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清华学子,毕业后工作包分配,前途一片光明,你会接受吗?
什么?包分配?求之不得,双手欢迎还来不及呢,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如果你是一个美女,身边追求者环绕,其中有一个非洲黑人,你会为爱远嫁非洲吗?
什么?嫁到非洲?那么贫穷的地方,文化差异那么大,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拒绝。
但在1996年,有一个奇女子王丽红,她是清华研究生,妥妥的天之骄子。
为了爱情,28岁的她竟然放弃大好前途和未来,不顾流言蜚语和父母反对,选择远嫁非洲。
当时,许多人包括她的父母,都不看好这段跨国婚姻。
但她却打破远嫁非洲命运悲惨的诅咒,在那里,一呆就是26个春秋!
那么,王丽红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26年她是如何度过的?如今怎么样了?
我们去看看她的故事。
(年轻时的王丽红和苏玛)
甘为爱情尽折腰
王丽红是地道的北京姑娘,父母是双职工,工作稳定。
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她与生俱来的幸运,曾羡煞多少人。
从小,父母就对她寄予厚望,严格要求。
冰雪聪明、活泼好动的她,也从未辜负过父母。
她成绩一向很好,又懂事乖巧,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她一路开挂,直到1986年考上清华。
在高手如云的清华,王丽红的学霸地位丝毫不受影响。
而且,她在各种汇演中表现出色,是同学们眼中才艺双全的美女学霸。
她的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但她始终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
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接受分配,参加工作。
她却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这时,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出现了。
苏玛是来自非洲乌干达的留学生,也是当地一个酋长的儿子。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当时在清华攻读建筑专业。
他希望学有所成后,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联谊会上,苏玛和王丽红相识了。
初次见面,苏玛就被美丽大方的王丽红深深吸引,但王丽红对他却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王丽红看来,两人以后不会有太多的交集。
之后,王丽红经常和苏玛在图书室、操场、校门口不期而遇。
苏玛总是热情洋溢地向王丽红打招呼,和她交谈。
王丽红渐渐发现,这个来自非洲的年轻人善良、幽默,又有上进心。
两人的交流无任何障碍,王丽红感到十分开心,这颠覆了她对黑人暴力野蛮的认知。
(清华校园)
不知不觉中,两个人的心越靠越近,王丽红坠入爱河。
两人总是相依相偎地出入校园,这让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一时间流言四起。
曾经心高气傲的王丽红,怎么会选择一个黑人当男朋友?
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还不开放,对跨国恋情心存抵触,心存非议。
况且,对方来自贫穷落后的非洲。
但王丽红并不在乎,对于外界的风言风语她都一笑置之。
她相信苏玛的性格和人品,也相信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慎重选择。
不久后,父母也知道了女儿的恋情。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他们难以置信,强烈反对。
从小到大,他们都很尊重女儿的选择。
但这次,二老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结婚后,女儿要去非洲生活。
那荒凉落后的情景,父母想想都后怕。
为了表达自己的拒绝之意,母亲选择“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此逼迫王丽红妥协。
但王丽红始终不为所动,她坚持认为自己的选择不会错。
这个乖巧的女孩,头一次和父母杠上了。
女儿如此执迷不悟,父母急得连觉也睡不着。
最后,他们逼着王丽红前往日本留学,想着把他们分开,时间一长就自动分手。
因爱女心切,父母煞费苦心,棒打鸳鸯。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是事与愿违。
不久后,苏玛为了能和王丽红长相厮守,跑到日本去找她。
父母原本是想借此机会拆散两人,没成想,两人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看到女儿如此坚守这份感情,父母只好无奈地同意了。
女儿从小到大做什么事都很有分寸,这次,她不顾家人反对,如此坚定地选择苏玛。
或许这个非洲小伙真的有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女儿。
只要女儿以后不后悔,他们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
(小时候的王丽红)
毅然决绝嫁非洲
1993年,在父母和亲友们的见证下,王丽红和苏玛迈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的女儿在北京出生了。
看到健康可爱的小外孙女,王丽红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之前的隔阂和不愉快也一消而散,他们整天忙着照顾孩子。
一家三代其乐融融,过着平凡而幸福的小日子。
1996年,苏玛完成学业决定回国。
作为他的妻子,王丽红自然是一同前往。
想到女儿要去贫穷落后的非洲生活,王丽红的父母心里自是一万种不舍和担忧。
王丽红给他们宽心,自己会照顾好自己,何况还有苏玛照顾,别太担心。
表面上,她淡定从容,仿佛胸有成竹。
事实上,对以后的生活,她心里根本没底。
在前往乌干达的路上,她心里一直七上八下打着鼓,忐忑不安,像装了一只小鹿。
毕竟,关于非洲的各种可怕传闻听得太多了。
果然,一进苏玛的家,王丽红就遇到无比尴尬的情景。
苏玛向她介绍家人时,一连介绍了10个女人,都让她叫妈妈。
起初,王丽红还有点纳闷:当地见了女人都叫妈妈吗?
后来才知道,当地盛行一夫多妻制,苏玛的父亲娶了10个老婆。
在当地,一个男人拥有这么多的妻子,是件很平常的事。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想到要照顾10个婆婆,面对苏玛的40多个兄弟姐妹时,王丽红还是难以接受,她不禁为自己的将来担忧起来。
如果苏玛以后也和当地人一样娶好几个老婆,那她该怎么办?
(王丽红在乌干达的生活画面)
好在苏玛懂她,心疼她,他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这辈子只爱王丽红一个人,不会再娶其他人。
这让王丽红多少得到些安慰,心里开始平静。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尽管王丽红不怕过艰苦日子,但真正来到这里,很多困难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认知。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经常停电停水,这些都不用说了。
最让王丽红头疼的是,她完全接受不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于是,她学着做饭,从小备受宠爱的她,哪里会做饭?
没办法,她只得和母亲通话,让她手把手教自己做饭。
这一刻,王丽红终于理解了:当初父母为什么反对自己远嫁非洲。
种种不习惯、困难接踵而至,她终日闷闷不乐。
苏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了让王丽红开心,他坚守诺言,改变当地男尊女卑的习俗。
他不仅自己尊重王丽红,还不允许别人轻视王丽红。
在他心里,王丽红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丈夫如此维护体贴自己,让王丽红非常感动。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王丽红信心大增,决心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去。
曾经的清华才女开始学着料理家务、带孩子,把小家庭操持得有模有样。
随后几年,她又为苏玛生下了2个儿子和2个女儿。
虽然生活条件不能跟北京相比,但这个有5个孩子的家庭相亲相爱,充满欢声笑语。
(王丽红和丈夫苏玛)
痛失爱子刻心骨
慢慢地,王丽红适应并爱上了非洲这片土地。
2008年,40岁的王丽红遇到一件糟心事,打破了她平淡幸福的生活。
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家庭,改变了她的思想,改变了她后半生的路。
王丽红1岁多的小儿子法黑帝,不幸感染了疟疾!
在中国,疟疾只是一个小病,很容易治好。
那一刻,王丽红非常想念中国。
但在缺医少药的乌干达,王丽红和丈夫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
即便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医生也是没有办法。
他门告诉王丽红,把孩子带走吧,我们救不了。
法黑帝在王丽红的怀中一直倒气,他的小手紧紧捏着王丽红,最后在她的怀里走了。
孩子去世后,王丽红悲痛欲绝,她始终没有勇气面对。
直到6年后,她和苏玛回农村老家,看望公公和婆婆。
开始时,她因为忘记礼节,要和公公握手,吓得公公连连倒退。
原来,当地的风俗,媳妇不能和公公握手,苏玛在一旁赶紧拉住她。
她自己忍不住笑起来,直拍脑袋,说自己忘记这个礼节了。
前一秒还在笑,后一秒她突然崩溃了。
原来,她看到去小儿子法黑帝坟墓的那条路。
尽管那条路早已被荒草淹没,但王丽红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因为那条路一直在她的梦中。
(王丽红和小儿子法黑帝)
她又想起和孩子相处的最后一幕。
法黑帝出生后,因为家中条件还不错,他们请了1个中国阿姨、2个当地阿姨来照顾。
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她和孩子玩完后,阿姨带他上楼。
孩子还不住回头喊妈妈、爸爸,谁知这一喊,竟成了永别。
当天晚上,因为阿姨不懂,让孩子喝了退烧药,结果导致脱水。
第二天孩子高烧时,已经退不了烧了。
阿姨赶紧给她打电话,那时,她在首都的办公室工作。
得知孩子病危的消息,她死命往回赶。
尽管那时,她做的是医疗器械和药品生意。
但面对儿子的生死,她也无能为力。
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去,无异于挖心掏肺,对她的打击太大了。
那时,她觉得自己太弱了,连儿子的命都救不了。
整整6年时间,那种失子的伤痛刻骨铭心。
每次苏玛让她回农村老家,她都以种种理由推辞。
苏玛知道,妻子始终放不下对儿子的思念,因为儿子就埋葬在农村老家。
这一次,王丽红鼓足勇气,回来给长辈扫墓,当然也给儿子法黑帝扫墓。
尽管一直克制,当走到儿子坟墓前,给儿子洗墓时,王丽红还是忍不住落泪了。
那时,小女儿塔吉和爸爸站在一起,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她一脸安静。
看到此情此景,王丽红有所触动。
当女儿给哥哥洗墓时,她一脸虔诚,认真清洗每一个角落。
那份淡定从容,再次震撼到王丽红。
那一刻,她突然释怀了,小女儿给了她面对一切的勇气。
在乌干达,每11名儿童中,就有1名儿童在5岁前夭折。
不知还有多少母亲遭受着这样的丧子之痛,而这一切都是贫穷落后造成的。
她决心做点什么,改变非洲落后的情况,为非洲的发展作出贡献。
(苏玛和女儿在一起)
搭建文化交流桥
王丽红终于走出痛失爱子的阴影,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非洲,因为物资匮乏、经济落后,很多小朋友没书可读。
她想开办一所学校,为当地培养有用人才,最大程度减少类似自己的家庭悲剧。
丈夫也大力支持她办学,王丽红更是干劲十足。
2010年,王丽红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她买下乌干达首都的一所学校,这是乌干达一所全日制学校,管理混乱,师生素质很低。
学校的东西,老师们常常是顺手牵羊带回家。
学生们晚上跳墙回家,更是司空见惯。
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偷偷抽大烟,学校曾被人誉为“坏孩子集中营”。
接手这所学校后,王丽红把学校改名为“鲁扬子中学”,并出任学校校长,
她严整校规校纪,烧了三把火,管理层大换血,辞退不合格老师,开除违规学生。
同时,她继续修建已经停工许久的校舍和教学楼,减免困难学生学费,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
学校的学费不高,很多时候难以维持正常开支。
但所有学生伙食依然免费,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她常常自掏腰包,把自己的钱投入到学校运转中。
有时,碰到重大节日,她把自家的牛奉献出来,宰杀后改善师生的伙食。
经过四年努力,这所学校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乌干达唯一开设中文教学的中学。
不少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了这里学习。
王丽红的女儿和儿子,也在她创办的鲁扬子中学读过书。
作为校长,她对儿女一样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
他们和大家一样,住在集体宿舍,犯了错误,该接受的惩罚一个都不少。
女儿因为考试作弊,和别的学生一样被打过手心。
王丽红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除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她想让其他孩子的家人放心。
(王丽红在课堂上)
这些年来,每年有100多名优秀学生从这里毕业,考上大学。
她还做了一项伟大工程:把汉语传播到乌干达各地。
她培训乌干达各地的教师,不仅培训汉语,还学习中国文化,然后让他们回去再教给自己的学生。
许多外国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一想到学汉语就望而止步。
但王丽红靠精巧的课程设计,耐心的手把手教导,能迅速让当地人学会听说写。
即使你一窍不通,经过她的培训,只需9个月,就可以娴熟使用汉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王丽红的努力下,乌干达的很多地方开始流行“中国话”,她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鲁扬子中学成了当地的明星学校,王丽红的事迹也传遍了乌干达。
作为女校长,她获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国内外媒体争相对她跟踪采访。
2016年,央视专题报道了她办学的感人事迹。
(王丽红与学生们在一起)
众说纷纭从未休
算起来,王丽红到非洲生活已经整整26年了。
当年,她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去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却选择了条件恶劣的乌干达,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如今,她的现状同样令人关注。
她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非洲人了解到汉字的魅力。
有人称赞她是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虽为女子之身,但却通过知识创造了不俗价值。
有人称赞她慧眼如炬,奔向爱情,又有真才实学大展拳脚,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才在大洋彼岸开出灿烂的花儿。
在她的精神世界中,拥有许多人不能企及的无价之宝。
一位在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2019年2月,他受组织委派,在鲁扬子中学任教。
期间,他结识了王丽红。
作为校长,王丽红关心职工,对这位老师如儿子般关照。
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孔子课堂如愿落户,学校更是升格为鲁扬子理工学院。
学院将汉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为乌干达培养了既会说汉语,又懂技术的优秀青年。
作为亲历者,他肯定了王丽红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中乌民间交流做出的贡献,认为她功不可没,值得敬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学习深造,希望能够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学到有用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王丽红”来传承和推动。
(王丽红的部分学生)
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不理解她,不认同她。
有人说她事业再有作为,对父母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父母想见她一面都难,她为了自己的幸福,抛弃父母,实在太自私;
有人说她的幸福只是个例,更多的黑黄结合的结局是苦涩的。
嫁给黑人的风险系数太高,不要因为小概率事件而葬送前程;
有人说她辜负了祖国的培养,浪费了大好资源。
既然嫁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永远不欢迎她。
那些担忧,有合理性;那些不认同,可以理解。
出于关怀,对远嫁国外的女孩,我们需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讲清楚,指出潜在的各种危险。
希望她们多一些深思,少一些冲动。
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受到尊重,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当遇到真爱时,勇敢做出选择。
一旦做出选择,再难走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之分。
只要人家自己心甘情愿,我们又何必说三道四呢?
与其恨人有、笑人无,不如增长自己才干,拓宽选择的余地,培养在贫瘠的土地里扎根的自信。
我们可以不接受黄黑婚姻,但不能恶意贬低侮辱任何人。
《简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如此平等,就像我们跨过坟墓,站在上帝的脚下一样。
(王丽红推广中国话)
结语
这世界上最刻骨铭心的感情是什么?
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亲情,又有人说是友情。
对深陷爱河中的男女来说,可能爱情最重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爱情,很多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但爱情总有保质期,新鲜劲一过,随后的婚姻,才更考验人性。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运气好了,爱情甜蜜,婚姻也会幸福长久;
运气不好,再好的爱情,也会在婚后翻船。
王丽红是幸运的,她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编织出幸福的画卷。
正如她所说,她的血与肉已经融入非洲这片土地,这里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祝福她一直幸福下去,在中非文化交流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王丽红全家福)
作者:朱小鹿&心平气和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