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你有没有什么从不上架的书?

冯象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一个有意思的发现:

我向来买书不多,大约是少年远行,长期居无定所的缘故。德国谚语:搬家三趟,如遭火烧。书最重,每次搬家都不得不“处理”一批。与其忍痛割爱,不如不买,我想。于是就越发依赖图书馆了。但是昨天数了数,家里居然摆了七只书架,而且插在那里的书好些还崭新的没画过杠杠,没插字条,没读过!真是惭愧。再检查一遍,书桌上下、沙发周围、茶几、窗台、厨房、厕所……处处是书的领地。这些没能上书架的书,却都是翻阅了的。这样看来,书架反而是为那些不常用或无须读的书设计的了。

有个编辑朋友问,哪些书对我影响最大,希望谈谈,向读者推荐。我想,根据上述观察,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大小,与我“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妨以它离开书架的时间长短,跟我书桌上那两盏台灯的距离远近来定。

他说书太多了,家里有七只书架,还放不下,到处堆着。那些在书架上的书,好些都是崭新没看过的,但没上书架的书却是都翻阅过的。

于是他发现:一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大小,与读者的“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妨以它离开书架的时间长短、及与书桌上台灯的距离远近来定。

这话说得在理,毕竟谁书架上没几本买回来吃灰、不仅没看过甚至可能没拆封的书呢?

尽管我们出于各种理由把书一堆一堆地抱回家,但是面对“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答案,很可能从买回来之后就没上过书架,而是跟着我们在书架、床头柜、茶几、窗台甚至远行背包里一起旅行。

这样看来,“不上书架的书“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私人阅读珍藏,它们让你爱不释手、常读常新。

什么书是冯象先生的手头书呢,他在《政法笔记》里粗略地谈了谈以下四本,即《史记》、《共产党宣言》、《圣经》和《神曲》。

1

2

冯象作品

政法笔记:附利未记(增订版)

木腿正义(增订版)

史记

中国古人的文章,最令我仰慕的要算太史公的“无韵之离骚”了(鲁迅语)。什么时候开始读,记不得了,大概在初中一年级,文革开始之前。因为文革爆发,先父即被“揪出”游斗隔离审查,上海社科院和华东师大的造反派轮番抄家,信件手稿通通抄走,书柜全部贴上封条,而那本《史记》选读是没有被没收或封存的。

我上山下乡去云南的前一日,获准见父亲一面。红卫兵将他押回家来,在主席像下开批判会,要我同他划清界限。我未吭声。临走,父亲说了几句广阔天地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话。但当他听说我行囊里除了红宝书、赤脚医生手册之外,还有鲁迅、《史记》和英语词典,即面露欣慰之色。

狄少英:司马迁著书 |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知道,他在“牛棚”里常默诵《报任安书》激励自己:“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我对太史公的偏爱就更深了,尤其钦佩他忍辱负重,发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种“倜傥非常”的人格。但那本选读,却早已不知被谁借走或遗失了。

一九九八年返北大讲学,沈昌文先生陪同至国林风书店浏览,见新复刊的《中华活页文选》中有《报任安书》并《太史公自序》一辑,顿时往事一一来到眼前。回到上海,立即系围裙掸灰理书,从书架上取了一套父亲用过的上海文瑞楼版《百五十家评注史记》带来美国。从此又得以随时受教于太史公了。

共产党宣言

我在云南乡下自学英语和法语,每月将作业(翻译和作文)寄到杭州,请我的姨夫王承绪先生批改。姨夫曾留学英国八年,精通数门外语。他虽然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等好几顶“帽子”,但抄家批斗之余,尚能“改造使用”,做一点翻译工作,故可以当我的启蒙老师。我那时用的英法文词典和读的原著,都是他赠送的。

我一头钻进外语里去,中文就受了影响,信也写成“洋腔洋调”的了(母亲语)。父亲在囹圄中得知,建议我对照中译本,学习(恩格斯亲自校对)的英文《共产党宣言》。一对照,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语病,同时也十分佩服马列编译局的专家们。

马克思和恩格斯 |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共产党宣言》还给我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理论语言的感染力。或者说,理论作为信仰,其真正的成功和诗歌小说是一样的,也在于打动读者的情感、良知,进而支配他的想象力;理论本身的严谨与否,所谓“科学性”,只是少数学者关心而争论的“学问”。信仰不是理论问题。

文革后期,父亲的战友、同学和师长陆续“恢复工作”,我去各地拜访他们。在他们身上,我常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力量,从而理解了他们:学生时代为什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什么屡遭迫害,甚至家破人亡,仍然无悔;仍然愿意如果从头再来,还是走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一定还犯同样的“错误”。

圣经

我初学外语时,文学兴趣在十八十九世纪小说、法国象征派及英美现代诗。但稍稍深入,即看到《圣经》对西洋文艺的巨大影响,遂开始研读《圣经》,并对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考进北大西语系读研究生后,专业定在中古文学;中世纪文献多与基督教有关,故《圣经》是必修的科目。从此各种版本的《圣经》高踞案头,几乎天天翻阅。

中文《圣经》最早也是在父亲的书架上翻见的,出国后收集了几种,但从未仔细读过。直到入耶鲁法学院,有朋友在神学院学习,拿中文《圣经》来找我讨论,才发现内中舛错不少,包括误译漏译和语言风格上的问题。耶鲁的神学院和哈佛不同,是培养牧师的。中译本的理解使用,对于那位朋友便是很实际的问题。

后来在香港工作期间,也有道内友人提出这个问题。《圣经》的原文是非常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的,到了中译本里,却成了半文不白、佶屈聱牙的“洋泾浜中文”。这和《圣经》译本在西方各国的崇高的文学地位恰成对比。因此萌发了重新译注《圣经》的计划。

《圣经》是人类有史以来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一部书,也是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强势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我以为,读者从求知的立场出发,读一读应该大有益处。

神曲

有一阵子,我热衷于译诗,各种语言各个时期的诗,只要喜欢的都试一试。先父曾请上海外国语学院方重(芦浪)先生批阅。方先生是翻译大家,功力极深,往往改一两个字,一行诗就生动了。我对他翻译的陶渊明和“英诗之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尤感兴趣。后来我的北大硕士论文和哈佛博士论文写的都是乔叟。

乔叟早年到过意大利,深受但丁、薄迦丘、彼特拉克的影响;所以到哈佛不久,但丁和意大利语便排进了学习日程。过完大考,游历欧洲,特意追寻乔叟的足迹,访问了但丁故乡佛罗伦萨。但丁之吸引我,不仅因为他是“天堂大门为之打开两次”的伟大诗人(《神曲/天堂篇》15:30),还因为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人的情趣气质和文学传统相距甚远,例如个人化的喻指象征、寓崇高于简朴的叙述以及对语词的复义/复调效果的追求。故而百读不厌。

据报道,北大西语系田德望先生译注的《神曲》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田先生早年留学佛罗伦萨研习但丁,晚年不顾癌症缠身,倾十七年心血铸成此伟业。功德无量,实在是知识界一大福音。

[英]雷顿(1830—1896):《但丁在他乡》

他是“天堂大门为之打开两次”的伟大诗人。

美国商学宗师奥地利人德鲁克(Peter Drucker)博士今年九十四岁。神态举止看似八十,开会听他作主题报告,敏锐通达恍若盛年,方悟得“人生四十才开始”这句话什么意思。会上有人问他可有长寿秘诀,他顿了顿,道:读书。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会场上鸦雀无声,接着就一片赞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上书架的书”。小北今天推荐的都是值得放在手边的经典好书,也许你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的那本私人珍藏。

01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写成此书。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还没有哪部著作能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样久传不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张大师亲自绘制的提纲挈领的地图,带你走近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仅20万字的篇幅就讲述了中国哲学2000多年的发展,既有主要的哲学人物与派别,又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的理解。所谓“入门须正”,《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你进入中国哲学的最好的入门书。在你的学习之路上,它也能时时给予你新的启发。

02 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

近代的中国为什么落后了?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难题,而本书对李约瑟之谜做出了精彩的解析。作为解读中国经济的权威之作,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美摩擦加剧……面对这一系列的新变化,我们更加关注中国经济未来会走向何方。

本书在新版中也更加关注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在风云涌动的局势中,本书帮助你看清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逻辑。

03 异乡人

【法】阿尔贝·加缪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当你看到这震惊世界的第一句话时,你大概率就放不下这本书了。

阿尔贝·加缪,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他的代表作《异乡人》在二战后刮起了一阵荒诞主义的旋风。加缪以冷静又清醒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既定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他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孤独的灵魂,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个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04 李光耀观天下

【新加坡】李光耀

有人说,如果三体世界来临,李光耀必然是执剑人的角色。李光耀是个实用主义者,书中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足以证明这一点。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书中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

05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

诗词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伟大的诗人必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的精神。这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

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在书中得以相提并论、相得益彰。顾随先生的讲述方法,如叶嘉莹所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对于浅者而言,只觉得很好,但没有世俗常法、恐难把握。而学有所得之后,回头来看便会发现这些诗词的评析根源深厚、脉络分明。常读常新,正是许多人读此书的最大感受。

06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英】约翰·斯道雷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众文化诞生了。我们已经被各种文化产品包围:那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流行歌曲、明星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是如何被各种爆款网剧、综艺、游戏激起快感的?大众文化是来自底层的抗争还是商业制造的麻醉剂?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书中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如果你想对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文化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本书可以给你展示最清晰的脉络。

07 博弈与社会

张维迎

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人必须生活在秩序中,有秩序才有文明,而秩序来自协调和合作。因此,人的合作问题事实上是一切人文与社会科学讨论的首要问题。作为一本博弈论著作,本书并不仅限于经济学,而是打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理论。

博弈论起始于囚徒困境,但博弈论并不是互相对抗玩心眼。本书正是以博弈论为剖析社会问题及制度的利器,力图解答人类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赢这一大问题。如果你对博弈论有兴趣,张维迎教授的《博弈与社会》会是你最好的入门引领者。

08 简明新全球史

【美】杰里·本特利

《新全球史》是与《全球通史》齐名的全球史经典著作。杰里·本特利教授倡导的新全球史观,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动”这一概念。他指出不同的社会或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独立存在的又彼此交往,“互动”就是各文明之间的本质。由此,《新全球史》真正突破了西方中心论陷阱,使全球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简明新全球史》作为三卷本《新全球史》的浓缩版,以“传统”和“交流”两大主题构建整个人类历史的图景,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更为紧凑的篇章结构,生动再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各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与互动交往。

今日活动

总有一本书常伴你手边,一直不上书架,即使搬家、远行也要在行囊中为它留下一席之地。这本书不仅对现在的你影响至深,也凝结了一段过去的难忘回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枕边书/手边书吧

-End-

编辑:丹怡 黄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