,想必是令人难忘的一幕。
坐在书店一隅,我们聊着过往。李宝凤拿起剪刀,剪了一朵花与花蕊,一痕山脉一排树,以及一组蝴蝶。
及腰的长发,专注的眼神,圆润的手指和手腕,轻轻巧巧间,栩栩如生。
李宝凤很坦然地说“我就是天赋”。从小手巧,钩、织、绣、做鞋样子、做衣服,啥都会。而且啥时尚,就做啥。比量比量就会,不需要人教。
“有天赋,还需用心。”李宝凤说,心里有数,才剪得出来。剪之前,总要深思熟虑。自从迷上剪纸后,小宝凤沉醉其中,数十年如一日“是我生命中不可缺的最重要的部分”。小时候生活困难,纸亦不常有,小宝凤就常常捡起树叶子,不断地剪啊剪。
“小时候很淘气,假小子一样”,农村的山水天地,总是能涵养孩子的不羁天性。天上的云朵,河里的鱼,春天的花与树,夏日的荷花,冬天的大雪,都是李宝凤眼中的画,用手中的剪纸记录季节流转,岁月变迁。
最让李宝凤遗憾的是,因为家庭环境,早早辍学。“初中时学习非常好,半个月就能把一学期的书看完,学会了。”李宝凤说,家里姐妹四个,父母是农民,缺劳动力,就不让念书了“女孩子上什么学呀”。
“干过一年农活,特别惨,种地,铲地,手上都是大泡。因为低头时间太长,流鼻血。”李宝凤说,就是这种情况下,她也坚持自学,比别人付出的多。李宝凤到处找书看,借书看,甚至连环画,小插图,农村炕上的玻璃柜上的画也要研究斗天,每天只要有一丁点时间,就趴在炕上画啊画。
父母看到小宝凤如此痴迷,紧巴巴的日子里,挪出点钱给她买了很多铅笔,同意她拿着铅笔到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玻璃柜、窗户上去画。
“直到今天,我的作品中还经常有农村干活场面。”李宝凤说。
山村的夜晚,总是那么寂静。星斗清而亮,像极了明亮的眼晴。一灯如豆,灯下学习不辍的宝凤终于走出了乡间,以优秀的成绩念了区上不收费的一个职业高中“双阳县音体美专业班”,1986年毕业后,因为出类拨萃的绘画特长,当上了民办教师。
让技艺传承下去
用剪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
第一次让李宝凤认识到自已作品除了艺术价值以外,还很“值钱”的是她的大型剪纸作品《红楼梦》。
1996年,李宝凤开始创作剪纸红楼梦。人物众多,如何拿捏?“我一遍遍看原文,找到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甚至连环画小人书,揣摩人物性格,每个人都要抓住细节。王熙凤什么样,林黛玉什么样,薛宝钗什么样,都不一样啊,每个人都一遍遍地剪,直到满意为止。”李宝凤说,剪到第三年的时候,一位国外的企业家偶然看到,要出6万元买。那时我们一个月才赚40元,但思来想去,没卖。
这幅作品完工后,得到中国“红学”泰斗周汝昌老先生连声赞叹,赠李宝凤诗一首:
红笺一丈现红楼,满眼群芳百态收。也似娲皇铺彩石,神工巧剪世无俦。
“没有红楼梦,没有我的今天。”李宝凤感慨,红楼梦让她“一战成名”,如今她的作品也是身价不菲。
近年来,李宝凤曾在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剪纸艺术展和现场表演,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俄罗斯,展出许多西方油画剪纸。他们非常有亲近感。特别喜欢用剪纸的形式创作油画,太神奇了。”李宝凤说,无论在哪,以作品说话。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我要用剪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
“走得越远,站得越高,想法越不一样。”李宝凤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传承。
这些年,她致力于开办艺术学校。“有师徒工作间,培养各地学生近万人了。有几十个出色的,算得上艺术家。”李宝凤高兴地说,她的学生也在带学生。前几天,有学生发来给小学生课堂上讲剪纸的相片,她特别高兴。“更多的小孩子们开始学,让这门古老技艺后续有人”。
“我还用了很大的心血开办了吉林省宝凤艺术博物馆,它位于长春市双阳区,2014年建成。”李宝凤说,这是以收藏、整理、展览、保护、传承、抢救、研究民间工艺和剪纸艺术创作,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的综合性博物馆,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
“我在1999年曾写过《少儿剪纸》的书,一直在想,我的手艺不要流失,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我还是想教学生,教更多的学生。”李宝凤说,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么美好,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通过孩子们的小手,把周围的美再现出来,多么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