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黄胄长期深入生活,尤其擅长画场面巨大、人物众多的主题性巨作

《画人传》~第550篇

黄胄长期深入生活,尤其擅长画场面巨大、人物众多的主体性巨作!


文/卢秀辉


黄胄(1925.3—1997.4.23),黄胄本姓梁,字映斋,乳名“老傻”,曾用名梁叶子、苗迪,梁蓬、梁泉,“黄胄”是初中时自己起的笔名,河北蠡县梁家庄人。


黄胄祖父梁景峰,务农之余,爱好唱戏,每年都当村里会首,搭台子唱戏。

黄胄父亲梁建勋,先是乡村先生,后参加旧军队,喜爱书画艺术。这些对黄胄童年兴趣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胄的父亲四十多岁方得此子,给他取了个乳名叫“老傻”,以求平安。黄胄八岁前在家乡渡过,从小接触了大人玩狮子、踩高跷等民间杂耍;看了城隍庙里因果报应的民间壁画;常听母亲吴建芝讲述二十四孝的民间故事。1933年,黄胄在陕西宝鸡上小学。

1939年2月15日,日军飞机轰炸潼关、西安,黄胄随母亲和姐姐逃难到宝鸡,在宝鸡纺纱厂办的惠工中学读书。一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他获得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炎黄之胄”。经语文老师讲解后,遂取名黄胄,立志做有为的炎黄子孙。1941年,黄胄因父亲病故,于初中二年级时辍学。

1942年7月,著名画家赵望云迁居西安,经赵望云同乡刘持钧介绍,黄胄认识了赵望云。时刘持钧因为抗战爆发,率领山西太原晋生纺织厂、榆次晋华纺织厂技师、工程师流亡西安,在中国银行及友人支援下,在蔡家坡办厂,为西北、华北保存和培养了大批纺织技术人才。


黄胄把自己的速写拿给赵望云看,受到了赵望云的赞赏和鼓励。黄胄从童稚时就显示出艺术天分。他上学时常在书本上涂画;写大仿常是中途辍笔,画起戏中人,能分清并画出戏中人物脸谱,也画家畜,给父亲写信也要画上几个小人。一次,村中一位老者头戴草帽骑一辆自行车从他家门口经过,他立刻用土块在墙上画出一个头戴草帽骑自行车的老头。祖父看后让他再画一个,他很快在地上又画了一幅同样造型的画。

1943年夏,黄胄拜著名画家赵望云先生为师,开始了他不凡的绘画人生。黄胄说过:“在我这一生中,青年时期接触过四位画家,他们对我的成长起着决定的影响”。另两位画家一个是司徒乔另一个是徐悲鸿,黄胄认识韩乐然更早一些。韩乐然早年曾留学法国,学过油画,接受了很多当时先进的东西,尤其是思想方面。在20世纪40年代初,韩乐然在政治上很不如意,就一个人游梭于秦川一带写生。他需要一个背画架,同时又能聊得来的人。这时黄胄与他相遇了,对于小时候就喜欢画画、正处在少年时期的黄胄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1944年,黄胄陪伴韩乐然在八百里秦川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段日子里,应该说韩乐然给了黄胄很大的精神力量,在视野方面使黄胄更开阔了。黄胄一人先期返回西安,为韩乐然看守宅院。期间,黄胄除了画画,还会写小说,并向报刊投稿。用“黄胄”笔名,第一次在《西安夜报》上发表鲁迅小说《示众》插图,兴奋不已。

1945年冬,赵望云介绍黄胄去河南开封《民报》社工作,赵望云好友傅恒书任《民报》社长。赵望云不仅是黄胄的恩师,也是黄胄的“父亲”,他也确实这样做了。黄胄创作《负荷》等漫画作品,受到好评。他结识了姚雪垠、刘砚和旅美爱国华侨画家司徒乔等人。

1946年,黄胄心怀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赴河南黄泛区写生。黄泛区内哀鸿遍野、瘟疫横行,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使黄胄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震撼,这次黄泛区写生,是他的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主义奋斗,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到处是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作为画家必须反映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他用国画、漫画、木刻各种形式画了《遍地汹汹黄水》、《就这样活下去》、《孩子快死了》等几百幅作品。


黄胄在《雍华》杂志第八期上,以梁叶子笔名撰文《画家与时代》,对名人雅士玩世不恭者极尽贬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他写道:“要做—个新时代的画家,只是会追求与开创自己的美的道路,只是自己吃饱了饭便忘了那些没有吃饭的同胞是不够的,他是应当和别的艺术一样,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不是同样的可视为时代的号角与黎明的晓钟吗?”

1948年年初,《雍华》杂志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刊,共出十期。黄胄在期刊里留下的黄泛区的毛笔速写,还有工厂速写和戏剧速写,大幅图画和木刻,题材都是人物和毛驴之类,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笔下人物之传神、造型之准确、线条之流畅,令人拍案叫绝。

黄胄随赵望云到青海祁连山少数民族地区旅行写生,他们的作品在兰州展出时,常书鸿来看展。在机场,常书鸿见到黄胄随身携带的自己制作的自动速写画夹,很新奇,画夹展开后足有一二丈长的横幅,上面画满了各种人物和毛驴的速写,奔放自如,了无拘束。常书鸿激动地说:“你这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努力,将来肯定成为了不起的大画家啊!”


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将军前往画展参观后,邀请他们师生去新疆写生,他们乘飞机去了乌鲁木齐,用了近三个月时间画了大量当地民族风俗生活作品,春节临近才返回西安。从此,黄胄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

1949年5月,黄胄又入伍到西北军区从事战士读物美术工作,黄胄又来到了新疆。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认识,是黄胄新疆题材的来源。他在新疆创作了大批反映祖国大西北的作品,新疆人民也把黄胄看作了自己的画家。1951年,徐悲鸿在《新建设》杂志发表《新中国一年来美术上之成就》,文中提到西北的石鲁和黄胄,称赞“二人皆在盛年,前途未可限量。”他的《打马球》获全国青年画展一等奖。

1955年春,由于国家需要及幸遇徐悲鸿、丁井文、罗工柳、陈忻、黄镇等人,使黄胄有机会来到了北京,调到北京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任创作员。

1956年麦收前夕,黄胄奉命采访战斗英雄李来财,又一次路经河南黄泛区。今昔巨变,使他感触极深。随后作《歇晌》,又名《在战火燃烧过的地方》。表现农家妇女割麦歇晌时平静幸福的劳动生活。1957年,他的《洪荒风雪》作品,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不久,他调到军事博物馆任美术创作员。1961年,三十六岁的黄胄为堂兄梁斌的小说《红旗谱》收集插图形象,先后为人民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各画出一套插图。


1966年,“丙午动乱”时,黄胄才四十一岁,被迫搁笔。黄胄和其他老艺术家一样,遭遇了无法预料的磨难。黄胄非常困惑,他经常说:“我将来怎么办?干什么?难道中国画我就不能再画了吗?”期间,黄胄与毛驴相依为命,他把毛驴当作朋友来看待。以至于毛驴为了减轻主人的劳累,每当路过酒馆时便停下,直到黄胄从酒馆微醉而出。黄胄同时尽最大可能临遍了所见前贤作品。唐宋画作的严谨法度和生活情趣、元人画作的深邃意境和笔墨趣味、明清诸家的率性之意和鲜明个性,甚至民间作品、出土文物的浑朴之风都给黄胄以启迪。

“丙午动乱”结束后,黄胄离开总政治部创作室,直接领导参加了中国画研究院的创建工作,任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先后为钓鱼台、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处作画二百余幅。1986年,黄胄在新加坡办个人画展时引起了轰动,有人提议建立黄胄艺术馆,他说:“我个人不足以建馆,要建就建属于炎黄子孙乃至人类的炎黄艺术馆。”他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座由民间发起,政府和社会广泛支持的大型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他说:“连保护和收藏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都做不好,我们岂不是愧对祖先,愧对历史,更愧对子孙。”炎黄艺术馆是黄胄一生呕心沥血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他为此耗掉了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

1997年4月23日,黄胄逝世。


黄胄先生对戏曲很感兴趣,很多地方戏也很熟悉,他的河南坠子、山西梆子唱得相当不错。20世纪50年代,他在西北教学时常唱给学生听。

黄胄创作主要使用磨墨作画,其特点:笔走龙蛇,简练传神。如他的驴图,用笔如神,寥寥几笔,形神尽显。

黄胄深入边疆,勤奋作画,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是国内最早突破蒋兆和、徐悲鸿体系的人物画家。黄胄说过:“几十年来,我敢于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

黄胄绘画得益于赵望云,他的早期的作品是经过整理的毛笔写生。黄胄受德国画家门采尔、珂勒惠支的影响,速写时更肯定,在事物的刻画上更准确。黄胄吸收了齐白石等人的写意画技巧,逐步解决了笔墨的造型问题。黄胄在创作中,会经常运用很多的复笔。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有一条是骨法用笔,强调线条的力度,还包括简洁性。而黄胄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变劣势为个性,他的复笔运用恰到好处。

黄胄在艺术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长期深入生活,足迹遍布祖国边疆、海岛、高原、牧区,勤奋作画上万幅,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无所精。尤擅画场面巨大、人物众多的主体性巨作,不少作品陈列于国家重要政务场合或以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其作品经常举办展览,个展在南亚有一定的影响力。


卢秀辉有《为梁黄胄映斋歌》一首,诗云:

笔下简练开混沌,传神龙蛇凿大圜;

形神尽显意无算,毛笔写生另有联。

望云与子最相契,师生互生尊顶千。

世上岂怜自私人,厚德乃为结交先。

骨法用笔必尊古,写意技巧中西研。

蒋徐体系腕中无,好教人民入诗篇。

胸怀早弃俗糟粕,法度情趣流口涎。

深邃意境笔墨道,率性之意趣味愆。

浑朴之风农家人,明清诸家个性贤。

生活草图创作古,劣势个性复笔前。

丙午困惑笔墨离,又得高炉生清烟。

磨却闲情谢端砚,画后芬芳忆纸笺。

盛年前途未信口,心无挂碍岂拘牵。

倒海翻云面壁语,不辨朝夕皆墨编。

马上歌舞有妙人,笔下欢乐无斓斑。

卢秀辉治印